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许多哲学爱好者来说,海德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前提、哲学工作的出发点是一般唯物主义论题。为了说明这一看法的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海德格尔早期(1912年)对外部世界现实性的辩护文章的内容;然后介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构思写作期间对他的哲学前提的表述;最后指明,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前提的思想为什么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唯心主义。在这一工作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扼要申明一下,这里所讲的“一般唯物主义”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在我国哲学语汇中唯物主义是依据列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与精神哲学》是对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哲学的广泛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一般地发生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该书写得清楚易懂,完全没有那些塞满了海德格尔论著中的艰涩术语、精妙语词以及巧饰的重复解释。作者思想上虽然和英美哲学界一致,但该书并不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般介绍,也不是企图把海氏所关注的问题和术语“翻译”成某种比较熟悉的哲学习语。确切地说,该书是对把海德格尔有名的转变(Kehre)前后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说明,因而也是对究竟有什么变化的说明。正如这一主题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并且可吸收的方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此文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和描述的学说。首先作者指出维特根斯坦的见解及其论据:(1)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明自然现象是科学的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自然现象的说明还元为尽可能少的若干原始的自然规律;而哲学断然不是科学,因此决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形而上学的源泉归之于哲学家们企图按照科学的方法求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倾向。他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2)他认为“说明”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意见的一致;而对哲学问题大家却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哲学中人们决不应当来说明。(3)他认为描述并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描述语言的用法。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用法的错误就是一切哲学问题困惑的根源和原因。哲学问题的原因就是一团语言的混乱。接着,本文作者以心理意象问题为例对维特根斯坦的见解进行了批评:(1)维特根斯坦尽管把哲学问题当作胡说,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被他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所引诱,如在心理意象一例中,他提问“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含糊的问题。(2)维特根斯坦认为应从哲学中排除掉假说、原因及说明,而他自己却提出哲学问题的原因是辞汇的混乱,这一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说明,这是自身谬误之一例。(3)根据说明和描述的不同而将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截然分开是不对的,因为由科学之能说明推论不出哲学之不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世时,其思想远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评价,而在他去世后十几年,即在他1989年百岁诞辰时,他才开始被西方学术界看作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开始在西方进入他的影响的鼎盛时期。当时,德国洪堡基金会开始出版三卷本的纪念文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ZurPhilosonhischenAktualitatHeideggers),在第二卷的出版说明中,已把海德格尔看作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对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最大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在我国,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中,目前也呈现出百川汇海(海德格尔)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从拉内研究的问题里来看他的神学思想 拉内的神学思想博大精深,多元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他是一位终生带着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生活、体验和思考的神学家。在这一点上,他深受其师海德格尔一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海德格尔曾经指导他的这位高足说,研究哲学最好从关注实际存  相似文献   

6.
说明的语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说明有两个难题。第一是应描述它:什么时候某事物被说明?第二是应讲清:为什么(或在什么意义上)说明是件好事情。很可能,如果没有一个好理论,也根本没有说明(这一说明值得接受),但除此之外,说明还有什么优点呢?我认为,从哲学上对第一难题的探讨由于对第二难题的错误看法而完全被引入了歧途。 1.错误的观点首先我将对关于说明的3种观点提出质疑,因为这3种观点对我们  相似文献   

7.
吴增定 《世界哲学》2009,(6):116-121
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现象,而它的源头正是海德格尔早年关于希腊哲学、尤其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讲座。但是,海德格尔本人却并没有走上实践哲学的道路。相反,他在根本上否定了实践哲学的可能性。在后期,他更是否定了哲学本身的可能性。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对哲学的看法同他对希腊哲学的解释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海德格尔关于希腊哲学的具体看法,并希望藉此对哲学的起源、历史和当下可能性等相关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澄清。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海德格尔1919年在弗赖堡大学早期讲课稿中的内容探讨海德格尔早期对哲学本性的思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考察海德格尔早期开始思考哲学本性问题的方式;分析他将哲学当作原初科学的观点,即认为哲学是对思想、认知的"实情"及方法(方式)的探索;评价他的这些见地的视域与方向的重要性、局限性、特性以及最终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萨特并没有提供出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考察上,这与海德格尔是一样的。不过,萨特的艺术论以自由为其哲学支点,自由又是人的存在,因而他的艺术美学是一种主体性美学。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以真理为其哲学支点,真理则是作为超越于人而又为人所守护的  相似文献   

10.
张志伟 《哲学研究》2022,(2):88-96+129
海德格尔哲学中有没有一种伦理学,构成了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存在与时间》为核心,通过分析此在、他人与常人之间的生存论关系,说明海德格尔关注的焦点不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规范,而是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之沉沦的分析实际上颠覆了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凸显了此在作为具有“向来我属性”的“去存在”的在者,归根结底是朝向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既不可能为沉沦的常人世界“背书”,也不太可能为现存的伦理学奠基,他所说的“源始的伦理学”不是伦理学而是“基础存在论”。我们可以基于任何一种伦理学的立场评价和批评海德格尔哲学,但是海德格尔哲学本身并不导向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迷思可能是20世纪最艰深的一种。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第一,海德格尔前期的世界和时间学说及其技术哲学含义;第二,围绕"实验"(experientia)概念探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起源的观点,落实于形式科学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三,围绕"集置"(Gestell)概念讨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基本看法;第四,围绕"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讨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启示出来的关于现代技术的思想姿态。本文的主要意图还不在于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而毋宁说在于,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和技术之思出发,反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阐发一种所谓的"技术命运论"。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时间的起源和原始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他们各自对时间的理解方面从未进行过对照,甚至从未交汇过。虽然胡塞尔认真阅读过和大量评注过《存在与时间》,但他几乎未把握住未曾发表的关于时间所作的存在论的阐释的特点。他对海德格尔著作第二章昕作的评注,证明他看到海德格尔放弃现象学的专门用语时那种不快心情,这些评注也证明,他对于基本的差异(尤其当这些差异被普遍的术语掩蔽时)缺少洞察力。在海德格尔著作里,对对照或对话的拒绝更为突出。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他就对他的马堡的读者声明,胡塞尔在自己对时间的分析中的确毫无新意。他可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胡塞尔事实上不仅没有从他那儿学习任何东西,而且没有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以对时间进行存在论的理解。海德格尔直至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重复一些事情的同一种说法。1969年他还这样说:“我的时间问题前进的方向,始终同胡塞尔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研究格格不入”。这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缺少交汇场合,同胡塞尔关于时间的分析进行对照完全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3.
邹广文同志著《文化·历史·人》一书最近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国内出版的同类研究论著相比较,该书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去探索文化哲学问题,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通观全书,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以对文化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作为逻辑起点,力图从理论上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予以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化学研究中尚未明廓,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j  相似文献   

14.
1.关于哲学的“性质、方法和概念”,在最近一百五十年的哲学史上有过许多争论。元哲学讨论占去了哲学思考和反哲学思考的一大部分时间。这有时就被解释为“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语)或一种“神经病”(赖尔语)。除了这些评价之外,这些讨论对于阐明作为活动的哲学的性质,是富有成果的和必要的。这种元哲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说明什么是哲学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哲学家们的众所周知的不一致,也扩及到这个问题上来。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理论立  相似文献   

15.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从爱利亚派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学问,而存在只能是惟一的和不动变的,这个惟一、不动变的存在就是是。自爱利亚派的巴门尼德以后,西方哲学始终固守着存在的衣钵而从未有所逾越,只是在花样上做了一些翻新。综观西方哲学,对存在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两个问题为切入点,第一个问题是追问存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追问存在怎样存在。海德格尔从第二个问题的角度否定了第一个问题的合法性,却没有否定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因此,直到海德格尔为止,说哲学就是存在论(Ontology)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代法国…  相似文献   

16.
与上一世纪德国哲学家们出版庞大体例的哲学史不同,联邦德国哲学家R.布普纳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主要哲学思潮的介绍简明而又扼要。他主要着力于现象学、解释学、语言学和科学理论,并且也着力于辩证法和实践哲学。在概述了胡塞尔现象学纲领和强调海德格尔对实存进行解释学研究(以及适当地突出了60年代“对海德格尔的盲目崇拜”)之后,作者根据生活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李涛 《道德与文明》2023,(6):106-118
在广义上,实践哲学是一门包含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在内的学问;在狭义上,实践哲学因追求至善或幸福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伦理学无异。施特劳斯认为实践哲学的基础是自然正义,其直接表现是最佳政体;海德格尔认为实践哲学的基础是实践理性或明智,明智与智慧的二分深入到理性层面为实践哲学提供了基础。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实践哲学的基础,但施特劳斯讨论的自然正义没有明智的支撑,海德格尔讨论的明智没有与伦理美德结合。自然正义为实践哲学划定了领域,明智为实践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除了自然正义与实践理性,还需要将两者合起来构成实践美德,达至伦理至善即为实践幸福,最终为实践哲学奠定了充分基础,实践哲学才成为一门自足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在涉及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间关系的研究中,两者的“深刻”统一或接近常被作为前提来强调,而这一判断却又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参照“尺度”。这至少导致了如下后果: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间的差异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批评更多地被理解为政治立场的对立;同时,阿多尔诺往往被强引到海德格尔哲学的思路上来,其哲学上的洞见也消失在海德格尔哲学的巨大“阴影”之中。笔者以为,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相似,但若就此将后者作为衡量前者哲学深浅的“尺度”,以致忽略两者间的根本性分歧以及阿多尔诺哲…  相似文献   

20.
在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的关系中,从思想层面上讲,最引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海德格尔到底从老庄那里获得了什么启发?在事实层面上,则他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于1946年共译《老子》的经历,由于某些人士(比如海德格尔的)L二子赫尔曼)的否认,也似乎成了一个问题。这里选译的三篇文章直接有助于回答这两个问题。迈(May)的文章出自他那本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中《隐藏着的东亚思想来源》的名作。此文最突出的贡献是考订了海德格尔所使用的《老子》与《庄子》的德文译本,并将它们与海德格尔著作中的一些相关说法进行对比,由此而表明后期海德格尔在何等深刻和关键的意义上受到了老庄的影响。萧师毅的文章是关于那个“共译《道德经》”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而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波格勒的《再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则是继他以前的那篇《东西方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子》之后,考虑到有人否定有关事实而做的再次考察的结果。而且,此文还提供了一些新的有关事实与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