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慧所得…     
先说念头。《百法直解》云:“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是在说明我们所学习过的事物,经历过的境界,在心识中有深刻印象,清楚不忘称为“念”。“念”也有好坏,例如听闻佛法心生正念,听闻邪法则心生妄念。全心全意念佛,心无旁骛,虽欲起妄,力不暇及,如此念佛功夫,谓之“弥陀大定”皆由正念收摄心神而生。 “念”的种类有:观念、口念、心念。粱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衾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袃心念,为口念之对称,即以心想念佛菩萨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自唐正德年间新罗高僧金地藏开山建刹以来,作为地藏菩萨的应化圣地而闻名于世。山中梵宇林立,高僧辈出,香火鼎盛。千百年来,九华山的苍松翠竹、岩洞怪石、飞瀑流泉、田园山庄,深为十方善士“心向往之”,然而,真正为僧俗景仰的还是地藏菩萨那“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誓大愿。这种“愿代众生受一切苦”的菩萨精神,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投身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度生济世的事业!正是那忘我利他的菩萨精神,成为我发心在九华山出家的最初因缘。  相似文献   

3.
爱语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读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是菩萨行的重要方法。但是四无量心和六波罗蜜都有止恶、行善、自净、利他四种意义,是自利利他的,唯独四摄是纯粹的利他。其中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爱语”,由于我们在这污浊的人间,每天都在忍受种种不优美、不纯净的语言,所以爱语显得特别重要。什么是“爱语”呢?《瑜伽师地论》里说: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  相似文献   

4.
主持寄语见33页主持寄语本期的故事 ,出自《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中的《菩萨本生》。说的是佛过去世为菩萨时 ,布施度无极的事。“布施度无极”是布施度至极无上的行持。这种行持是“慈育人物”———以大慈之心抚育万物 ,“悲愍群邪”———以大悲之心怜悯有罪恶的人 ;“喜贤成度”———为贤人的成就欢喜赞叹 ,这就叫度。还要“护济众生” ,“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天下、地下、江、河、湖、海 ,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地给予布施。这是极难行之道 ,就连帝释天也没能完全做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 ,为忉利天之主。据《大智…  相似文献   

5.
阅读随笔     
《法音》1992,(12)
读法音92/4、佛日大德“缘起与性起”,开吾迷蒙。阅柳雪峰“九华山与金乔觉”,颇有启迪。柳文有“九华山与金乔觉的名字是联在一起的”,很对。但应与地藏菩萨的本愿联在一起,似乎更好。地藏菩萨本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诸菩萨大愿,莫过于此。《地藏菩萨本愿经.分身集会品》:世尊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地藏:于释迦寂灭后,弥勒未生前的过渡时期,化度娑婆世界众生永离诸苦。尔时,地藏菩萨承担重任;三  相似文献   

6.
3.数息观与禅法诸次第 尔时菩萨乔答摩语阿耆毗沙那言:“我于是问我自己:是否我应该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降伏心,控制自心呢?”于是,阿耆毗沙那,我便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降伏心,控制自心。 阿耆毗沙那,当我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时,我摄心系念,以心制心。当其时,我的腋下汗流如注。阿耆毗沙那,菩萨乔答摩既见汗流如注,此时我的感觉,就好比身强力壮的大汉拽住弱小者的头部或肩部,将其击倒,将其制服。阿耆毗沙那,菩萨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击倒心,以心制服心,以致腋下出汗如注。但是菩萨精进不懈,意念不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2010,(11)
<正>对佛有了充分的信解,就得从十善菩萨学起。……一、大悲为菩萨发心——菩萨发心,当然包含了信愿、智能,而重心在大悲心。有大悲心而后想  相似文献   

8.
杨笑天 《法音》2004,(6):21-25
《少室六门》本“二入四行”的最后还附了两首偈子,作为对理行二入的总结,《景德传灯录》将其穿插于达摩传中,在禅宗里非常有名。第一首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传灯录》说这就是达摩教慧可安心的偈子。“外息诸缘”,就是息却(不攀缘)报怨、随缘、无所求等行所说的违顺等诸外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者,人身奔走而后有气喘,人心中如果同时欲念多歧,既想了脱生死,或想成佛度众生,又贪图名利,或贪恋人天善报,心念就会于此往返奔走,而这些欲求之间又多有矛盾抵触之处,于是便会令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使人徘徊不定,惶…  相似文献   

9.
菩萨是慈悲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中国百姓眼里,菩萨基本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一切善良行为的首选形象大使。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菩萨的形象也有遭到调侃的时候,比如在《西游记》里,菩萨们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就受到过一点污损。但究其实质,过咎又都并非在菩萨,往往是“菩萨家的畜生”惹的祸!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是唐僧等师徒五众西天取经,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绝大部分是所遇数量惊人的妖精魔怪。这些妖魔的成份比较复杂,但大概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道系统的妖,如山精树怪,野狼狐精,这都还  相似文献   

10.
观音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观音,全称“观世音”或“光世音”、“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所谓“观世音”,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相传观音曾发誓,要普救世上一切众生后才成佛,但是,人世间的苦难无休无止,永远无法救完,所以观音只好永居菩萨之位了。观音在中国民众中是影响最大、结缘最深、信众最…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是殊菩萨道场,以殊菩萨位于众菩萨之首,所以,唐代宗据不空三藏的建议,钦定殊菩萨居于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之右。因此说,殊道场五台山居于普贤道场峨眉山、观音道场普陀山、地藏道场九华山之右。  相似文献   

12.
观音降红蛇 传说普陀山过去到处是蛇,这里本是蛇王盘踞之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过此,见山上风光秀丽,乃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辟弘法道场,普度众生。菩萨化为一位渔姑,向蛇王借山作为修炼道场,但蛇王哪里肯依。菩萨问他有何本事,定要占据此山。蛇王答道:“我能现出原形,绕此山三匝。”菩萨笑道:“你真能现原形绕山三圈,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没有这个本领,那怎么说呢?”蛇王慨然道:“此乃区区小技,哪有不能道理。倘若不能,我一定把此山借给你,决不食言!”  相似文献   

1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篇幅很小,短短二百六七十个字,但流传很广,影响甚巨,历来被视为《般若经》类的纲要。其中观世音菩萨通过“六度”之一的般若这种照彻一切诸法实相的智慧,体察到“五蕴”皆空的真理,并将之告诉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色蕴,其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世哲学中的“物质”一词。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基本元素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和合而成的,随着条件的变更,这些元素便会分散,物质性的存在也就要走向消亡。物质的这种“无自性”决定其本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学智,并有自利利他的行为,而感到欢喜,故名。徘徊:来回行走的意思。这句是说,佛教认为来去今过都是空的,菩萨到了初地时,虽然已得意忘言,发起了中道之智,但还在徘徊犹豫。[6]这句是说,不要因为隐士和神仙所居的沧洲、瀛洲离我们很远,就说和尚就修不成菩萨和佛。[7]宾王:亦或辅佐帝王的高官大臣。灵隐:即杭州市灵隐寺。这句是说,随从乾隆皇帝第五次去五台山的高官大臣,只会认识灵隐寺,吟咏灵隐寺,但他们在观海的话,思想还是潮起潮伏,静不下心来,没有入定,没有解脱。[8]这句是说,镇海寺正院旁边还有一个院落,名叫永乐院,里面盖着三间…  相似文献   

15.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16.
郭为 《天风》2014,(7):54-55
置身于喧闹的城市中,只听见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纷至沓来.若稍稍留意,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总在不停地赶路,却没法停下来,用心倾听,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人们的心被世界的喧嚣所拖累,被物质的丰盈所诱惑,就连一些基督徒也难以幸免,因为他们的心被世界所迷惑引诱,以至于他们时常听不到神的声音,偏离了正道.在《约翰福音》10章27节中,耶稣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归根结底,我们缺少的是一颗聆听的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菩萨唯识止观”的具体操作过程。整体而言,此乃结合唯识观与菩萨行的一种修行模式;其在大乘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基本前提下,运用唯识止观“以楔出楔”之实际操作,除遣凡夫自心所生之虚妄分别及虚假影像,直至其心无分别、无所住为止。  相似文献   

18.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19.
打七     
“打七”是指在 七天中,集中精力, 克期求证的修行。 修行者为了求得在 短期内得到比较好 的修行成果,常作 限期的修行,在一 定时期内,除了必 要的饮食睡眠之 外,专心致志地修 行。通常大多以七 日为期,称为“打 七”,又称为“结 七”。如果要七天之 内,专修念佛法门 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为“观音七”;专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为“地藏七”。 “打七”应该是起源于善导的念佛三昧行仪,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指出,念佛三昧,可…  相似文献   

20.
观音作为佛教世界的首席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观音来自梵文的音译,还译作“观自在”、“观世音”、“观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其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声音而前来相救。观音菩萨以其“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博大情怀,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被人们广为传诵,因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文化,在华夏大地上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观音信仰源于古印度佛教,其前身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善神”,即双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