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如“是、为、等于、应该、应该能”等等,这一类动词为数不多;另一类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作动词,如“走、跑、跳、飞”等,是构成汉语动词的主体。动作动词一般是表示“动”的,但也有些动作动词,在一定句式如存现句中,表示“不动”,象“躺、跪、住、翻”(在”书翻着”中)等。 表示“动”的动作动词与表示“静”的动作动词之间,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特征上,二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请看下述例子:  相似文献   

2.
偶像的力量     
张甲是我的一位同事,平时蓬头垢面、邋邋遢遢,他不止一次穿着拖鞋走进“闲人免进”的办公楼。而且此君十天洗不了一次澡,三天用不上一次洗脚盆。一般说来,只要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大家就知道此人来也——因为他身上浓重的味道。曾有同事对此口诛笔伐,但张甲的一句话“教育”了大家:伟大的爱因斯坦,不也像我这般不拘小  相似文献   

3.
《罗马书》12章3节:“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这节经文的前半节希腊原文是:“(μη) (ùπ∈)ρφρον(∈ι)ν παρ’δ δ(∈ι) φρον(∈ι)ν (à)λλ(à) φρον(∈ι)ν (∈ιs) Tò σωφρον(∈ι)ν...(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但要……看得合乎中道).”原文中四次用同一字根的动词“φρον(E)ω”,即“看”,这个希腊字(在这节经文中)的意思包括“思想、估量、认为,持某种看法,有某种评价”;其中有两次是这一字根的复合动词形式“(ùπ∈)ρφρον(∈)ω”和“σωφρον(∈)ω”.  相似文献   

4.
刘凌维 《天风》2018,(1):48-48
如果你住过酒店,你可能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浴室里都配有小肥皂,这些小肥皂往往只被人用来洗一下手或一件小内衣,第二天用过之后的小肥皂就会被保洁员换成新的,这些用过的肥皂基本都被扔掉浪费了.直到有一天,肖恩·塞普斯的一个决定让这种浪费小肥皂的状况得到了改变.他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副总裁,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要飞往各个城市出差,也经常住酒店.塞普斯发现自己刚用过一两次的肥皂总被换成了新的,他一时好奇,询问了工作人员:“那些用剩下的小肥皂你们怎么处理啊?”工作人员告诉他小肥皂会被丢掉.  相似文献   

5.
表示“存在、领有、达到某种性质或程度”等意义的“有”,是一个可以带宾语的动词,但它既不同于“骑(马)”、“写(字)”等只能带体词性宾语的体宾动词,也不同于“觉得(很好)”、“进行(谈判)”等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谓宾动词。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有”的“句法功能也很有特殊之处”。本文仅就有关“有”的宾语问题谈一点儿浅见,以就教于大家。“有”经常带名词性词语作宾语,也可以带形容词性词语或数量词组作宾语,这是无须多说的。“有”能否带动词性宾语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谈的,是动词后的“给”,即用于“S V 给 O_1 O_2”句式中的“给”。为了称述方便,暂简写作“V给”式。“V 给”是动补,或者是连动,目前看法还不一致,可以继续研究。不过,“给”在这种句式中的出现规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1)“给”前通常是哪些个动词及其语义范畴;(2)“给”在什么语境中必不可少;在什么条件下,则又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7.
“所”是中学文言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文言虚词。对于它的词性及作用历来是众说纷纭。这里想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各家明见,提出一些看法。一我对“所”的词性的基本判断是:“所”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必须和动词或介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才能表现出它所指代的意义。由于“所字结构”使用比较灵活,所以“所”指代的作用也有较多的变化,其具体解释要根据具体句子而定。  相似文献   

8.
你们来看     
王敏 《天风》2006,(13):2-3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约1:38-39)  相似文献   

9.
关于动词的重叠问题,各家已有诸多论述,笔者从中获益不浅。但是,那些论述似乎把动词重叠形式的范围限制得过窄过严;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笔者无意统一大家的认识,只想就单音节动词的重叠谈谈自己的看法。本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厦门住了几天,发现这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慢节奏”。第一是“走得慢”,第二是“喝得慢”,第三是“吃得慢”。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人声的鼎沸。悠扬在人们耳边的,只是涛声、乌声和琴声、  相似文献   

11.
王义德 《天风》2006,(7):43
到圣洁的教堂听道,听众弟兄姊妹唱着清脆悦耳的赞美诗歌,心里感到舒畅、平静,心灵一次一次地得到净化,淡泊了名利,再不去攀比工资高低,知足常乐,心态平衡了,常在主内得平安喜乐——“你们现在还住这样的房子, 别人都住平房,小楼了,不眼气(当地方言,羡慕的意思)吗?”“基督徒应当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神得以成圣。财富和享受都是暂时的, 只有爱心是永远的。”  相似文献   

12.
“V成”句式——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成”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充当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而是紧接在其他动词(记作V)之后,组成“V成”结构。“V成”结构组成的句式内部语义关系颇为复杂,通过对“V成”不同句式的深层语义关系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动词与名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形式与意义之间对应或不对应的关系。事实上,“V成”结构是个歧义格式,例如: A 他烧成了一团灰。 B 她培养成了一名歌唱家。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分别为(X为隐含  相似文献   

13.
动词“To Be”与Being概念研究之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从1963年开始研究希腊语动词“to be”.原计划写成《希腊语动词“tobe”与Being概念》一文,但实际上于1973年完成了一部关于希腊语动词“to be”的书。我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以研究希腊存在论的语法导论。我试图在哲学家对“to be”的特殊用法之外,对其日常用法及涵义的语言事实作一番描述,以澄清与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的关于Being的理论相分离的前理论(pretheoretieal)要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15.
孔孟儒家的“性”的理念及其话语权力膨胀的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孔孟儒家的终极伦理观念中,以天所赐之正命为人之性是立命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性”就是指对天所赐之正命进行认同性领悟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动词就是指人对终极伦理的领悟,就是指人自觉自愿地与天命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名词实际上是终极伦理的内在化和理念化。《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并不是说天所命令的某种东西就是性,而是说天命这件事本身就是性,天命这件事本身就被认同地领悟为性。孟子由心说性,但也清楚地领悟到性与天命之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因…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古汉语,指的就是上古(先秦两汉)汉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区分古汉语的内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外动词(及物动词)的问题。对于如何区分汉语动词的内动和外动的问题,语法学家的意见是不一致的。马建忠说: 凡动字之行仍存乎发者之内者,曰“内动字”,省曰“内动”。凡动字之行发而止乎外者,曰“外动字”,省曰“外动”。不难看出,马氏区分动词的内动和外动是从动词的意义出发的。这种区别法要碰到一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因此,汉语中有少数词兼属动词和介词,二者如何区分,一直是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些语法书说,动词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可以重叠;而介词既不能加动态助词也不能重叠,由此可以区分出兼类的动词和介词。用这个标准的确可以区分一部分兼类的动词和介词,但普遍性不是很大。试看: (1) 我们俩同一个寝室。  相似文献   

18.
父亲老了     
我想说一说我那年老的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发现年过花甲的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走路时不知道抬腿,脚蹭着地,声音很响;天凉了,他总是忘记添加衣服。每次父亲一进家门,第一句话一定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就不再多说,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到处找,把母亲找回来了,他又没有什么事。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脸都没有洗干净就出去了,左腮帮上还有一点黑。”  相似文献   

19.
孙立新同志在《关于结果补语的分析方法》一文(载于1986年第1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中认为,“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的结构形式不同,前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 时态助词 宾语”(简称A式),后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这个补语是动宾式词组)”(简称B式),用符号法表示就是:  相似文献   

20.
漫漫人生路     
(续上期) 话说“耳”字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和许多人一样,也常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归咎于一个“口”字。 我这个人口无遮拦,有什么看法往往脱口而出,造了口业便产生种种后果。多次暗下决心,要把住自己的嘴。然而积习难改,总也管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