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责任与道德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再深一层的探讨一下,它们是如何产生道德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9页)这个规定、使命、任务当然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是在一定利益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个规定、使命、任务和道德有没有直接关系呢?这很值得分析研究。 对于这个“规定、使命、任务”,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2.
对上海市普陀区100例婆媳关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关系包括着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婆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婆媳关系在家庭生活甲有着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左右家庭中其他诸种国际关系,从而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以致于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研究家庭生活中的婆媳关系,目的在于消除婆媳关系上的各种阴影,树立新时代婆媳关系的道德标准,以此促使正常婆媳关系的建立,不断推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3.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下生活。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职责、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29页)对这些让会使命、职责、任务的理解,就是义务感或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在没有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的情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即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主体之间根据"礼"所结成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主要有等级性、求和性、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分配的极性、虚拟性、变动性、形而上性、不协调性、威权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要求我们将理论的焦点置于道德建设之上。以市场经济建立为轴心的我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无疑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时代课题。一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35页)当前,我们道德生活的变动,归根到底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6.
一、应研究自律与他律问题 基督教把道德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是神的赐予,否定道德是独立的范畴。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指出,这是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道德家认为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从批判宗教耶稣道德这种错误观点来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还是成立的,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29页)社会…  相似文献   

8.
《学术论坛》1983年第三期发表了冯东晓的《论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关系》一文。文章说,列宁曾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这里所说的物质关系是指人们的生产关系,思想关系是指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关系。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关系,这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特点。这里所说的意识,只是一定性质的物质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而不  相似文献   

9.
制度的伦理效应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制度指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学称之为正式规则,它的伦理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道德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2)沟通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3)独特的规范功能。一马克思有句名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按照这个观与,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和可能的道德拓展空间是由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的伦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也应当看到,现行的伦理学体系还是很不完备的,甚至忽视了对某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比如道德实践这一重要的概念就应当被引入伦理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马克思早就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人们的道德生活作为人们全部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或者说得更明白些,道德生活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恩格斯在其晚期著作中,具体地发挥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曾经使用了“爱情和友谊的实践”、“订立婚约的实践”等这样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似文献   

11.
百灵 《管子学刊》2002,(4):19-20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并由经济关系所决定、以社会舆论为评判标准、以内心价值观念来维持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因而,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激进批判理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向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意识形式领域转向现实的社会关系领域,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交往关系,后者是交换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这一纵向维度中人一物双重关系的横向维度分析,尝试着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实际上不同社会形式的变化从双重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包含着两种基本的不同性质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把一切让会关系都说成是道德关系,那是唯心论,必然导致道德万能论。否定道德关系的存在,把社会关系仅仅归结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不科学的非道德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论所不取的。区别各种社会关系的分界,就是对其特殊矛盾的认识。经济关系的特殊矛盾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对产品的分配方式;政治关系的特殊矛盾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在权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规范来调整,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德。职业道德是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共生活道德以外的、重要的道德类型。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婚姻家庭道德更能直接而集中地反映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道德面貌的特殊样式。 在阶级社会中,职业道德是各个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最流行的劳动定义是:“劳明是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以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需求日趋丰富多样,人类劳动的形式也越来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兼谈对马恩原著的正确理解刘余莉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有这样一段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道德就是自律的,讲社会本位的伦理学都是他律的,是神学伦理学。那么这...  相似文献   

17.
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道德受制于决定着社会经济关系性质并进而影响社会各类人际关系的所有制。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始终关注劳动主体、产权关系、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阶级和阶级关系等,阐述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这为我们构建当代经济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交往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要解开“历史之谜”,走向历史的深处,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就是科学地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活活动的一定的个人,何以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以及社会意识形式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的和思辨的色彩。(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29页)他们所以能完成这一任务,从理论上讲,关键在于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原始公社的生命力比闪族社会、希腊社会、罗马社会以及其他社会,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力要强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2页)恩格斯也说,原始公社“到现在还有其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148页)“原始公社”即古代公社,包括“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生的等等类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2页)“原生的”指氏族公社,“次生的”指家庭公社,“再生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在当今中国,对理想的怀疑与冷漠已经是一个多少显得有些无奈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对人之为人的类本质的理解有一定的关联。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的相关学说中,理论界关注较多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在”是人的类特性、类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的命题。但是,有一个论点似乎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而这个论点又恰恰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