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答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样我们就回到下面这个论点上来,即解释现象本身也包含谈话的原义和问答的结构。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所以解释总是涉及一种本文对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关系。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但是正如我们所表明的,这件事要靠取得解释学视野才能实现。我们现在就把它看作是在其中确定本文意义的问题视野。所以一个寻求理解的人必然要问什么是话语背后的东西。他必须把它理解为对于一个问题的回  相似文献   

2.
希腊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诘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给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独断主义知识论所致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独断论者(指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下同)都相信事物是客观的、可知的,因为事物必定具有一种合理的,因而从理智上说是可以理解的本性.真理就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和表达.因此,他们认为,“知”和“说”是知识论所必须研究的二大主题,这二大主题,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一类是关于事物的,一类是关于词的”,用斯多亚派的话说,是“讨论的主题和语言”.“知”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说”是对事物本性的表达.前者涉及如何认知事物的问题,是第一性的,后者涉及如何描述事物的问题,是第二性的.因此,作为这二者之结合的真理,必须从“知”和“说”两方面来追寻.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使用“意义”这个词,但是,假如有人要问:“什么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这首先在于,“意义”这个词跟自然语言中很多其他词一样,是一个多义词,即“意义”本身有好几种意义。例如,它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价值”、“作用”等,如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就是说:“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第一种涵义上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不太清  相似文献   

4.
张效法 《天风》2004,(5):52-53
创 2:24;弗 6:2-3 有一天,一位信徒来问笔者,说现在有些信徒错误理解圣经,以为与妻子连合就可以离开父母,把“离开父母”错解为不供养父母,远离父母。其实圣经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但是我们讲不清楚,是否请牧师在讲台上把这件事讲清楚,消除误解,正面引导信徒。鉴于这事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属  相似文献   

5.
一、从意向性问题到心理内容现当代意向性研究发端于布伦塔诺。他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出 ,世界上的现象可划分为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但两者的根本区别不是前人所说的是否有广延、是否能思等 ,而是有无意向性。他说 :“我们可以这样给心理现象下定义 ,即心理现象是那种在自身中以意向的方式涉及到对象的现象。” (Brentano ,p .12 4)但是心理现象为什么具有他物所不具有的意向性呢 ?这是布伦塔诺以及后来许多思想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近年来 ,心灵哲学的某些研究表明 :心理状态是由于具有特定的心理内容或语义性才具有意向性的。福…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读者们 ,或许您们不曾体察到这一点 ,但是您们至今的生活已经在一个被称为“后现代”的时期度过。[1 ]“后现代”这个词对您们是熟知的。它萦绕在处处已有多年。它几乎总是突然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半途 ,出现在一次谈话的中间 ,出现在电台或电视的一次论辩过程中。结果 ,就说某种事物是后现代的 ,说他或她是某种人 ,就因为他或她是后现代的 ;一种奇异、费解的现象就可被解释为后现代的。这个意义可变的、暗示性的、又令人相信的术语 ,看来是暗指某种明确的、专门的事物 ,同时暗示着划时代的意义 ,这个术语说尽了某种事物的所有好的与所有…  相似文献   

7.
斯多葛学派第一次完成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已经涉及到而禾作进一步探索的命题逻辑,在逻辑史上的地位是显著的;而其理论最原始的部分则是关于被表示物或被表达物的,这些东西他们共同称为来克顿(Lekton及其复数Lekta)。来克顿理论是逻辑学理论中的一个新事物,它可以说是现代语义学理论的渊源。一、按照斯多葛学派的看法,有三种东西是相互联系的,(1)表示项或记号,(2)被表示项,(3)存在物。表示项是声音,例如“狄翁”的声音,存在物是外部存在的对象,如“狄翁”自身;这两者是物体或物理对象,而第三个因素却不是物体,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声音揭示或表示的实在实体,而我们把它理解为是与我们的思想共存的,”这也正是野蛮人听到希腊语词时不理解的原因,这第三个因素便是来克顿,可直译为“所意谓的东西”。塞内卡用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三个因素的区别,他说。假定我看见卡托在散步,视觉给我揭示这件事情,思想也就相信。我所看见的,我的心和眼睛注意到  相似文献   

8.
随着J-F·利奥塔(J-F·Lyotard)的《后现代条件》(1979)一书的发表,在大西洋两岸的哲学家中掀起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谈话.人们当然会注意到,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知识条件,即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科学日益分化的后工业时代的知识条件.关于这个问题曾有过许多的讨论,利奥塔的独特之处就是用“后现代主义”来刻划这个条件.我们可以从利奥塔如何定义“现代”理解他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拿“现代”概念指称“任何根据一种元谈话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这种元谈话明显地乞助于某种巨型叙述,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合理或劳动主体的解放、或财富的创造”.而“后现代”就是对“元谈话”、“巨型叙述”或“元叙述”,诸如黑格尔、哈贝马斯和其它形式的普遍  相似文献   

9.
论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必须作一点说明:论题中的“语法意义”及“逻辑意义”不能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关于语法的意义”或“关于逻辑的意义”。准确地说,这两概念实质是“某某在语法上所具有的意义”或“某某在逻辑上所具有的意义”的缩略形式。因此,本文仍然是对“意义问题”的一次尝试。一意义理论一直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历来颇为逻辑学家所瞩目。在浩如烟海的意义理论的著述当中,有一共通之处即作者们都力图从中开辟一条准确理解日常语言意义的蹊径,麻烦的是,这种种努力一开始就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什么是意义?(也可表述为“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作为哲学主题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中,我提出如下问题:“关于人的问题,哲学家可以使用什么样的谈话方式,而科学家却不能使用这种方式?”这种以谈话方式刻画哲学特征的方法,不仅反映了大多数现代哲学所采取的向语言学的转变;它还表现了哲学与其论题本身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密切到这种程度,以致我们人类的最无可争议的特征就是谈话中使用的语言。由此看来,哲学的谈话产生于人们关于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是指统一(同一)中的对立;统一,是指对立(矛盾)中的统一;它们相反相成,是缺一不可的。毛主席有一次谈话中又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意思是指事物在它的每一层次都有两个主要对立面,都是可分的,帮助我们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但不能借助这句话去肯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哲学界流行的“本体论”这一用语,除用来概括其哲学中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內容(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问题的理论)外,也用来概括某一学科、学派、学说对其自身进行本质性规定的理论或观点。1950年,台湾召开过“三民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学术讨论会,60年代末,又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哲学本体论”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讨论的缘起,看来主要是考虑了在科学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哲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但从讨论中首先提出和涉及的哲学本体论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看,可以说是本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一次论战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14.
对平常人来说,“伦理学”一词意味着是由一特殊集团或共同体所制定的一套约束其行为的标准——在追求他们的目的时,区别什么是合法的与不合法的,或者什么是可以或不可以被人接受的。因此我们就有“商业伦理学”,或“医疗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思想或行为的某一给定的领域中存在的或应该找到的根本原則和基本  相似文献   

15.
游戏与对话─解释学哲学的原型季桂保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一般指的是消遣行为或娱乐活动,游戏是游戏者的主观行为或意向活动。而解释学所指的“游戏”则具有不同的含义。伽达默尔明确地把“游戏”确定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在真正的游戏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游戏活动者的意志和愿望,而是游戏本身的目的和要求。如此,解释学关于游戏的思考就从游戏的主观反思转变为对游戏本身的存在方式的思考。游戏现象学所揭示的是艺术真理,它所展示的游戏已超出了艺术经验的范围,因而普遍适用于解释学哲学所涉及的全部真理领域,游戏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职能,以致于缺乏这种因素的文化是不可想像的。游戏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成为包括历史经验和哲学经验在内的解释学理解的原型。游戏同时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解释学所探讨的理解根本而言就是一种作为交往活动的游戏,这种理解活动和交往活动本质上也就是人类的“对话”活动。同游戏一样,在真实的对话流动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对话者自我控制的个体意志,而是对话所指向的“共同论题”,这种“共同论题”最终促成了对话双方的相互交流。对话的“共戏”“共在”和“对谈”的结构要求对话者相互依赖、相互尊重,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对方所言。由此,从伽达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和认识的指南,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最起码的要求。为了配合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开设“辨析篇”这个小栏目,通过发表一些短论,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和论断理解上的偏差或误解进行辨析。不言而喻,这不意味着本栏所发表的见解都是“标准答案”,我们欢迎对所涉及的问题的不同意见展开真正说理的正常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一种伦理观可以理解为给诸如“正当”和“错误”这类道德术语的意义,提供一种多少有些系统化说明的尝试,这样,人们就完全可以把伦理观与一种道德观区别开来,道德观在于把“正当”或“错误”这种术语应用于人的行动的一定实例中。如果某人说“正当”意味着“有助于人的幸福”,他可能是表达一种伦理观。如果他说,讲真话是正当的,他可能是表达一种道德观。也许我们可以在各种伦理观中作出下列最广泛  相似文献   

18.
解析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据 1993年加利福尼亚一次国际讨论会上的两次发言整理而成, 其内容庞杂, 涉及的问题也较多, 但整体观之, 其核心内容十分明确: 它在论述马克思的精神。表面上看, 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多种多样, 但事实上他正想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马克思精神去表达他对马克思精神的一种完整理解。那么, 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首先, 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针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德里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时代仍然呼唤着马克思的精神。他说: “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19.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译名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的“ontology”一词在我国迄今多译为“本体论”。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有关“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但是,所谓“本体论”到底应包括哪些含义,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国内,而且国外哲学界也众说纷纭。因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直截了当地说:“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