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转识成智     
在本期"佛教论坛"一栏中,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的《论转识成智》一文,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佛教唯识学派转识成智的原理和步骤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虽然不长,但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终极归宿,本文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条件及内容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识”是有漏的带分别的认识,有局限、有染污,是成佛的障碍;“智”是无漏的超分别的智慧,究极、纯净,是觉悟之智;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必然要求。转识成智既需要先天的无漏种子,又需要后天的正闻熏习,不具有普遍性品格,不是人人皆可成佛。转识成智的内容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得佛智即是成佛。文章还分析了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乃至现代唯物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东来 《中国哲学史》2005,10(3):95-100
佛教是任何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内容.冯契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把那些可能影响人们思想的佛学理论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从把握性与天道关系的目的出发,对佛教"转识成智"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完成了其广义认识论基础下由知识到智慧的哲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其智慧学说与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5.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2011,43(2):213-220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 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 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 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高瑞泉 《现代哲学》2023,(1):136-151
“直觉”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迄今已演化为一个观念的谱系。最初将其显题化的是梁漱溟先生,他从柏格森哲学中汲取“直觉”,并与孔学尤其是王门后学和唯识学相结合,通过批判工具理性弘扬东方价值,其叙事策略下伏着禅宗“顿悟”的“底子”。熊十力先生同样批评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不能“证体”,视柏格森的“直觉”为“习气”并扬弃之。他认为哲学家在“慎思明辩”之后尚需“脱然超悟”,不过强调“悟”既有“顿”又有“渐”,并代之以更儒学化的概念“默识”与“体认”,以与其“性修不二”说相配合,同时以“良知是呈现”为牟宗三的“智的直觉”说开辟了路向。受过新实在论洗礼的冯友兰先生,则将“分析后的直觉”作为形上学的方法,且名之为“负的方法”,主要借助禅宗的“顿悟”,以解决所谓“第一义不可说”问题,导引人进入“天地境界”。冯契以为解决“第一义不可说”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说不得的东西如何‘得’”的问题。他认为禅宗的“顿悟”说不但对宗门有解放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赞成将“顿悟”或“直觉”视为孤立的意识活动并将其神秘化。他借“转识成智”来论述如何从知识到智慧。“转识成智”由三个互相连锁的环节构成:辩...  相似文献   

7.
何松 《法音》2007,(12):45-46
将古老的佛法在精深的理解与准确的阐释基础上,与现代心理学整合,并提出立足于当代人心的完整的佛教心理学体系,是一件十分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非精通整体佛法与现代心理学的人能彻底荷担得去。前人虽然做过类似的工作,但是,均显单薄偏窄,缺乏整体的视角和广阔的体系建构。而陈兵先生历经11年的辛勤凝炼而成的80多万字的《佛教心理学》,完成了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佛教界与学术界在此一领域的较长时期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9.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追求能够体现价值规定与行为策略之统一性的实践智慧,其核心在于如何在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整体关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心理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与外界达成理想的和谐关系,即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如何"用心"去"做人"和"做事"的学问,并可建立对应的本土认知心理学、本土积极心理学和本土社会心理学三大中层理论体系。判断实践智慧是否产生,可使用是否能够转识成智和是否能够知行合一这两个标准。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提倡建构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常识心理学,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术语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社会生活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知识难以改变命运又成了一个话题,仿佛文革浩劫中“读书无用论”的再版。确实,我们也看到学了很多知识的青年,工作待遇还不如学历比他们低的人。那么,知识是否真的无用?非也!依照佛法,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只有“转识成智”。才能改变境遇,改变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吕在印度佛学和中国汉、藏佛学研究中的权威地位,早为学界所识,但他对现代佛学所作的理论建设,注意者不多。本文力图对此作一简要介绍,把吕先生独特的思想略为三点:第一,佛教所谓“苦”,不是与人生俱来的必然,而是主观与客观分裂和对立的结果;第二,解决“苦”的根本途径,是个人与社会和全人类的同步完善,因而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的进步负责;第三,为此,应该改变中国佛教传统的内省模式,即《起信论》的模式,复兴唐玄奘的外向探求真理,以求符合“实际”、能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思维模式。支那内学院之所以发动中、印佛教之辨,这是一个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唯识学有一套独特的认识论,它是佛教终极目的———转识成智的实践方法论。为了确证内在思维的独立性,唯识学对人的认知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人有两套心理认知系统,一是内外相关的觉知关系,二是内在自缘觉知关系,唯识学的重心放在内在觉知关系系统上。为了...  相似文献   

15.
杨莉萍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3,26(3):538-539
1 现代心理学二元世界的划分及其合法性危机现代生活被划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主观、心理、反映、表征的世界,另一个是客观、物质、被反映、被表征的世界。二元世界的划分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基础预设,从以下几个心理学隐喻中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何更生 《心理科学》2003,26(5):912-913
1 问题提出  现代学习心理学主张 ,学生写作能力是一种学习结果 ,这种学习结果是由写作内容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构成的1。写作内容知识即陈述性知识 ,或者说是关于文章“道”的知识。它在写作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直接决定作者“写什么” ,对作品的质量特别是对文章的材料是否切题、是否充实具体等有重要影响2 。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或“无米下锅” ;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存在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等现象。用现代教学心理学来看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长时记忆中缺乏与作文要求相关的写作内…  相似文献   

17.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当今学者对大手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深层心理分析和佛教唯识学理论,对《大乘要道密集》中所见之大手印修行,以及由此涉及的一般直面自性的佛教心地法门修行,尝试作出心理学的解读,指出大手印修行的关键是引发心识自体分的凸现,达到心识的自证自知。  相似文献   

19.
1918年至1937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科早期发展时期,该文论述了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产生和早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留学生群体特征启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发展,“教育救国”观推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发展,躬身实践带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起到观念更新者、理论传播者、实践耕耘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发展史上,“方便智”的思想内涵经历了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转变,最终成为大乘菩萨行者重要的修行内容之一,是菩萨从六地登七地之关键.本文考察了以善巧方便思想作为主题的汉传佛教经典,系统地分析了“善巧方便智”的内涵、与“般若智”关系之七种诠释、三数类9种分类,以及显、密二种修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功能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现代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