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日.在公园与一老者闲聊.当老者谈起自己的一生时.感慨地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相似文献   

2.
跳棋人生     
玩跳棋,似乎不及“楚河汉界”的厮杀那般玄妙激烈,然而,要将一个棋子最先跳人对方三角阵内,并不容易,必须靠熟练和机智。其过程趣味无穷,颇费脑筋,能诱你走火人魔,不获胜而不甘罢休。小小跳棋,花样儿繁杂,能跳出一番情趣、一腔哲思,诱你悟得人生三昧。  相似文献   

3.
话说人生     
人生是美丽的,然而艰难也莫过于人生。成功前饱尝失败,快乐中体验痛苦,欢欣后回味悲哀。人生之旅确实坎坷无比.一帆风顺的生活并不能构成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人生得意有诸多,金榜题名时,亲人团聚日。然而只为这一时刻来临,望眼欲穿的渴盼绝不是痛苦的煎熬,其实能沉下心来去等待才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等待是一弯新月,纤细清秀,但又执著,总有一天会丰满成圆月;等待是一株树苗,挺拔俊朗,且又坚韧,  相似文献   

5.
孩童时代,常听见父辈们在耳边不厌其烦地嘱咐“刀要石上磨,人要世上闯”、“做人要踏实”等等励志教诲,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轻言低头,要敢于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生活,人生要有出息。这些话随着年轮的旋转而越来越深地镶刻在我们心灵深处。今天,  相似文献   

6.
缺憾     
有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宽裕幸福的家庭里,但是一出生却发现肢体就是残缺的,是一个残疾人。另一个孩子身体是健康的,但是就在出生的前一天,父母离异了,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一对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各自都有可意的工作和美好的前程,但是妻子却因为生理原因不能生育,使他们失去了做父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2016,(5):120-121
什么叫应所住而生其心?【原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牛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似文献   

8.
学诚 《法音》2007,(12):19-24,25-33
一、人生苦短业主宰,身家如寄终无常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尤其是老年人,对于这一点的体会最明显,总会觉得时光迅速,过去的几十年如同昨日。我们一生数十年光阴,对整个地球、宇宙来讲,非常短促,微不足道。人生不但短暂,而且痛苦。人生苦短,短说明人生无常,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如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1,(3):6-7
一座城市先要进行规划,才能去建设。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先要做好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做。规划与建设的前提是要认识人生.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认识。人间的痛苦就在于我们追求的东西是错误的,得到的东西也是错误的,这就是人的痛苦。如果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得到的东西也是正确的,就不会痛苦,所以,我们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给...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2016,(4):120-121
问:如何悟道?高老师:悟道只能悟,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心外无物、无佛、无众生,所以师师只能以心印心。为什么呢?因为悟是自悟自得。  相似文献   

11.
邱珍 《天风》2005,(1):42-43
人生要追求完美,但不要把它绝对化。换句话说,如果在追求完美时遇见挫折或失败的话,你要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林佳 《佛教文化》2013,(4):44-49
“除了专业教育外,还有一个人文的教育。科学与人文要平衡。科学是求真,人文与佛学是教人求善求美,是心灵之美,艺术之美。如果人生中真善美兼顾,将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3.
林恒 《法音》2006,(9):32-32,33,34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10,(7):1-1
<正>时妙吉祥问无垢称,云何菩萨于诸佛法到究竟趣?无垢称言:若诸菩萨行于非趣,乃于佛法到究竟趣。妙吉祥言:云何菩  相似文献   

15.
学诚 《法音》2007,(3):21-32,33-42
大家来到寺院,想必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都会有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为什么来到寺院里会有这样不同于到其它场所的心理状况呢?因为我们外在的环境不一样,氛围不一样。寺院不同于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的氛围,寺院里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居士。虽然在历史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05,(4):19-24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八苦:生苦、老苦…  相似文献   

17.
身体损伤犹可医治,思想生疮难以痊愈,所以才有择良师交益友之古训。读书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书读多了,读杂了,固然博闻广见阅历丰富了,却未必一定是好事,因为见得多了,想得多了,心灵失衡的几率自然也大得多了。澄静的心灵遭到破坏了,幸福的感觉就会丧失。难怪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净慧法师,各位同仁,各位善知识: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会,我事先没有提供论文,所以今天会上是即兴发言。我临时想到了一个题目,叫人生佛教生活禅。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2016,(6):120-121
高老师:在了义经中,佛祖把世界的存在比喻为蜡烛灯的幻影。例如,你现在看着这支蜡烛,假设你的眼睛生病了,或者你现在捏一下眼睛,就会在蜡烛旁边看到一个烛影——佛经中表达为捏目成华。我们都知道,这个灯影是幻象。这个影子是依赖于你的病眼或者捏目而存在的。另外一个人眼睛没有毛病,就看不到这个灯的幻影。  相似文献   

20.
人生絮语     
无为子 《天风》2012,(8):15
幸福不是拥有很多,而是计较得少。 恨不能解决恨,爱才能产生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