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3,(3)
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本无高下,随众生心妄见高下,而高下悉皆无性。达此无性,名为无上菩提,非别有少法可得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善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以)诸善法,惟  相似文献   

2.
(一)《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所以众生学佛,首当开佛知见.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指示弟子法达说:"汝令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所以佛之知见,即一切众生自心中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俱有佛性,皆堪作佛,于是乘机应世,为一切众生说法,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令得悟入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了知从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之非,而以此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本修因,以期达到圆成无上菩提的果地修证.这就是佛为普度众生一大事因缘出现  相似文献   

3.
(4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是重申第13段中所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意。菩提无相,非定实法,可证而不可得,得则取相着相,即非菩提。真正的做到心无所得,亦即心无所住,那才可以直证无上菩提。 (50)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9)
(一) 《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说明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必须修习的两种行门,菩萨修习这两种行门,则能圆成佛道,亲证佛性,所以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修行成佛的总持法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就是具大智慧,上求无上觉(佛)道,发大悲心,利乐一切有  相似文献   

5.
大味必淡——试论弘一大师书作的美学意蕴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杰 《法音》2002,(4):33-3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上两偈是禅宗五祖弘忍下的上首弟子神秀及禅宗六慧能关于佛性的诗体把握。者认为慧能之所以能胜于神而得五祖付法,成为禅宗六,其根本在于对佛性的彻悟,对“淡”性的最高境界“空”的刻体验。让我们再来静聆弘一大师释子自道:“世法惟恐不浓,世法惟恐不淡。欲深入字法,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然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之境界如同嚼蜡矣。”凡熟知弘一大师书作者皆知其书风以“淡”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2,(8)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  相似文献   

8.
《法音》2003,(8):1-1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虽有弃舍珍财等事,而于彼事无取相想。谓若弃舍一切法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若不舍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终不能得一切智智。若诸菩萨能获种种金银等宝,虽名得利,而未名为能得大利,若诸菩萨能舍  相似文献   

9.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10.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3):36-37
坐禅修定,需要聚精会神。为防止“开口神气散”,禁语是必要的。但是,不说话并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息虑凝心,将狂暴之心、扭曲之心、散乱之心,平息下来,定于一处。所谓: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的“调直定”,即是定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做到心静而又净,由此开发出无上智慧。 三个和尚的弟子,仅从形式上看待打坐,禁语、自然是要出笑话的。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4,(9)
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静闲恬,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真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薄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次获菩提;依吾行者…  相似文献   

12.
参禅随笔     
元音老人 《法音》2002,(7):28-29
当一切都没有,而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是什么?在这上面猛着精彩,就是开悟。开悟后,绵密保任,一切境界都无令著,无丝毫影响,就是大彻大悟。反过来,假如心有所著,有丝毫粘著,就是凡夫。悟了心不动,时时刻刻都是妙用。丝毫不著相,神通就显现。大彻大悟了,见酒肉就不吃了。尽管显一切境相,不动心,不著相。时时心空,不生一念,应缘接物时,如镜照物,毫无爱憎取舍之心,间有念起,亦不随之流转,即是活佛,他何求哉!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一真法界而来的。做一切事都要有能量,佛性(真如佛性)是最大的能量,由这个大能量产生…  相似文献   

13.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的简称,其菩提汉译为觉悟,萨汉译为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译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修行的层次,菩萨可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或等同于佛。每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八大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相似文献   

14.
[原典]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驾山(1),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一切大圣,(2)神通已达。时诸比丘于讲堂上坐共议言:“我等世尊,人无数劫材进不懈(3),不拘生死五道之患,(4)欲得佛道,救济一切。用材进故,超越九劫,自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党。吾等蒙度,(5)以为桥梁。”时佛遥闻比丘所议,起到讲堂,问之何论。比丘白曰:“我等共议:世尊功德巍巍无量,从累劫来,精进无厌,不避诸难,勤苦求道,欲济一切,不中堕落,自致得佛。我等蒙度。”佛告比丘:“实如所言,诚无有异。吾从无数劫以来,精进求道,初无懈怠,憋伤众…  相似文献   

15.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16.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心字偈     
《心字偈》前言:‘心字偈’里日月清,心得体会悟觉性,佛法传承二千载,看破、放下、自在明。六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法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重在‘觉’字上,不觉不能生智,不能生智就不能断灭烦恼。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智慧下功夫。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智不落语言文字间,见智一转三千卷,了智一刻百部经。迷时千卷少,智时一字多,道在自智,佛在自心。人天圆满智琢磨。  相似文献   

18.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05,(1):1-1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心作分限,饶益有情引发净戒,是诸菩萨所起净戒不胜二乘无漏净戒,不名净戒波罗蜜多;然诸菩萨心无分限,普为度脱无量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是故菩萨所起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又满慈子!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萤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又…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