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心理病理和中国心理疾病患求助方式的化根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欠国当前日益明显增多的心理疾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只要未能从立法上根本废除死刑制度,死刑政策终究会成为一个价值选择问题;而如何应对相对主义带来的挑战,则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立法者与裁判者很容易被集体无意识所裹挟着,难以抉择。美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清楚地表明,无论是裁判活动还是立法活动不能只是民意的重复与汇总。这对于理解中国语境下的司法与民意的关系问题,显然有他山之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冲击更大。一旦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偏低, 就会影响跨界民族的国家情感, 危及边疆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稳定。本项目拟通过4个研究,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将国家认同分成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两种成分, 并编制符合民族实际状况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 ②探讨民族认同、穆斯林认同在群际歧视知觉与国家认同间的中介作用; ③理清民族内隐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④探讨管理体制、民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政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并尝试建立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数据库, 及时把握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对完善民族政策、开展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榜样作为一种人格化的价值载体和独特的德育表现形式已成为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榜样教育因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被高校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并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榜样教育在教育理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的程序、路径和方法上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者主体性的普遍忽视、对大学生心理认同规律的普遍漠视。因此,本文试图在心理认同机制视域下提出优化高校榜样教育的途径,从而提升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7.
谁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是谁?海外华人如何自我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海外华人?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心理分析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及生成机制进行一个架构式的检讨。文章首先指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四个互为关联且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进而文章提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在社会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乐意公开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偏好中华文化的部分相关范畴,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为人处世,以及关注祖籍地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文章对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建构的若干社会情境因素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心理资本量表、志愿者角色认同重要性问卷和利他行为量表,对231名志愿者进行调查,考察心理资本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志愿者的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志愿者角色认同和利他行为,志愿者角色认同显著正向预测利他行为;(2)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心理资本和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心理资本既能直接影响利他行为,也通过志愿者角色认同间接影响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偶像崇拜现象有它的心理根源,教育者应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引导。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外显心理融合,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AN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在共同内群体认同和心理融合间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论死亡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辛辰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2):73-74
立足构成"生命"重要部分的"死亡",通过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功能目标和课程实施上的比较研究,论证死亡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提升人的心理品质的价值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Christine E. Gudorf 《Dialog》2013,52(2):99-109
This article sketches the shifts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denominations on capital punishment from the early church to to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examines the ethical issu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 both before and since the Supreme Count stopped executions in 1972.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is that overwhelming evidence of the injustice of death sentences could not sway popular support for capital punishment, but evidence that switching to life sentences could save states millions of dollars is swaying many pro‐death penalty voters and legislators. 相似文献
13.
14.
心理学研究工具与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考察心理学发展与研究工具的关系基础上,总结了心理学研究工具的定义和分类,并重点探索了心理学研究工具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居民用水两难情景为实验任务,探讨了处罚(罚款)对城市居民个人用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只是对违规的个体进行处罚的方式,个体一群体其他成员处罚的方式更能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发生相对于现行水价标准,5.4元的超水高额处罚标准很可能是人们的一个心理接受节点,高于该金额的水费处罚标准人们可能将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城市失业工人存在生活不安定、角色扮演失败、社会比较的不平衡等一些客观潜在的压力源。心理压力又是一种主观感受,因而城市失业工人体验到的压力还受制于以下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角色意识和性格类型;家庭主要成员的主观期望和支持程度。探讨其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能为相关部门有的放矢地的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5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年级、家庭所在地以及家庭所在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另外,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三个维度对就业能力有积极影响.研究认为,大学生本人和高校可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养和提升心理资本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联结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联结主义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所复兴的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但心理学史中早已存在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为新联结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背景,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An existential psychodynamic theory is presented based on Ernest Becker's claim that self-esteem and cultural worldviews function to ameliorate the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the uniquely human awareness of vulnerability and mortality. Psychological equanimity is hypothesized to require (1) a shared set of beliefs about reality that imbues the universe with stability, meaning, and permanence; (2) standards by which individuals can judge themselves to be of value; and (3) promises of safety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death to those who meet the standards of value. An empirical research program in support of this theory is then described, and the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ideas are brief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