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常正 《法音》2005,(8):42-46
三、香与佛教袅袅香烟,灵动飘逸,上通苍穹,感格鬼神,下怡性情,净化环境,因此香在大多数的宗教和各种祭祀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与用品,在佛教中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佛教创立于印度,印度属热带气候,不仅盛产各种香料,而且民间广泛采用香料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也因此,佛经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阿含经》、《华严经》、《楞严经》、《悲华经》、《六祖坛经》、《瑜伽师地论》、《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以及许多密宗经典等等。佛经中所记载的香品的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  相似文献   

2.
祭天、通神、避邪等道教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道教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醮焚香、养生修行、用香神话等方面,它的长足发展与历史时期朝廷对道教的重视不可分离。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苦楝香     
夜色如水,寂寥抚窗,品着一杯绿茶,享受夜晚的宁静,这时从窗外溜进一缕香气,这气味暗暗的,幽幽的,柔柔的,如涟漪轻轻地荡漾,缓慢地弥漫开来。这样的香温柔沁脾,仿佛一个婉丽女子正给你摇扇,一股清新之气便流入四肢百骸。心里不觉疑惑,但也只是疑惑罢了。奇怪的是,白天这样的香仍有,只需调动嗅觉神经,轻易就能闻到,那香细微如线,柔软似云,悄无声息流动于空气中。好像探密一样寻香而去,来到的是一棵树下。  相似文献   

4.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香、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文献记载,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驱寒取暖,而且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还是僧道巫医、平民百姓,对于香料和香炉都无不喜爱。历代用于熏香的器具,质地多种,造型也多样。  相似文献   

5.
香药是香料药物的简称。是具有挥发性并能用以医疗卫生及配制香料食品的 ,含有多种芳香成份的天然物质。可分为动物性香药和植物性香药两类。动物性香药多为某些动物的生殖器官(腽肭脐)性腺分泌物(麝香、灵猫香)、动物脂肪(狮子油)或病态分泌物(龙延香)等 ;植物性香药种类繁多 ,多从芳香植物的花(郁金香 ,丁香)、叶(艾纳香 ,迷迭香 ,胡荽)、果实(茴香、词子、荜茇 ,荜澄茄 ,胡椒 ,草果 ,砂仁) ,种仁(肉豆寇、胡芦巴、胡芥子、咖啡)、根茎(木香、檀香)、树脂(芦荟 ,血竭 ,乳香 ,没药)部分或分泌物胶质经加工而得。香药盛…  相似文献   

6.
正烧香的历史自从人类学会了用火,在燃烧各种草木的过程中,会发现其中有些香气能驱除秽邪,让人宁静舒畅,此后,这些特殊的香料就被用在一些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开始人们只是烧原始的香木,后来就学会了加工香料。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古埃及、巴比伦、罗马、印度、玛雅、秘鲁、犹太人的宗教祭祀中都有焚香仪式。基督教会于公元4世纪也开始在圣餐礼上焚香。从有文字的史料来看,中国  相似文献   

7.
从香说起     
香,本指谷类、植物之类成熟后所散发出来的香味,如稻香、花香等;或是指有香味的原料制成品,如麝香、檀香等。中国传统,子孙祭祖必要焚香祝告,可见香的来由已久,与中国人民的关系非浅;可是与香的因缘最深的应该首推佛教。世尊释迦牟尼说法时,众生就用香来供奉,以表示对佛的敬仰与虔诚。《金刚经》上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佛教徒在吟经之前,  相似文献   

8.
王蒙 《宗教学研究》2016,(2):268-273
北宋中期修建了景灵宫,并且将国忌行香礼移入其中,表现了儒家伦理观念的复兴。士大夫忠君报国、皇权至上观念的不断膨胀,对北宋景灵宫国忌祭祀礼仪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发现国忌行香礼仪的沿革与演进集中体现了宋人皇权至上的理念与虔诚的佛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从文武群僚行香、僧道站班行香、僧侣作法事这三个方面看,《政和五礼新仪》所载的景灵宫国忌行香礼是儒家伦理观念与佛教信仰之间相互融合与汇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杨婷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44-144
晚唐诗人韩偓的香奁诗对后世影响很广,争议也很大。香奁诗的面貌与词接近,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词体的审美特质,并且在宋词中被经常化用,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对宋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敬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就以香敬天祭神,开展祭祀活动,之后在宗教领域和祭祖敬神时更是普遍用香,香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一部分,不仅成为祭祀祖先、拜佛敬神的必需品,也成为养生静心的常用品,而敬香传统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形成  相似文献   

11.
岳全 《佛教文化》2023,(1):90-93
我国的传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寺观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佛寺、道观等宗教殿宇为载体,其内容也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现存的寺观壁画主要为明清时期,多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极少。香严寺壁画因其寺院的地理位置、壁画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的独特性,从而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意外香严寺     
《佛教文化》2012,(6):69-69
到香严寺,踏进山门便觉诧异。天下丛林,无论少林、白马、灵隐……未例外,迎门便是弥勒佛、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这里却未供任何佛菩萨,是——关羽。高高的坐像,丹风目卧蚕眉,绿袍。他在这里凝视丹江山水不知多少年头了,也不知还要再看多少年头。他身边没有关平伴,孤零零的,关平不在周仓也不在,这和天下庙中关羽神塑“规制”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3.
庆阳香包是西北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民间特色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地域风情。庆阳香包渊源已久,庆阳香包的图案内容主要分为人物、故事、动物、植物、文字、几何、宗教符号等。庆阳香包的造型设计主要有:实用性造型、完美性造型、寓意性造型、随意性造型、抽象性造型和概括性造型。对庆阳香包的造型进行阐述,有利于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的民间文化内涵,挖掘其造型设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兰香》是一部优秀的世情小说,它的叙事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它模仿《易经》,采用了以“数”谋篇布局的叙事方法.《林兰香》八卷六十四回,六十四是《易经》卦数之总.《林兰香》叙事以八回作为一个单元,每八回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主题.这个故事或主题又往往孕育着与之不合谐乃至对立的因素.《林兰香》“倚数”结撰,其谋篇布局之法,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艺术上则形成了“循环往复”之美.  相似文献   

15.
正香在道教中使用广泛,其目的就是用来感通神明。香不仅是表达敬仰的用品,也成为了道教徒与神明沟通的媒介。在道教中,并没有抢头香、烧高香的提法,这些行为实质上是商业化的炒作。对道教徒而言,每天早晨道观一开门,便点上第一炷香,这是信仰的一部分。道教提倡正信,用平和、虔诚的心态表达自己的善心。  相似文献   

16.
香在道教中使用广泛,其目的就是用来感通神明。香不仅是表达敬仰的用品,也成为了道教徒与神明沟通的媒介。在道教中,并没有抢头香、烧高香的提法,这些行为实质上是商业化的炒作。对道教徒而言,每天早晨道观一开门,便点上第一炷香,这是信仰的一部分。道教提倡正信,用平和、虔诚的心态表达自己的善心。  相似文献   

17.
莞香是东莞的著名特产,在历史上对东莞经济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莞香因其名贵的身份和复杂、神秘的制作工艺形成了一种东莞特有的文化现象。但因种种原因,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近年来,国家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东莞也持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燃了文化建设之火,莞香文化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契机。分析莞香文化的起源、文化价值、精神内核以及文化产业的兴衰,对莞香文化及其产业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6,(4)
本刊讯闽东福安县赛歧万寿寺兴办的制香厂已有五十一年的历史,当初是十六位僧尼为了自食其力而建立起来的.目前寺内从事制香业的已有六十多位尼众。她们以机械为主、手工操作为辅,生产出口高级优质供香。近年来,新盖了厂房和宿舍,固定资产达二十多万元.由于生产出色,该厂多次受  相似文献   

19.
古典园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折射出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寄情于山水、建筑与植物,创造出风格独特的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自成体系,将永远辉煌地伫立于国际舞台上,永远深藏于中国文化,是我国文化精髓之一。无论何时品园,都会带人进入一种别致的境界,似有人间仙境的味道。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龙涎香,是留香最持久的香料,世界上任何一种香料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素有“龙涎之香与日月共存”的说法。由于稀有难觅,龙涎香又被称为“灰色的金子”。龙涎香也是最神秘的香料,人们只是偶尔在海边拾到它,关于它的来源,有过无数的猜测和传说。后来,一位海洋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后解开了龙涎香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