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冥想的再感知模型、正念应对模型、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以及正念情绪调节模型都强调了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进一步澄清冥想训练与大脑偏侧化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被试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良的点探测任务,探讨了注意偏向训练能否改变GAD患者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并缓解其焦虑状态,及注意偏向训练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训练组被试的负性注意偏向分数显著降低,具体表现为训练后训练组的负性注意解除能力显著高于控制组,两组被试的负性注意警觉在前后测均未有显著变化;注意偏向训练引起了GAD患者积极情绪的变化,缓解了状态焦虑。这证明了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变GAD患者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及缓解其焦虑状态的有效性,并揭示这种改变主要是通过提升其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刺激启动效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03,35(3):352-357
探讨了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启动效应。选取大学生被试240名,将其分成4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组分别施加愉快、悲伤和恐惧情绪刺激,控制组施加中性刺激,然后检测4个组的情绪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通过图片产生的情绪启动效应是明显的,实验组的情绪强度都超过控制组,尤其是愉快情绪和悲伤情绪,与控制组差异显著。研究还发现了情绪启动效果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趋势,消极情绪(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锐减,在3分钟内基本恢复正常;但是,在短时间内(5分钟),积极情绪(愉快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了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是由于人的心理促进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李红  杨小光  郑文瑜  王超 《心理学报》2019,51(6):637-647
目前抑郁症情绪失调的研究主要关注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但是对于情绪调节目标是否异常及其背后的电生理基础尚不清楚。情景选择是成熟的情绪反应产生之前运用的一种调节策略, 可以反映情绪调节目标。本研究要求抑郁倾向被试与控制组被试观看并选择快乐、中性和悲伤场景图片, 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和主观情绪偏好。结果发现, 抑郁倾向组悲伤图片的LPP波幅显著小于健康控制组, 并更多地选择再次观看悲伤图片。此外, 抑郁倾向组对于悲伤情绪的偏好显著增加, 对快乐情绪的偏好则显著降低。结果提示抑郁倾向个体对快乐刺激的趋近动机和对悲伤刺激的回避动机都降低, 从而使得抑郁倾向被试的情绪调节目标为更多地体验到悲伤。  相似文献   

5.
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作为目标的不同形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待探讨。本研究试图考察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相结合之后,在调节情绪反应方面的作用。实验采用主观报告和生物反馈的方法对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观看负性和中性图片时对自身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其情绪唤醒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2)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上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主要表现为形成执行性意图的个体在皮肤电导增加量、皮温降低量和指脉增加量上均显著低于形成目标性意图或不形成任何意图的个体。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仅仅给出情绪体验下调目标的目标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结合在一起的执行性意图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控制感对聋哑人的情绪图片时距知觉的影响,从中国人面孔表情图片系统中选取实验材料,采用2(控制感:高、低)×2(效价:正、负)的混合设计。结果表明:控制感的主效应及其与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聋哑人在低控制感条件下,对正性图片的时距估计显著长于负性图片,但在高控制感条件下,聋哑人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时距估计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控制感对聋哑人的情绪图片的时距知觉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情绪性场景图片做为刺激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情绪效价效应和唤醒效应在相关ERP成分(P1、P2、EPN、N2、P300和正性慢波)上的反映更是情绪研究的一个热点。情绪效价ERP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情绪负性偏向的研究上,唤醒效应反映了情绪的动机作用。然而,情绪性场景图片加工的ERP研究结果存在许多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可能源于注意资源、图片评定、图片内容、刺激物理特征、任务、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将行为结果、非情绪ERP证据、情绪ERP证据结合起来,对不同神经生理学方法和刺激类型加以整合,尚需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负性情绪对大学生多目标追踪能力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制。实验要求被试在观看国际情绪图库中的负性或中性图片后,完成多目标追踪和点探测任务,同时设置基线条件作为对照。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考察不同情绪图片条件下被试的诱发情绪状态。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后状态焦虑程度和抑郁量表评分显著提高,观看情绪图片有效诱发了被试的负性情绪;(2)基线条件下的被试追踪正确率显著低于中性条件,基线条件和负性图片条件下的追踪正确率无差异,说明训练可以提高被试的多目标追踪能力,但负性情绪抑制了被试在基线追踪任务中的训练效果;(3)负性图片条件下的点探测觉察率显著低于中性图片条件,说明负性情绪影响了被试的注意资源分配。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可能干扰了被试目标导向的注意系统,使得个体更易受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影响,并且在追踪过程中影响被试中央执行系统的抑制和转移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大学生情绪复杂性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通过情绪体验范围和区分性量表(RDEES)筛选出高低情绪复杂性被试各30名,采用2(情绪复杂性:高、低)×3(效价:正性、中性和负性)×4(呈现条件:0/300/600/900ms)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结果显示:(1)低情绪复杂性组在情绪条件(正性负性)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中性图片反应时显著高于中性图片,均表现出对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2)高分组在正性图片0ms呈现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分组,在负性图片300ms和900ms呈现和正性图片900ms呈现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低分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同的情绪启动模式:高焦虑组被试未表现出显著地相容性效应;他们在正性-正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11.
郭晶晶  吕锦程 《心理科学》2014,37(6):1296-130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语言标识对个体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实验一探讨了中性标识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韩文字符标识相比,中性双字词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强度显著降低。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情绪色彩的词语的标识效应,结果发现与中性标识相比,负性或正性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程度更低。结果表明了语言标识对负性情绪体验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且标识效应的产生依赖于词汇语义信息的通达。  相似文献   

12.
个体情绪加工具有其生物基础,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情绪刺激加工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然而,以往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负性情绪的加工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学生被试20名采用图片感知范式(Picture Perception Paradigm)探讨个体在加工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正性情绪刺激的脑电位活动差异。研究发现:(1)在P1成分上,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要显著大于中性图片。(2)在N2成分上,正性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要显著大于正性非社会情绪图片(3)在早期时间窗中,由正性社会情绪图片与非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LPP波幅差异不显著。在中期时间窗中,正性社会情绪图片与非社会情绪图片的LPP波幅差异显著。晚期时间窗中,正性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正性非社会情绪图片。由此,相对于非社会性请刺激来说,正性社会情绪刺激在加工上可能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朱丽萍  袁加锦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2):284-288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不同词性(名词&动词)的汉语双字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中性词作为刺激材料,考察情绪效价强度(极端、中等、中性)对词性判断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动词的词性判断比名词难,且该难度会受到高强度情绪信息的影响而扩大。(2)情绪效价及强度对名词加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极端正性情绪易化对名词的加工,增强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而中等和极端负性情绪干扰对名词的词性判断,削弱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3)除了受到性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外,情绪效价强度效应的具体表现还受刺激类型的调制。  相似文献   

14.
认知重评是采用对当前刺激情境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来改变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策略。该研究以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2(是否认知重评:被动观看、认知重评)×2(情绪词:中性词、负性词)的两因素完全被试内设计,考察认知重评对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是否通过影响对注意的分配来实现的。结果发现:(1)认知重评条件下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比被动观看条件下显著降低。(2)对于中性词,认知重评阶段的反应时显著快于被动观看阶段,t(29)=-5.09,p0.01。而对于负性词,认知重评阶段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被动观看阶段,t(29)=2.43,p0.05。以上结果说明,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通过减弱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来降低负性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5.
贾磊  郑峥  王沛  王成  汪俊 《心理科学》2021,(4):770-778
采用脑电时频分析技术,对情绪诱发视盲任务中的情绪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设置负性图片、中性图片及填充图片三种干扰刺激条件,关注被试正确完成目标识别时的干扰刺激加工过程。实验结果发现,负性与中性干扰刺激在注意加工阶段均较控制性的填充图片条件诱发前额中央分布的theta同步化效应,而且负性刺激所诱发的此效应又较中性情绪刺激更多分布在左侧前额和颞枕部。实验结果表明:(1)情绪诱发视盲任务下被试确实存在对于情绪干扰刺激的自上而下控制;(2)相比中性干扰刺激,负性干扰刺激在EIB中的情绪注意控制机制不仅包括前人所发现的后部颞枕区对刺激识别的注意控制,而且包括前额叶参与下的负性情绪控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考察特质焦虑青少年在下调负性情绪反应时的神经生理变化。结果发现,从行为学数据上看,两组被试都能达到下调目标,但低特质焦虑组的调节能力较强。从脑电数据上看,在刺激呈现之后300-600ms,高特质焦虑被试在负性情绪减弱调节效应方面显著小于低特质焦虑被试。在600-1000ms,高特质焦虑被试产生的LPP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被试。在1000ms以后,两组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表明,我国高特质焦虑青少年对情绪反应有意调节能力总体较好,但较低特质焦虑青少年而言可能存在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17.
张锋  赵国祥 《心理科学》2019,(4):861-867
为探讨情绪对聋哑大学生的时距知觉的影响,从中国人面孔表情图片系统选取140张图片,运用2(组别)× 2(效价)× 2(唤醒度)× 7(时距)的混合设计进行了探讨。实验一和二结果发现,效价的主效应及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对聋哑大学生而言,正性情绪图片的时距被判断为长时距的比例显著高于负性图片,正性图片BP值显著小于负性图片,正性情绪图片的时距被判断为等于标准时距的比例显著高于负性图片;但是唤醒度却对时距知觉没有显著作用。因此,情绪效价对聋哑大学生的时距知觉具有显著影响,这是通过注意机制而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毛新瑞  徐慧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5,47(9):1111-1123
根据双加工理论, 再认提取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加工:熟悉性与回想。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情绪对再认提取具有增强效应, 但是情绪对再认记忆中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熟悉性与回想)的增强效应的神经机制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 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对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测验, 旨在探究在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条件下, 情绪信息如何对熟悉性与回想产生增强效应。在行为结果中,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显著高于中性图片, 情绪效价间没有差异; 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要显著高于正性与中性图片。在ERP数据上,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FN400新旧效应有增强作用。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图片的LPC的新旧效应波幅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 而正性图片的LPC新旧效应增强作用不显著。以上证据表明: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熟悉性再认提取中,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唤醒对记忆强度的提高, 而不仅仅体现在情绪效价对熟悉判断反应倾向的影响。在回想的再认提取中, 情绪效价的调节占据主导地位, 负性情绪图片有显著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 正性情绪图片则不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0.
选取45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记录被试观看内容不同的刺激材料时主观情绪体验成绩,同时采集了心率变异性(HRV)的频域指标,探讨内容不同的负性事件引发情绪反应的性别特点及外周神经机制.结果:在主观报告上,女性所诱发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男性.社会事件的情绪材料所引发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家庭事件的情绪材料.在生理指标上,女性在负性事件中引起的LF/HF显著高于男性.因此,负性事件后男性和女性情绪反应在主观应激强度和生理反应模式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