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映屏 《天风》2008,(10):38-39
圣乐合唱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诗班成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诗班的声音,成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因而我在带领诗班成员进行训练时,大家都要力求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声音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才能不断提高训练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周永健 《天风》2008,(16):48-48
圣经说神叫人“比天使微小一点”(诗8:5),人的地位似乎比不上天使。但圣经又说:“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林前6:3)请问,是否人又高于天使,比天使更有权柄?  相似文献   

3.
万菊来 《天风》2008,(12):40-42
“我的心哪,你曾对耶和华说:‘你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诗16:2)使徒保罗说:“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潜台词”又称“诗外音”、“弦外之音”。它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中虽已包含但又未明确说出,需听者自己用心去揣摩、体会的内容。因此,要破译别人话中的“潜台词”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就比较容易破译“港台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下列推理来破译“港台词”。(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推理。在这种推理中,否定后件则能否定前件。例:编辑: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是的,每句都是。编辑:那我很高兴见到你,拜伦先生。我以为你死了很久呢。我们一听便知道编辑的“潜台词”是:这首诗不是你…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年仅10岁的邓中夏正在一座木桥上玩耍,几个同学跑过来对他说:“快去,外面来了个游学先生,口口声声要我们先生对诗,见先生不理他,他就大吹牛皮,真气死人了!”  相似文献   

6.
徐牧 《天风》1994,(7):37-38
一、带领唱诗 不论是大、小教堂以及聚会点,凡是聚会必须要唱诗。弟兄姊妹团契相聚,也要唱诗。唱诗往往要有一个来领诗,那么如何领好诗呢?除自己唱好诗外,领诗的人应该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首先要选出自己有感动的、又会唱的诗,如由其他人选,要先预习。  相似文献   

7.
朱熹注《诗》凡两易稿。初稿名为《诗集解》,后稿名为《诗集传》。二稿所论诗旨差异很大,这反映了朱熹解《诗》观念的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朱熹注《诗》前后稿诗旨的差异,然后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是朱熹以前说《诗》领域废《序》之风影响所致,二是朱熹从文学角度看《诗》的结果,三是他从理学角度解《诗》的必然。《诗集解》和《诗集传》所论诗旨的差异,反映了朱熹解《诗》思想的巨大变化,勾勒出他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轨迹,代表了两宋《诗》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世峥 《天风》2014,(12):42-43
《诗篇》30章中,有两段十分优美且十分感人的诗句:"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要歌颂他,称赞他可记念的圣名。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4-5)"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好叫我的灵歌颂你,并不住声。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诗30:11-12)  相似文献   

9.
如海 《佛教文化》1997,(4):25-27
山川满目时为何泪沾衣唐代有一位朝廷高官,权重位高,名满天下。人生得意之际,忽一日行经山西境内,他举目四望,不觉心有所动,一时悲从中来,当下赋诗一首: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以后人眼光来看,这诗说不上有多新鲜,但真情发露耳!不过,最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山川满目,为何会惹动泪下沾衣?要知道,这诗的作者可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而是宦海弄潮儿、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哪!这疑问存于胸中甚久,名山大川也算过眼不少,也算山川满目,但基本上无动于衷时多。直到这一回,自北京西…  相似文献   

10.
谭静芝 《天风》2012,(9):52-54
他招呼上天下地。为要审判他的民,说:“招聚我的圣民到我这里来,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我的民哪,你们当听我的话:以色列啊,我要劝戒你。我是神,是你的神。”——诗50:4—5。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上世纪40年代家住在广西桂林的时候,孜孜以求于文学创作,苦于登门拜访者太多,于是便作了一首诗,作为“告示”贴在门上:“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初看此诗,像是写作者倾诉儿女私情,其实这是用含蓄的修辞手法巧成的一首绝妙的杜门谢客诗,把不便说的意思暗示给客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为我们老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生效。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向黛玉学诗,首先肯定香菱,学诗“有什么难的”,“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让香菱有了劲儿,然后教给香菱自学三步骤:先揣摩熟透王维一百首五律,体会情景意,进入诗情画意;接着是杜甫七律,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然后是李白七绝,“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人苏东坡经常和好友佛印和尚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船上饮酒。这时一只狗正在水边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便写了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诗丢到水里,便道:“水漂东坡诗(尸)。”两人都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懂医道。他为县官治好了上吐下泻,县官很感激请人写了块“妙手时医”的匾送去,可那人把“时”字误写成了“诗”宇.扁一挂出,一个老秀才执意刁难简松旺,先是让他医杜牧名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冰.蒲松龄说,这首诗得吃补药,加字改为:“十年久旱逢甘南,千里他乡还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曹金榜题名时”。老秀才无奈,又用《清明》刁难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位略加推田说道:“这诗得吃泻药,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被…  相似文献   

15.
在古诗中流连,尤其喜爱军旅诗。军人的情怀,诗意而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生动真实的军旅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马,擒贼先擒王。  相似文献   

16.
参禅诗灯     
法宏 《佛教文化》1996,(3):40-41
禅与诗,亲如兄弟,古人云:诗为禅家添锦秀.禅乃诗家切玉对。古今大禅师吟了不少佳作,成为佛门瑰宝,艺坛明珠,而历代女入学士,也有不少名诗,妙含禅机。大凡文人,皆有慧根,故能通过吟诗而自然地契入佛理,而入的匕情之动,六欲之发,都是真如自性本体之相用,放文人学土之诗抄契禅理是很自然的。笔者今以九首平常人大都熟悉的唐宋名诗说多禅妙旨。(一):初参求静时独坐的室里,弹琴复长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时行者有了出尘脱顿之志,开始远人求静,慧光内照,独坐调心。(二):妄念纷动时人闲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  相似文献   

17.
出山泉水浊     
杜甫的《佳人》一诗,描写了一位在战乱中家道衰落又遭丈夫遗弃,飘零到山中谋生的女子。诗中有句比喻主人公高尚品格的话,值得反复品味:“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那女子是在山的泉水,清澈,甘甜,婀娜,让人有无数美好的比喻与遐想。  相似文献   

18.
喜乐的秘诀     
恩敏 《天风》2012,(12):33-33
“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节经文可另译为:“你所思所想要谨慎,因为生命由思想定型!”(参箴4:23)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思想、意念。水源保护,主要从源头开始。在一些源头支流常有一些人在视察监督,我们的心是否也需要保洁员?大卫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参诗139:23—24)人要喜乐,要从源头查起。  相似文献   

19.
极喜欢一句禅诗:“千江有水千江月”,后面还有一句妙语:“万里无云万里空。”两句空灵相对,雅到了极致,字字闪现琴心韵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