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纳先验方法的运作可分为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基本神学和神学三个层次,神学是其最终目的。先验方法的神学运用把人规定为历史中的圣言倾听者,必然导致先验神学的历史转向。进而,通过"超自然的生存"概念,拉纳描述了启示经验的非抽象性;通过区分先验启示和范畴启示,拉纳强化了启示经验的历史性,先验神学的历史转向得以在拉纳的晚期思想中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卡尔·拉纳在<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中把自己的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的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经典阐释.在毕竟在之在和此在之在的生存论关联中,拉纳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圣言的必然倾听者.在的本质乃是在的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的上帝观念,此在对于上帝之在的在先把握是抽象的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的根据,同时是此在精神对于上帝之临在的先验经验.上帝在绝对的自由中向此在发出可能来临的启示话语--此在在自由的爱中伫立在可能发出启示的上帝面前,在自己的历史中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的形而上学中以完全未知者的形像.出现的上帝可能发出的启示.上帝的启示一旦来临,便在人的历史中并作为历史的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此在必然在自己的历史中倾听着可能以人的言辞形式来临的历史性的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的倾听者,此在在自由的爱中实现着自己的先验本质.  相似文献   

3.
卡尔·拉纳先验形而上学的鹄的,在于奠定启示神学的知识论根基和真理规范。卡尔·拉纳确证,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揭示着作为神圣奥秘的上帝在此在意识中的临在。先验形而上学所论证的此在的普世而先验的上帝知识,是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认识论表述,毋宁说,是以形而上学的先验认识论术语表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作为上帝普世而先验的启示,是上帝在历史中作为神圣逻各斯-言辞形式的特殊的范畴启示的形而上学根基。一方面,托马斯·席瀚对卡尔·拉纳的哲学诠释是值得商榷的,但另一方面,拉纳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的证明面对托马斯和康德的高尼罗式的诘问也依然是无力还击的。  相似文献   

4.
神学与经验     
正在圣经和传统之外,经验是又一个神学的资源。中国神学的思考无疑也离不开"经验"这一神学资源。就中国神学而言,这里的经验是指中国基督徒的群体或个体经验,包括生存经验、宗教经验、灵性经验,以及信仰实践、灵性实践等。这些经验和实践也是中国神学思考的来源和财富。"经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如"经验丰富";第二层意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地说,中国基督新教教会的信仰渊源与美国的奋兴主义和欧洲的敬虔主义密切相关。宗教改革时期高举的"唯靠圣经"、"唯靠基督"和"唯靠信仰"的原则,在中国教会从不会过时。因此,如果不基于上帝的启示,不以圣经作为神学的"规范",就没有中国教会所能接受的神学可言,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神学。尽管神学不可否认会含有一般信  相似文献   

6.
<正>如前所述,苦难是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基督徒的历史经验。中国教会在行过死荫的幽谷、在经历苦难之后,如何用"神学的语言,用基督教和神学家所容易理解的语言,通过信仰,又和基督教历史上的传统联系起来,来述说她的灵性经验,来证明她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陈泽民,"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辨析焦点是现象学研究中新近发生的两个转向——神学转向和科学转向。我们将首先讨论现象学的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的各自意涵与共通背景。接着我们从现象学传统外部论证这两种转向归根结底是思辨转向,并从现象学传统内部提出还原问题。随后本文将概括现象学还原的诸多可能道路,尤其是检验马里翁的"神学转向"及其同现象学还原的关系。进一步在细读海德格尔有关文本的基础上检视马里翁的"第三还原"学说。在批判性总结海德格尔有关学说之后,本文将给出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的真正现象学理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神学思想建设"自1998年发起至今十余年以来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神学思想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对中国教会的积极作用,并对神学思想建设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谈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教育"与"神学"的概念的理解,指出"教育"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即灵性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互益,以及为人的发展与为教会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双重使命。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提出"神学是关于神的理论或论述"以及当代中国神学家们提出"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二是从基督教历史中选择一些神学教育体系的典型实例来说明多维度的神学教育理念。比如古代犹太人的神学教育模式、早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神学教育特色、中世纪的大公教会传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以及宗教改革后的若干神学教育等。最后,就当前中国教会的发展情形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主要集中在:"敬虔"的追求、"学问"的装备、"实践"的推行,以及中国基督教博雅神学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蒙闽 《天风》2010,(6):30-31
关于神学的资源问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主张神学的资料有三种:圣经、教会史、宗教与文化史;也有人强调神学的基础有四类:圣经、传统、理性、经历;约翰·麦奎利则解释神学的构成因素有六种:经验、启示、经典、传统、文化、理性。这三人都是二十世纪有口皆碑的牧者与神学家,他们毕生所进行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当代基督教神学家尤德尔的基本生平、再洗礼派历史与神学概况以及尤德尔的代表作《耶稣的政治》一书的评介,可以看到脱胎于再洗礼派的反君士坦丁主义思想的尤德尔的和平主义神学乃以"顺服"、"革命"、"合一"与"终末"为基本元素构建而成。"激进"与"革命"的特质让尤德尔的和平主义神学饱含张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07,(21)
本刊讯:应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的邀请,2007年9月27日,全国两会同工季剑虹长老、梅康钧牧师、陈美麟同工、徐晓鸿牧师等,在中国神学研究院原院长周永健博士荣退、余达心博士履新接任院长之际,访问中国神学研究院,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季剑虹长老在访问中作了题为"蒙神厚恩的人陆教会"的演讲。季长老全面介绍了大陆教会的蔡本概况,重点则足放在三自原则的讲论二,从三自原则是神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  相似文献   

13.
陈永涛 《天风》2017,(1):25-25
<正>人类的生存经验及宗教经验可以作为基督教神学一个基本资源的观念,意味着基督教神学关注人类本身的经验。神学在某种意识上就是基督徒对信仰群体的生存经验及宗教经验的反思。人的生存经验包括人的生存的各个层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整体经验。而人的宗教经验则是人对超验世界或人的"终极关怀"的探寻和体验,  相似文献   

14.
王从友 《天风》2008,(21):24-27
中国基督教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已经10年了,10年来,神学院校始终是神学思想建设的基地,在推进神学思想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8年9月23日至25日,全国各神学院校的代表相聚金陵,以"神学教育与课程设置"、"神学教育与中国教会"、"神学教育与中国文化"、"神学教育与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研讨,勾画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体系的美好蓝图。本刊摘编部分与会者的真知灼见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5.
高秉江 《现代哲学》2002,(2):107-112
现象学的先验转向是由意义自在转向先验主体,由完全悬置自我到复归主体,这一方面是由于观念自在论的种种困难所促成,另一方面主体主义哲学惟有通过先验转向才能克服其主观性悖论,先验观念论是主体主义哲学最后和最高的形式,而这种最高形式中也隐藏着先验主体的一些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16.
富瑜 《宗教学研究》2016,(3):210-216
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习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天,他所倡导的比较神学在国际宗教学界越来越引人注目。他的比较神学文本互读理论既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的重新解读,也是梵二会议后基督教神学家与非基督宗教展开文本型内部对话的实践成果。对克鲁尼比较神学思想的分析为汉语学界提供宗教间对话和经典文本互读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阿根廷神学家斯坎诺内著作的分析,讨论了解放神学的基本脉络,特别指出六八年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这一事件对解放神学的重大意义,在教会内部则是有着长久历史的社会教义传统本身可以提供对解放神学的支持,这在解放神学的方法论问题上尤为重要,而在方法论上的不同使得第二代解放神学有别于第一代解放神学.最后笔者吁请关注六八年,关注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6,(5)
正在上一篇中,我们已经谈论到神学与基督教传统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如果说任何一个神学都是处境性的话,那么,神学的处境性是离不开基督教传统的。在传统的神学中,神学的资源有两个:圣经和传统。处境神学的思考在这两个资源之外加上了"经验"作为神学的第三个资源。如此看  相似文献   

19.
正一般来说,在基督教神学中,对神学与经验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是认为经验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资源,另一是认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架构,以诠释人类的经验。传统或古典的神学将神学看为某种纯客观的关于信仰的科学,其是基于两个神学资源——圣经和传统——对基督教信仰加以反思,并认为神学的内容是从不改变的,是在文化之上的。随着处境神学的提倡,经验作为一个新的神学资源而得到承认。处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9)
<正>任何神学思潮都是一种回应"当下"的神学。任何神学都离不开具体的处境,中国神学也不例外。赵紫宸在其《神学四讲》中曾清楚地指出,中国神学家不能在真空中做神学,而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做神学。离开了自己生存其中的具体的历史一文化、社会一政治处境,中国神学家就无法真正进行中国神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