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福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新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本文尝试结合基督教研究与华侨华人史研究,对这三次集体移民做一述评,分析比较移民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及其社会角色的异同.文章认为,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亦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自冷战结束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宗教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急速提升,已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与对外战略考量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考量中,宗教公共外交正在逐渐兴起。宗教交流作为民族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和情感层面的互动,其影响往往要比基于现实利益的政治结盟和经贸交流等更为深刻而持久,且宗教的公共性、社区性和草根性与公共外交的基本属性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3.
孙砚菲 《学海》2014,(2):13-27
本文旨在解答为什么在中国基层社会维系了近千年的传统宗教生态格局在近三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一个以基督宗教成为强势宗教为特征的新型宗教生态正在快速形成。本文的核心论点是,西方殖民主义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最后走向了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革命政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摧毁了传统宗教生态中主导性宗教的制度支持和社会基础,不期然地为基督宗教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和清除了传统性障碍。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理论的广适性,笔者把基督宗教近代以来在全球的扩张放置在西方殖民主义和非西方国家民族主义运动互动的视野下,试图解答为什么基督宗教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强势宗教,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却处于边缘。  相似文献   

4.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5.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是:传统宗教信仰内容的淡化;宗教崇拜形式的简单化和现代化;传统宗教的伦理化和当地化等.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宗教仍将继续在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继续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和民族文化认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种宗教都会在其传入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各大宗教也是如此,经历了两种变化过程: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过程,成为"中国宗教";而无论是外来宗教还是本土宗教的道教,都要经历"时代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求而发展变化。纵观我国各大宗教的发展历史,历代宗教界的有识之士总是以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房赢 《天风》2007,(7):26-27
吴梓明,广东省顺德县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从宗教教育到生命教育》,《圣山脚下的十字架-宗教与社会互动个案研究》。《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基督教大学》等。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3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及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心主任徐以骅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济济一堂,围绕如何在新时期推进宗教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良性互动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尽管对于宗教的负面评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蒙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机遇,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内涵,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积淀丰厚的历史遗产和宗教文化,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石和人文资源。就中蒙两国间的人文交流而言,宗教文化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藏传佛教格鲁派为蒙古国的国教,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在今后的中蒙两国交流中,中国公共外交借助佛教文化能有效促进中蒙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天风》2009,(2):36-36
<正>爱,可使和谐变为现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在《中国民族报》793期《中国基督教"爱的神学"及其社会关怀》一文中认为:"爱"在中国的贡献既是出自基督宗教的思想资源,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督宗教的"爱人"与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基督会(INC)是菲律宾最大的本土基督教教派,也是创立于20世纪初的新兴宗教。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规模并积累了社会影响力。本文介绍基督会兴起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田野调查材料呈现其现状。本文重点分析基督会教徒的宗教认同,认为这是基督会能在菲律宾社会立足的重要因素。这种认同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基督会强调自身与天主教的对立,二是它形成了严密、自主的组织方式。作为一种新兴宗教,基督会在菲律宾社会对传统的天主教形成了补充。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近代西方传教士都提及中国基督宗教自养,但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本文将在尝试解答中国基督宗教自养问题的这一历史之谜中,从抵制宗教渗透的角度,依次对"有限自养"说的提出、政治实质和历史启示作出说明,强调"有限自养"说的政治实质是"他治",走全面自养之路、反对宗教干涉主义才是中国基督宗教的历史正道。  相似文献   

15.
王荣伟 《天风》2012,(12):26-28
第八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高级论坛于2012年10月22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论坛由中央统战部和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组织指导、金陵协和神学院承办。香港和内地的政界、学界、教界专家学者6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基督宗教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基督宗教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国基督教神学可能发展的方向等专题展开研讨。现将主要内容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9日-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在一天半的研讨中,参会者围绕着"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及"宗教代替论"评析、基督徒的选择—爱国还是爱教、信仰与理性、历史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13日-23日,卓新平所长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6人,应"东南亚空中大道联谊会"的邀请,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实地考察华人(华族)及华社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态,进行华人社会之多元宗教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期加深对于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形态的"心性之体认"与"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19.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20.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