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仁慈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还说:"如果你们行善,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17:7)慈善是一种精神理念,慈善是一种道德行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仁慈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还说:"如果你们行善,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17:7)慈善是一种精神理念,慈善是一种道德行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敬主爱人、共襄善举、倡导慈善、力行  相似文献   

3.
浅谈伊斯兰教的两世观郑坚伊斯兰教在南朝鲜是注重今后两世幸福的宗教,她要求穆斯林既要履行宗教功修、认主拜主,又要积极寻求和创造今世美好的生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古兰经》云:"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  相似文献   

4.
浅谈伊斯兰教的两世观郑坚伊斯兰教在南朝鲜是注重今后两世幸福的宗教,她要求穆斯林既要履行宗教功修、认主拜主,又要积极寻求和创造今世美好的生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古兰经》云:"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  相似文献   

5.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问题是马里翁重点关注的一个现象学问题。他从其被给予性现象学出发,以被给予物界定可见者,将不可见者划分为可见性匮乏的未被见者和可见性过剩的绝对不可见者。以此为基础,马里翁讨论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两种关系模式:偶像和圣像。偶像是自我的外观。在偶像中,可见者独自显现,不可见者服务于可见者,或者被还原成可见者,但自身不显现;圣像是他者的面容。在圣像中,不可见者作为他者绝对不可见的凝视嵌入可见者,成为显现的重心,并就其自身而显现。马里翁的相关讨论引起了"神学转向"的指责,虽然他否认这一指责,但这些讨论仍有神学观念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一只小蚂蚁要爬上一段高墙,它吃力地爬着。因为风,它掉了下来,这已经是第七次。然而,小蚂蚁轻蔑地看了看高墙,又从原处开始了第八次冲锋……每当读到这儿,我总要感到一些悲壮。可怜的小蚂蚁啊,既然已经是第七次跌倒,为何依然要从原地往上爬呢?小蚂蚁是执着的,但它执着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9,(6):1-1
由叶瑟的树干将生出一个嫩枝,由它的根上将发出一个幼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聪敏的神,超见和刚毅的神,明达和敬畏上主的神将住在他内。“他将以敬畏上主为快慰”,他必不照他眼见的施行审讯,也不按他耳闻的执行判断。他将以正义审讯微贱者,以公理判断世上的谦卑者,  相似文献   

9.
近阅《佛教文化》期刊启事,知座下弘法心愿,将年刊改为季刊,谨深随喜!兹忆录一九六四年春在南京林散之先生家前,见其为乞书群众挥毫,数百人列队环匝数重。当时澈与圆霖法师(南京师子峰方丈)见其苦况。呼之则林老耳聋,近之则为人群所阻。  相似文献   

10.
近代苏州怡园是顾氏的一所私家园林,其设计博采诸园之长,且独以字书闻名,颇具诗情画意。开园后,游客不绝,士女如云。集会宴客者、社团活动者、重大庆典者亦皆乐意假借于此,使其不仅为一方旅游胜地,且为地方社会一个重要公共场域。近代怡园社会功能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苏州地域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市民生活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1.
论法官的角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官的角色伦理研究是一个有别于法官职业道德研究的理论视角。法官是一个角色丛 ,包括了官员和司法者二重基本角色 ,所以 ,法官的角色伦理不只是对其作为一个职业者的规范 ,而是二重角色规范的综合体 ,它反映了社会对法官的综合道德评价。作为“官”的角色 ,它被赋予的特殊道德要求是公仆意识、廉洁和公正 ;作为司法者 ,其特殊的职业伦理是刚毅、谨慎和勤勉。法官角色伦理建设是以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为人性假设前提的 ,其基本思路是立足于制度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适度进行奖惩。总之 ,一个有别于法官职业道德的理论视角 ,对于法官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帛书易传所见的先秦儒家易学,应有三个主要流派:(1)鲁儒易学,其特点是重人道,重人道者达于德,故其强调“尊德义”,属德行派;(2)齐儒易学,其特点是重地道,重地道者明于智,故其注重探讨损益成败规律,属损益派;(3)楚儒易学,其特点是重天道,重天道者深于几,故其重卜筮以明吉凶,属卜筮派。三派各突出了天地人三才中的一才。当然,以上分别是相对的,只是就三派各自主要的解易取向而言的。  相似文献   

13.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4.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5.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6.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则佛教寓言: 摸象 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敕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鼻者。悉示,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王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试!”  相似文献   

17.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媒发达、电视节目类型多样的今天,文化类读书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从一众大热综艺中脱颖而出,抢夺了人们的视线。《朗读者》与《见字如面》此类节目的"火爆",得益于其亲和的形式、清新的内容、深厚的情感,用朗读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感需求紧密相连,引发大众对文学、情感以及人生的深度思考。它们既满足了大众对优质电视节目的期待,也为其他综艺节目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笑声连连的场合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众多的笑脸当中,总见郁郁寡欢者,问之为何不笑,回答常常是:“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啊。”当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真摆在众人面前,当许多人为此快乐的时候,总见无动于衷者。他们不为之所动的理由是:“这样的事也值得高兴吗?”这类人给快乐设定了一个门槛,达不到则不接受。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2008,(8):1-1
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