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东正教会自建立之日起,就与俄罗斯世俗政权保持着紧密的交织关系。与天主教世界的神权政治不同,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特点是政权高于教权,教权服从和服务于政权。在俄罗斯历史上,东正教会始终是维护俄罗斯国家外交形象的重要因素。如今这一功能更加突出。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社会及公民积极合作,为传播和弘扬俄罗斯传统文化、扩大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东正教会迅速恢复了自己的最高管理机构,这是教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世俗社会里存在的庞大的宗教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也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目前,俄罗斯东正教会最高管理机构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地方宗教大会、全体主教大会、莫斯科和全罗斯牧首、至圣主教公会、莫斯科牧首区公署和公会机构,以及教会法庭。在很多方面,教会管理机构与世俗管理机构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实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1996年5月7日上午9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曼诺夫·亚历山大博士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作了题为“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与国家关系”的学术报告。 他首先介绍了历史上东正教的几次改革,指出俄罗斯文化是一元文化,即东正教文化,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哪里有俄罗斯人,哪里就有东正教。目前俄罗斯即将举行大选,各派政治势力都在积极拉拢东正教会。东正教会对此感到非常为难,一方面教会不是在天空中生活,要与国家协调一致;一方面又不想成为政治家们利用的工具。在斯大林时代,东正教神甫们曾被剥夺公民权,成为社会边缘人,而现在俄国政界却把东正教会置于社会中心,各派都想利用它。鉴于上述情况,东正教会规定:限制教会神职人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个人可以参政、演讲,但不能代表教会。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东正教在政教关系层面具有"依附性"的观点一直为国内学界所认同,甚至已经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演化为解析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的重要范式之一。本文对前述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被学界泛化为解释工具的依附性政教关系,并非东正教之原初政治理念。后者缘起于拜占廷帝国,是由东正教的"出世性"价值取向所界定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尊崇世俗权威的表象之下,所彰显的是"教会-国家共同体"观念。与之相对,自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东正教会更倾向于在行政意义上突显世俗权威的核心地位,进而使其政教关系陷入了某种依附性悖论:即教会对世俗权威的行政依附程度愈深,则对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同感就愈加弱化。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是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镇。中俄之间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是哈尔滨东正教产生与演进的基础。哈尔滨东正教史,既有与中国其它地区相似的一面,又在教会产生原因、组织机构、根本任务、历史阶段、录属关系等许多方面,有着自己非常特殊的历史轨迹。对世俗政权的高度依附性、鲜明的侨民性、对哈尔滨影响的复杂性等三个方面是其主要的特征。中俄两个异质文明之间的交往,是我们理解哈尔滨东正教发展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随着乌克兰国家走向独立,乌克兰东正教会也开始了争取独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家直接参与教会生活,推动教会独立;国外政治力量公开参与宗教生活,推动承认乌克兰教会独立地位;政府和民间组织为独立派教会提供武力支持;政权支持独立派宗教团体的建立;当局为独立派教会提供宗教场所;国家通过限制正统教规教会,促进独立派教会的发展;独立派教会寻求政治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发展历史来观察宗教内部力量和世俗力量对教会发展的影响。在教父时代,神学和礼仪成为主导各地教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导致了早期的两次分裂。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中,神学和政治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在伊斯兰统治时期,政治力量几乎决定了教会的发展。在近现代社会,神学和政治力量对教会的影响都在持续减弱,而教会的本地化与全球化,教会的规范化,教会间的竞争、对话和合作,则日益成为主题。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东正教遭到苏维埃政府的压制。随后在三年的俄国国内战争中,大批保皇派东正教人士随落败的白军逃离海外,并于1920年正式成立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最高管理局,由此开始了俄罗斯东正教境内外教会长达八十余年的分裂。而后由于出现了对教会管理权与教区自治等问题的分歧,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内部出现分裂,最终形成以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为中心的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以巴黎为中心但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西欧主教区和以纽约为中心的北美高级主教区。在苏联时期,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得以相对自由地保护和传播东正教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俄罗斯移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三大教会之一,在东欧等国家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地位。在俄罗斯,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东正教在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教堂作为宗教的活动中心,是聚集教会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关键性事物。本文主要针对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进行研究,探析其所隐藏的文化意义,解析东正教教堂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俄国曾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东正教是它的国教,现在又是它的第一大宗教,它拥有占国民总数一半左右的教徒,教会组织遍及全国89个行政主体。作为一种信仰和道德因素,东正教目前在俄罗斯社会稳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复兴.俄罗斯东正教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戴桂菊)便是我国俄罗斯东正教研究领域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11.
圣愚是东正教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发源于埃及,后传播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并在拜占庭帝国一度流行,14-17世纪,在俄罗斯大地上达到繁盛,成为透视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棱镜。本文拟分三个部分探究俄罗斯东正教的圣愚崇敬现象:首先,厘清圣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其次,从神学基础、社会服务性以及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几个角度解析俄罗斯所以对圣愚推崇备至的社会文化根源;最后,对俄罗斯的东正教圣愚崇敬现象进行反思,探讨与民间崇敬圣愚这一现象相对的、教会对圣愚的态度,解读由教会、信徒、传记作家、文化等共同构建的俄罗斯圣愚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愚文化"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12.
东正教的礼拜歌唱具有祈祷、交流和传达教义的功能,其歌词内容来自《圣经》和教会传统,歌唱特点为无乐器伴奏,方法有单声部的伴唱、对唱以及后来俄罗斯东正教会运用的多声部合唱等。俄罗斯东正教歌唱经历了符号歌调、基辅歌调、道路歌调、多声部合唱、作曲家作品等形式。教堂钟声在俄罗斯东正教生活中不仅是报时的工具,指示礼拜时间,而且能够表达快乐、痛苦与喜庆。  相似文献   

13.
一、东正教的起源和传播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之一.由于基督教会内部争夺普世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势力范围和世俗利益以及教义上的某些分歧,于公元1054年公开分裂为西方天主教和东方正教.……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06年7月3日至5日,由俄罗斯跨宗教联合会与独联体跨宗教联合会举办,俄罗斯东正教会具体承办的“世界宗教领袖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应俄东正教会牧首阿列克西二世的邀请,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陈广元会长为团长,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为顾问的中国宗教代表团一行7人出席了大会。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消除贫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多极化发展,促进建立更合理的世界秩序,促进世界传统宗教间的和解与对话及增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相互理解。俄国家领导人对这次大会给予了高度重视,普京总统与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出席大会的开幕式并致辞,强调宗…  相似文献   

15.
地处俄罗斯西北部的波罗的海三国,在历史上便与俄罗斯有很深的积怨。20世纪初期,尤其是三国相继加入苏联以后,其境内的东正教教会在领属问题上多次变更,在莫斯科牧首区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两者之间徘徊。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等国的矛盾加剧,波罗的海三国的东正教领属问题再次凸显出来。波罗的海地区的东正教会领属问题与地区间政治博弈有关,也是苏联时期大批俄罗斯移民在解体后遗留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其中又包括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两种地方传统的不同阐释。随着沙皇宫廷与普通民众加入了"迦勒底人"意义的解释过程,该形象逐渐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对这一形象的阐释空间成为神圣与世俗的竞争场域。  相似文献   

17.
东正教会的正式名称是东方使徒正教会,主要包括俄罗斯东正教会、东欧各国以早期希腊教会形式而各自建立的东正教会.我在拍摄伯利恒主诞堂和耶路撒冷圣墓堂时了解到,这些"希腊东正教堂"不隶属希腊共和国的东正教会,而是独立的.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的东正教会都是"古老的自立教会".虽有"世界东方使徒正教会联合大会"这一组织,但它仅是一个协调性的联合组织.大会会所在今伊斯坦布尔的FEHER、RUM、PATRIKHANESI、HALIG、ISTANBUL.会所礼拜堂在世界上相当著名,耶稣被鞭打时双手被捆绑的石柱就被移置在此.礼拜堂对外不开放,可能由于我拍摄世界教堂较多,当地人士带我进去拍了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俄罗斯的东正教在叶利钦和普京时代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两个国家元首在对东正教的公开态度与行为中,俨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本文便是对处于这两位国家领导人时期的东正教的发展状态进行类比分析,以探求他们的东正教策略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中期的尼康宗教改革导致俄国教会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一方为俄国政府全力支持的东正教会,另一方为旧礼仪派。1800年,部分旧教徒重新加入并服从东正教会领导,组建以弥合教会分裂为己任的皈一派。一方面,它协助东正教会劝导旧教徒加入皈一派或东正教会;另一方面,它代表旧教徒劝说俄国政府和东正教会停止对旧礼仪派的迫害。19世纪上半期,由于俄国政府对旧礼仪派的强制政策、东正教会对皈一派的制约和旧礼仪派对皈一派的误解,使得皈一派处于不利地位,给弥合教会分裂带来消极影响。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皈一派理论渐趋完善,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大大促进教会分裂的弥合。受苏联压制宗教政策影响,当前皈一派教区规模、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萎缩,其弥合教会分裂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四、俄罗斯学者对东正教 观点的改变 在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宗教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俄罗斯学者的东正教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原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无神论研究所所长B.и.加拉贾为代表的许多学者,根据国家领导人对宗教和教会的新思想和言论,改变了自己的宗教观点。 在宗教理论方面,学者们以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东正教很快就会消亡,现在认为那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