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量刍议     
刚晓 《法音》2010,(8):8-12
<正>一关于量,古印度各家各派提出了好多种,比如正理派说有四种量: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弥曼差派说有六种量:现量、比量、比喻量、义准量、圣言量、无体量……汤用彤先生在其《印度哲学史略》中,对古印度关于量的说法集中开列了一下,列有十种:现量、  相似文献   

2.
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相似文献   

3.
以现量和比量为基本认知方式的因明学是佛教独特的认识论系统,但是因明学并没有发展如西方那样追求绝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论,而是发展起了以破解异说和悟道解脱为宗旨的量论,特别是因明现量论,融合了直观认知和圣谛现观的双重功能。但是,从汉传佛教的传统看,现量的解脱道意蕴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多数学者把因明学作为一种纯粹逻辑来解读。中国陈隋之际的永明延寿以"一心万法"的基本理路,发掘了因明现量的出世内涵,成为汉传佛教因明学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因明正理门论》重在立破,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沟通信仰的现量世界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体现启发立、敌之智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辨析《理门论》新因明逻辑推理规则与体系的本质,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思想,进一步明确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顺真将佛性、般若不共法诬为共外道法,这违背了因三相基本规则之"异品遍无性",是为附佛伪量论。它混同于笛卡尔的马特席斯,妄称"均是科学的一切学科之学科";混滥"量果"与"真知"而谬称"般若",谬言笛卡尔"有相当于佛教量论现量智中瑜伽现量"。其手法是以"所属"混同"所是",从而扭曲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顺真假佛教根识概念而倡导的通灵、巫术等,属于巫术性的神秘主义。附巫迷信假冒宗教会引发附体病征。佛典警戒:坏般若见妄言证圣会堕于"鬼附""魔著",兼坏自他慧命。从心理学看,其凡夫"自我",被压抑成潜意识中的"他者",却又支配着自我神化的意识而不自觉知。因明逻辑,是信仰与修行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容惑乱。  相似文献   

6.
梵学拾趣     
错把“比量”当“现量” 我国的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明学”源于印度形式逻辑,通常称为佛家逻辑。因明学有两个基本术语—“现量”和“比量”。它们的梵文原文分别是pratyaksa直接经验、感性认识、现量和anumana间接经验、理性认识、比量。一日,偶然翻阅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此书“前言”共有138页,洋洋一篇中国佛教译经史大观。在第20页上,我发现作者摆起一副像是因明学专家的架势,以贬抑的口吻,对7世纪印度逻辑天才法称论师的因明学说进行批评。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批…  相似文献   

7.
以佛教因明中现量观念为依据,借梳理缘起、诸法、刹那、自相、共相等佛教范畴的哲学含义,探讨了晚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即对存在与本体所执的基本立场,并进而寻得晚期大乘佛教对于包括主体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与法)在内存在的价值判定。瑜伽行派认识理论同他们三性三无性论断是相融洽的;瑜伽行派所执为真实的现量与自相境界由于理性成分的渗入感性观念,才发展成了具有相对真实性的世间世界;这一肯定感性直观怀疑理性价值的立场,最终导向了对佛教历来坚持本体世界和达致本体世界的神秘直观(瑜伽现量)的必然肯认。  相似文献   

8.
进行“题组教学法”探究课题已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刚开始的模仿,到逐渐对这课题的探究,我己对其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及思考。“题组教学法”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出他们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限时间、定任务。例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圆锥的侧面积或全面积问题。2.锻炼自己先观察实物,在猜想结果的能力。3.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一 《李达文集》第一卷就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部文集是由李其驹、陶德麟等同志编辑的,将由人民出版社分为四卷,陆续出版。 出版《李达文集》是很有意义的。李达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时间很长,留下的著作很多。李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在  相似文献   

10.
爱语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读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是菩萨行的重要方法。但是四无量心和六波罗蜜都有止恶、行善、自净、利他四种意义,是自利利他的,唯独四摄是纯粹的利他。其中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爱语”,由于我们在这污浊的人间,每天都在忍受种种不优美、不纯净的语言,所以爱语显得特别重要。什么是“爱语”呢?《瑜伽师地论》里说: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易图考》李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2月出版。全书 2 5万字 ,2 97页。全书对三大易图系列 (河图洛书、太极图和先天图 )进行考辨 ,共分五章。前有张岱年先生序和作者自序 ,末有后记。第一章“《周氏太极图》源流考”有 2 0节 ,详细考证了周敦颐《太极图》的源头和流变 ,得出是图不来自陈抟 ,不来自道教的结论。第二章“《阴阳鱼太极图》的由来”有 1 2节 ,考证了是图的原始及其演变。第三章“《河图》、《洛书》源流考”有 2 1节 ,考证了是图与汉代九宫数及五行生成数的源流关系 ,明确指出黑白点河洛图为刘牧首创。第四章“《先天…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概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一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朋友寄我一份交印件(共两张四页),内容是1993年8月出版的某书的第四章《气功现象的探索》的第一节《太极图之谜》和第二节《于光远先生之谜》。见到本人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能与太极图并列被探索的谜,不禁哑然。现在我把《于光远先生之谜》这一节介绍给亲爱的读者,同时加上批语。不知道是否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净化宗教     
若干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人性、女性、母性与神性》,我把这“四个性”放在一起,无非是要指出来,按照我们基督教的信仰,这“四个性”不是互相对抗的、互相矛盾的,而是相通的。我感觉到在我们的人性里面有很多的真,有很多的善,有很多的美,也有很多的爱,我们基督教的信仰不应当否定人性,也不应当否定女性、母性。像我们中国从古代传下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觉得这是中国历代所传下来的最美好的、最精彩的内容,因为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变成个好的人,这个是很自然的天性。而“法轮功”不…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名称本会定名为中国孔子基金会。英文名称:CHINACONFUCIUSFONDATION(缩写C.C.F.)第二条性质本会是接纳、管理国内外社会团体、机构、组织及个人自愿捐赠的资金,用以推动国内国际研究孔子、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事业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第三条宗旨本会旨在促进国内国际学术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本会通过筹措资金,对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组织研究、资助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推动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合作与交流。第四条任务1.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2.加强与国内…  相似文献   

16.
2000年4月1日,台湾佛光山主办的《人间福报》创报,从这一天起,佛光山开山之祖??星云大师便日日写一篇短文给《迷悟之间》专栏,至今已结集成很多册,发行海内外,大受欢迎,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都能看到这套书。星云大师在《迷悟之间》第一册《序言》中说:“所谓迷语之间,主要的就是吾人在日常行事之中,总有一些‘迷’与  相似文献   

17.
二、佛教哲学、文化艺术、制度信仰等研究 1.佛教哲学研究 40年来,研究佛教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很多,其中不乏具有原创性质的成果,比如赖永海的《中国佛性论》。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出版的佛教哲学著作中,有两部著作具有代表性。其一,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相似文献   

18.
在《庄子》中,出场次数最多的是孔子。在数十次的出场中,孔子的形象和身份迥然有异,区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道家形象和身份,是道家的代言人;二是儒家形象和身份,因而是道家批判的对象;三是先以儒家形象和身份出现,经道家点拨,转而折服、归从道家,有一转变过程;四是超然于儒、道之外,不属于哪家哪派,带有某种中性特征。孔子形象的多重性及孔子成为《庄子》的第一主角与孔子形象的可塑性和孔子的名师身份及师徒效应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管子》教育思想丰富,并自成体系,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创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从五个方面来论述《管子》的教育成就:《管子》第一次提出了百年树人的终身教育理念,第一次提出了礼义廉耻的四维社会教育观,第一次提出了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父子相袭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一次强调情感熏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第一次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  相似文献   

20.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