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修道者修什么?白玉蟾祖师说:"内炼成丹,外用成法",到元代也有人说是"内炼成道,外用成法"。内炼"成丹"了,也就是内炼"成道"了。丹等同于道。所以从实践的意义上说,"修道就是修丹"。"丹道"水平的高低体现和决定了修道的水平高低和成就。在世界宗教中,道教是唯一以"长生久视"为宗,宣扬乐生、贵生的宗教。得道成仙,长生久视,是我们每一个修道者毕生追求的成就和境界。而修丹是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和基础。道教的修持方式很多,宋元以来最  相似文献   

2.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3.
曼德 《天风》2008,(16):8-9
"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人的职业就是我们在世界这个"修道院"中"修道"的方式,工作具有无比崇高和神圣的价值. 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约251—356年),基督教修道制度的开创者,因同时代的大主教阿塔纳修斯的《安东尼传》使之死后享有了更高的盛名,获得了"修道制度之父"的美誉,并成为圣人而名垂千古。作为修道制度的创始人,安东尼不仅仅创导了一种生活,而且还为修道运动提供了神学理论基础。安东尼推崇对上帝和基督的虔诚信仰,极力倡导禁欲主义生活,宣扬蒙昧主义、寄希望于末日和天国,主张"三位一体"、反对异端等。可见,这些基督教基本教义在早期修道士身上已系统体现。安东尼反对统治者对基督教的迫害,但也和帝国政府有过合作。安东尼同一些异教学者辩论,有力地维护了基督教的教义。安东尼虽然极力倡导独修,但并未完全脱离社会,看来带有"出世"特征的修道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摒弃基督教的"救世"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刘一明宗师对"志"有这样的理解,其说:"所谓志者,刚决也,果断也。有此刚决果断之志,则世事不能染,恩爱不能牵,私欲不能起,名利不能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患难不能动,只知有道,不知有他,只顾性命,不顾别事,一切身外之物倶不能碍的,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刘一明宗师的修道思想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一下《通关文》中关于修道的一些思想理念,或者说刘一明宗师通过《通关文》给修道者传达的一种基本的修道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修道是道士成道的基本要求,道教认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成道的目的。而要修成大道,首先要把自身中一些坏的习气除掉,让自己的行为没有缺点或减少瑕疵,如此一来,才能与修道的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在东汉末年创立后不久,随着移民的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展开而传到周边的国家与地区,其中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尤为显著。这样一种以"道"为本,通过种种修道术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是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朝鲜半岛又如何与朝鲜半岛的本土文化互动的?朝鲜人对神仙信仰、教义教理和修  相似文献   

9.
詹石窗在《哲学动态》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道教思想的根本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作为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道教的教理教义正是以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围绕这个核心道教从修道成仙的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探索和阐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道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5,(9)
<正>安东尼(251—356),埃及人,首创独居隐修方式。沙漠教父的代表人物,他的苦修方式成为后世修士的典范,深刻影响着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在谈及安东尼的修道主义前,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古教父信仰传统中的修道主义倾向。在古代教父的信仰传统中,教父们也常常提倡隐修的方式,可以说隐修主义萌芽孕育于教父们的灵修传统中。北非教父特土良劝告基督徒要完全与世俗隔绝,后来他加入孟他努主义也是为追寻圣洁的生活,他们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性,是人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导意识的一种能力。一方面,这种能动性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是"自以为是"的,它使人得以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成为大写的人;另一方面,人为了防止和确保主体意识和行为的安全可靠,又总是在寻找限制自身并使其走出"自以为是"的办法。这就构成了人的认识的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本文通过解析《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逻辑思路,探讨儒家是如何关注并解决上述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全真道内丹修炼得以进行,需要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场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其在选择修道场所时所体现出来的崇阳、择静、取便和尚简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合理而科学的择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在道教中,"洞天"指通天的洞府,居之修道可成天仙;"福地"为驻地的福祉,居之度世可成地仙。洞天福地观念早在六朝时期已经形成,成书于东晋的《道迹经》和南朝的《真诰》均有洞天和福地的记载,原本为道教虚拟的仙境,实际成了道教修道安养的祥和世界,洞天福地理论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人居文化和福地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深远。当今,对洞天福  相似文献   

14.
《黄帝》篇集中讨论修养得道问题,可以说是了解《列子》修道工夫论的窗口。本文通过"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有道"与"无道"、"心凝形释"三部分的讨论,将其中的得道类型分为三种:"虚假"的得道者、先天得道者与后天得道者。正是这三种类型的区分,表明了《黄帝》对修道工夫的看法,那就是即使境界本不高的普通人,通过一定方法对内心进行锤炼,渐进修养之后最终也能得道。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教会组织逐步健全,青年神父、修道生、修女逐年增多,热心教友也纷纷进堂祈祷,参与弥撒,过正常的宗教生活。这就吸引了许多教外朋友,他们有的是出于好奇心进来参观;有的则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想进来寻找真理。那  相似文献   

16.
龙华教新探     
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龙华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龙华教的兴衰嬗变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个缩影,带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  相似文献   

18.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在刘一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三教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唐代小说集<河东记>中的神仙形象,从宗教学的角度,就"仙凡关系"、"对修道者考验"、"仙凡恋情"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道教修仙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些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