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蝶 《现代哲学》2015,(2):28-32
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性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性。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性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相似文献   

2.
在所谓后现代文化中的“乌托邦危机”———其中,正是这个乌托邦观念是怀疑的主题,并且它对完美的追求因每一种狂热的意识形态而受谴责[1]———的种种原因中,不难发现乌托邦观念总是与形而上学维系着这种密切、或许极其密切的关联。在这里,我指的是由海德格尔详细阐述的形而上学概念。许多形而上学的捍卫者仍然拒斥海德格尔的批判,但是实际上始终将形而上学定义为不注重存在本身(das Sein)而重存在过程(dasSeiende),或重理性可以把握的存在的一个客观基础(理性与知识、实践互动时应依附这个基础),这至少构成普遍接受的一个讨论出发点。我…  相似文献   

3.
葡萄酒和产地,就与乌托邦一样,属于模糊的、动态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很难简单描述或一成不变。每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都离不开与历史传统、学科类别、社会-政治倾向,甚至科学发现等方面的关联。葡萄酒、产地和乌托邦在物质和符号学方面的丰富资源,为研究原创思想、价值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场域,从而有助于确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可揭示的转换关系。本文力图提供作为多维分析架构的关于乌托邦的若干思考路径,试图厘清在作为物质文化对象的葡萄酒之酿造中关于乌托邦方案和实践方法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未来的城市是为人与自然而建造的。文章通过对文森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的概念、类型以及设计策略等方面的梳理,将"生态乌托邦城市"这一抽象思想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对未来高密度生态化垂直城市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5.
人的尊严的概念虽然在哲学文献中早就出现,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才频繁出现于国际法文本和此后奠立的一些民族国家宪法之中。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尊严概念仅是从事后给人的权利概念赋予道德内涵;相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两个观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概念联系。从系统的角度和概念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在人权从理性道德加上主体权利的形式出发建构起来的过程中,人的尊严概念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既是所有基本权利的内蕴都从中汲取养料的道德"源泉",也是不同范畴的权利得以兼顾和平衡的基础。人权与人的尊严之间既有概念联系,又有现实张力,其间蕴藏着的一种具体乌托邦的激进力量,它是我们在为实现人类尊严的现实斗争中不可放弃的。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4,(5):11-19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内隐联结测验探讨支持亲缘利他行为的潜在心理反应。用进化过程中反复出现的情境(合作和欺骗)做启动,考察个体对亲属概念与愉快/不愉快概念的联系,以及与代表心理距离的近/远距离时间概念的联系。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亲属与愉快概念的联系来说,亲属与愉快概念的联系更强,而且这种联系效应在合作情境启动下更突出。亲属与近心理距离的联系只在欺骗情境启动下出现,在合作情境启动下,亲属与近心理距离的联系和非亲属的没有差异。这些自动联系也许反映了亲缘选择对个体认知方式的塑造,这些认知方式可能促进亲缘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8.
黄小惠 《学海》2011,(3):166-169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詹姆逊最为明确地高举起乌托邦旗帜。他继承了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将总体性思想内嵌其中,并且始终把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建构,因此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乌托邦的本质是政治无意识,借助总体性方法,乌托邦实现对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揭示;而乌托邦的政治功能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凸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乌托邦社会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社会,或者甚至说它显然比其他社会更优越,那么,这种社会一旦建立,是否立即就会有什么弊害危及它呢?有。这就是繁荣!我在《莫尔的〈乌托邦〉和新大陆乌托邦:美好的生活是否就是安乐的生活?》一文中曾指出,那些实际存在的“真正的”新大陆乌托邦村社曾因其成功而受到严重的挑战。例如,十九世纪在伊利诺伊州比晓普山建立的詹森尼特村(1846—1860)在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要并不得不处理产品过剩和生活舒适问题时,就骤然衰落下去了。一旦共同努力和为  相似文献   

11.
另类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福柯的解释中,“另类空间”是一种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念不同的东西。为标志这种空间的特性,他发明了一个与“乌托邦”不同的新词,即“异托邦”。在福柯看来,“乌托邦”是一个在世界上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但“异托邦”不是。它是实际存在的,但对它的理解要借助于想象力。这种另类空间的概念实际上支配了福柯的全部学说。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三种意义上的向乌托邦告别.从前的乌托邦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但是乌托邦主义者缺乏中间阶段,脱离现实,不善生活.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新事物.具体的乌托邦要求我们善于同可能性打交道,努力领悟可能性,使之成为一种智力参谋部,从而建设一个公正的、美好的、人道的社会.具体的乌托邦永不满足.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词汇联想实验,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翻译训练对大学生心理词汇概念联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译专业大学生的母语心理词汇与二语心理词汇概念联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母语,二语的概念联系较多受语音和字形等非语义联系的影响;②翻译训练和实践可促进大学生英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结,减弱英语词汇语音和字形等语言形式的影响;③翻译训练和实践对大学生心理词汇的主题关联联系意识的促进效应高于对其分类学意识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在20世纪衰落根源于人超越性的枯萎。乌托邦产生于人超越性之中,是一种想象性对话,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展开对更高世界或真实世界的追求,它们构成了乌托邦的本质。乌托邦的产生是古希腊、希伯来文化的内在独特性构成的——人的超越性和有更高世界的存在,因此它在古希腊文化中由对神人关系的理解、灵魂不朽、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对诗的本质的洞察所奠基,在希伯来文化中则由神人关系以及存在的独特性所规定。现代社会所理解的乌托邦已非源初意义上的乌托邦,正因此雅各比为乌托邦辩护时仍未能把握其本质,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应该把握乌托邦的本质和特殊性,一旦把握了此,也就明白了乌托邦是不会消亡的。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宗教与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存在,它们共同将人性的生命与外在的世俗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俄国文学史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美"与"神"的较量,即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某种角力。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充满矛盾的果戈理与白银时代起奠基作用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二者的文学思想与具体创作,鲜明体现了宗教与乌托邦的角力。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导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变为一种现实。在1922年的"哲学船"事件之后,"美"与"神"的乌托邦似乎与社会乌托邦格格不入,侨民文学与苏联新文学的相互诋毁便是二者交锋的证据。此后,随着社会乌托邦落到实处的理想破灭,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以后现代性为主导的时代,一个解构乌托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自尊概念辨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尊是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它与其相近概念,如自尊需要、自我效能、自我价值、自我概念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该文就自尊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认识自尊这一人格变量。  相似文献   

17.
1.概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展的进步,等等这样区分以后就会出现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其他类型的进步来说,概念进步既非一般必要条件也非一般充分条件。科学的历史展现出了纷繁事件,在有些事件中,这两个范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其他事件中,这两者的联系很薄弱或者它们没有联系。有一种一度很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基础科学中概念的发展促成的,而因此产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说明此书要建构的是"自由主义乌托邦的诗性文化"。就诗性特质而言,它将"想象力"作为文化进步的刀刃;就自由主义而言,它将"不要残酷"作为底线,将"人类团结"作为目标;就反讽主义而言,它充分体现着后现代的怀疑精神,能够不断自我调整以克服传统乌托邦的弊端;就乌托邦而言,它可以划归到雅各比所言"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传统"。在"反乌托邦"或"终结乌托邦"的当下语境中,罗蒂的乌托邦设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 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 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文章通过2个IAT实验发现, 中国人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且他们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这表明在内隐层面上, 东方人确实将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联系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年中对乌托邦、对乌托邦设想问题的兴趣,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社会人士中有了持续的增加。这不是骤然发生的,而且没有思辨的特征;更确切地说,这种倾向是逐步发展的,并越来越扩展到新的问题上。从透彻分析 Th.莫尔以来的乌托邦历史到乌托邦的哲学思想,从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来源的空想社会主义到二十一世纪的空想社会模式,从围绕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讨论到反乌托邦的宣传,被研究的问题各式各样、种类繁多,参加讨论的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