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佛教圣地吠舍离,到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神奇的佛传故事,精美的佛教雕塑,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相似文献   

2.
释圣玄 《法音》2012,(9):6-15
引言由于对佛陀教义阐释的不同,以及各个地域文化、语言的歧异等因素,在佛灭后约一百年,佛教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因而形成二大系:上座部系及大众部系。上座部(Sthaviravqda)较为保守,侧重传统及事实,因此主张严守固有的戒律,极力维护原始佛教的理想人格——"罗汉"的神圣地位;反之,大众部(Mahqsqxghika),则较为开放,因为注重理想,故行为进取,但不拘小节。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让佛教走上分道扬镳的不归路,这就是部派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和印度灵鹫山相媲美的世界佛教圣地之一。因此,它不仅是山西的五台山,而且也是中国的五台山,乃至世界的五台山。五台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大宝藏。  相似文献   

4.
终于身临雄居南亚的印度, 这是一个让世界对其辉煌宗教历史肃然起敬的文明古国; 终于亲近广阔悠长的恒河, 这是一条使历史对其雄浑幽深气势感怀不竟的神圣长河;  相似文献   

5.
出家,是她这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这是一九八六年六月,长春姑娘爱英与几个闺蜜相约来到传说中的佛教圣地九华山。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7.
褚潇白 《法音》2008,(10):60-62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法轮”来代表“说法”的场面,但用人形来表现佛陀的情况付诸阙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  相似文献   

8.
佛珠的故事     
我本喜欢旅游,游佛教圣地是我的最爱。1987年游峨眉山,我来到金顶上的大雄宝殿,平时熙熙攘攘的大殿此刻却空无一人。我发现拜垫上有三件东西:一口青龙宝剑、一串长佛珠、一串手链佛珠。在大殿庄严的众佛像前,这三样东西像是给我准备的三件礼品;我像周岁小孩抓周一样抓起长佛珠和手链佛珠拜罢佛便离去了。  相似文献   

9.
悟澹 《佛教文化》2018,(4):72-77
听从内心世界的声音 天还尚早,印度时间凌晨五点,清晨的来临,已经带走了昨日旅途的疲倦。在一片乌鸦的叫声中,宁静的清晨从落地窗映入眼帘,窗外的世界一望无际。  相似文献   

10.
李雪涛 《法音》2003,(3):25-26
前天刚刚把《佛像解说》的译稿校完,这件拖了好几年的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了,我心里自然也一下轻松了许多。大约是1990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书,我的朋友PieterWelge从德国给我寄来一本有关佛陀的画册———《佛像解说》。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这部精美图册的时候,真的为那些大都是我从未见过的造像所震撼了。那时我除了在大学里教书外,还给香港的一本佛教刊物写点文章。那本佛教刊物经常用精美的佛像或寺院建筑的照片做封面或封底,所以我也试着将《佛像解说》的一部分彩色照片的解说译成中文。这便是翻译这本书的开始。19…  相似文献   

11.
凌海成 《法音》2000,(7):6-12
2000年5月24日至6月2日,中国佛教 代表团一行百余人访问了尼泊尔王国。此行 的目的,一是瞻礼释迦牟尼佛诞生圣地蓝毗 尼,二是参加蓝毗尼中华寺落成典礼、开光法 会和方丈升座仪式,三是与尼泊尔佛教界进 行友好交流。我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派驻中华 寺的代表,参与了这次活动的筹备与接待工 作。为了记录下中尼两国佛教交流史上这重 要的一页,现将中国佛教代表团在尼泊尔的 活动记述如下。          一 5月24日,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一诚法 师、副团长刀述仁居士、仁德法师、惟贤法师 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西…  相似文献   

12.
佛陀跋陀罗在晋宋佛教转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东来先到长安,后去庐山,最后终老于建康,将中国佛教带上了解行相资的道路。他所译经典,以《禅经》《摩诃僧祇律》《泥洹经》和《华严经》影响最大,但由于所据底本都不够完备,后来《泥洹经》和《华严经》分别进行了重译,《摩诃僧祇律》也没有得到佛教界普遍的尊用,使他的功绩被掩盖了起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所译的经典,却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的发展转向中打上了深刻的印痕,这在义理、修持、戒律以及造寺度僧、凿窟塑像等多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学诚 《中国宗教》2018,(3):10-13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寂静的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从此,菩提的种子便散播四方、生根发芽、抽枝散叶,渐渐生长为人间希望的绿洲。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曾经的绿洲已经变换了颜色,却益发衬托出那些千年菩提古树的苍翠遒劲、勃然生机。中国佛教,便是流淌着千年血液而又闪耀着时代新绿的菩提大树,古老而年轻,深邃而常青——这强大生命力的背后,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人可以吟唱“深山藏古寺”;现代诗人会发现,“深山已难藏古寺,古寺深山人更多”,佛教圣地大都成了旅游胜地。既要看到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应看到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消极影响。如何保持佛教本色、化世导俗而不被完全世俗化、庸俗化,是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据斯里兰卡比亚达西长老的一次讲演稿整理而成,他1981年应邀在“V.F.Gunaratna系列讲座”上作首席发言,对佛教轮回的特质以及教理依据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辅以大量事实,其中不少来自不信仰佛教的地区和家庭。开头一段是叙述这次讲演缘起的,与主题关系不大,所以在此不译。译文对个别重复之处有节略。有没有前生?有没有来世?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而公正地对待。如此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每个有头脑的人都应当客观地、不受个人信仰左右地加以思考。他不应当很功利地轻率否认或者断然接受,先核查事实再做出结论是必要的。我们亲眼见到的许多超常心理现象,科学家们无法解释。然而,他们并未因无法解释就轻率批驳这些现象,而在人们内部的身心交感中,有一些未曾探寻的奇迹,多年来已日益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凌海成 《法音》2000,(8):31-40
四 5月28日晨,中国佛教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告别蓝毗尼、前往奇特湾(Chitwan)皇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前,到白尔瓦市南4公里的尼印边界小镇苏纳里作短暂参观。苏纳里是尼泊尔与印度商业和旅游的重要关口,过边界往东南,依次是拘尸那城、毗舍离、那烂陀、王舍城、菩提树耶等佛教圣迹;边界以北就是蓝毗尼、连毗罗卫国及摩耶夫人娘家遗址等圣迹。但苏纳里却是一个混乱、肮脏、车辆人流拥塞严重的地方。尼泊尔和印度的老百姓在边境可以自由来往,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所以大篷车、公共汽车、吉普车、拖拉机、牛车、马车、三轮车、自行…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思鹏 《法音》2003,(8):3-8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可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一是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二是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一、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一)教分三时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说,世尊说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彻悟诸法实相而圆满成佛,成佛之后到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賅陈如等诸声闻比丘转四谛法轮。所以《贤愚经》卷六说:“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广度众生。”[1]不过此时所转法轮,是声闻相应契经教法,属于“唯法无我”的小乘教,虽然殊胜希奇,能使不少众生闻法解…  相似文献   

19.
陈明 《宗教学研究》2000,2(1):36-43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医学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