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部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除了构思的精妙,内容的深刻外,还离不开艺术形式之美.完美的艺术形式直接体现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思维,流露出艺术家的激情,这一激情推动了艺术想象,从而使作家在独到、新颖的构思氛围下,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感人作品.人们都深切体验到,缺乏艺术形式之美的作品是寡淡乏味的.那么究竟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表达方法有多大的关系?风格指的是内容还是形式,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呢?它是否内容与形式、风格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讲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并具体总结出了文章写作中的"八体",以期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方法上体现作品由于作家的个性而表现出的不同变化。与刘勰观点相近的是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罗斯金崇尚人物的自然美与生命美,在他的论著中,关于"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阐述,他偏向于与刘勰相近的"为情而造文"的观点,但同时罗斯金比刘勰更侧重于讲求人物情感的生发,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更偏重于形式,对于"情感"所占比重二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内容题材、形式风格、雕塑技法和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历代雕塑的艺术技巧的发展,也是和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更是和中国绘画元素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精神、气韵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表达,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灵魂、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17世纪早期,荷兰绘画从巴洛克风格的神话和宗教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是描绘当下荷兰人的现实生活,以表达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歌颂。在以小资产阶级家庭和市井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作中,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表现出画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的独特追求与创造。文章从作品有序的画面布局、独特的光影运用等视角分析出维米尔独特的形式语言,并结合画作的独特题材和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作者艺术表现所蕴含的情感精神。  相似文献   

6.
张轲菲作品     
正艺术感悟:受传统绘画以及学院派绘画风格的影响,油画作品多表现现实主义相关题材,相较于风格迥异的当代艺术形式,我认为传统绘画更能够较为真实的还原当代现状。艺术的魅力也源于此,艺术家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观察,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将不断变化的情愫注入作品中,观者亦可通过这样的作品读出作者的内心,读出作者心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主题类创作在艺术表现语言和丰富的题材上都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和风格,现当代绘画的儿童题材创作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理念上都有空前的发展。涌现一批画家对儿童形象情有独钟,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当代儿童形象的代表性画家,如唐志刚、陈可、刘野、曾健勇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艺术家以及当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关心和思考;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童年类主题创作在水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在不断地创新自己、突破自己,这是艺术的根本规律,摄影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摄影时代的影像创新意识,要求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求现代摄影艺术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的创新。首先是创新探索的方法,这要求摄影从形象、题材、意蕴等方面体现出新颖。其次是要注意创新的主旨在于新与深的统一。最后是创新思维,它是摄影艺术的灵魂所在。因此,新时代的摄影者,要用创新的精神创作出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研究红色题材摄影作品的当代性,可以丰富摄影的表现题材,提升摄影艺术的精神内涵。本文从红色题材在当代摄影艺术中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代红色题材摄影要从当代意识、人文关怀、弘扬正能量等方面进行表现。提出摄影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应该将红色经典题材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使大众能够更直接地领悟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关紫兰被认为是中国闺秀油画家的代表,在其留存的绘画作品与个人写真照片中都多次出现音乐相关的题材和元素,音乐题材绘画作品也几乎成为关紫兰绘画创作的一大特色。《良友》画报第45期封面曾刊登关紫兰手持曼陀铃的照片,《良友》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中选取并刊登《曼陀铃》作为其静物画的代表,另外,画家1930年个展现场也特意与音乐题材作品合影留念,由此可见,关紫兰对音乐题材的重视与偏爱。关紫兰音乐题材绘画作品的产生与日本留学经历密不可分,是留日背景下对西方现代艺术题材内容与风格特点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画家的生活记录与丰富女性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龙其林 《美与时代》2005,(11):73-75
优秀的作家总能在其作品中为我们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空间:荷马与爱琴海文明,屈原与南方巫鬼文化,塞万提斯与风车之乡,福克纳、波特、韦尔蒂、奥康纳与美国南方文学,莫言与高密东北乡等,无一不在说明一个独创性的小说世界对于作品而言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3.
湘绣艺术的成熟与发展离不开温养它的民族文化土壤,从湘绣艺术的题材内容视角出发,论述不同历史时期里,湘绣作品题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时探析它们对现代湘绣艺术的重要影响作用和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家,他所创作的素描作品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生存的状态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门采尔作品的题材比较丰富,对于形象特点把握的非常精确,并且将人文主义的精神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如今还留存在世上的门采尔带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素描作品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门采尔的素描艺术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所发挥的启示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动物这一绘画题材被很多画家所青睐,从古至今,很多画种的绘画作品中都能发现动物题材的身影。漆画中材料与肌理的应用是漆画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所在,而以动物这一题材为载体,去表现漆画中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可谓是材料肌理运用的巧妙体现。文章从漆画中动物题材的创作出发,以材料肌理的技法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观念艺术中,身体不再是简单的审美物象,而是被观念化了的符号,很多女性艺术家热衰于表现身体题材的作品,把身体当做精神的载体,呈现给观者。奇奇·史密斯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身体艺术,形成了她独有的身体语言。  相似文献   

17.
水彩画的创作与表现,不仅是通过各类技法对事物进行客观描绘,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融入情感与思想,将自身的情感思想与作品进行融合,赋予作品独有的审美精神与艺术内涵,可以说艺术创作与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水彩画而言,应突破技法上的束缚,追求意境意象,强调色彩对人文精神的表现,使其表现手法更加接近精神层面。由刻意寻求写实转变为追求情感精神方面的表现,侧重于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力量,探索水彩画的鲜活与魅力,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现意象精神,让创作者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近年来不断探索和思考的方向,也是研究水彩画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风格本意则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是艺术家在创作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独特的个性体现。它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乔托的作品是按照13世纪左右审美趣味决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内在的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具有无比丰富的内容。拍摄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意义。作品《十月的螃蟹》就是一个例证。 《十月的螃蟹》是一幅静物作品,但又与一般的静物作品不同,创作者意在以寓意的形式借物抒情:以螃蟹寓意“四人帮”的横行霸道;以昂贵的茅台酒寓意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欢快的心情,以秋菊象征着“十月”……。其艺术构思既独特又新颖并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的成功,熔铸着创作者的情感,是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题材提炼的思想结晶,也是深入构思的必然结果,《十月的螃蟹》的以小见大充分说明了,在艺术构思中对题材  相似文献   

20.
正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人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经过历代的创作,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古代琴曲作品,其艺术内涵极为丰富,就存世琴曲的表现题材来说,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释三家密切相关,而现存的3000余首琴曲作品中,又以表现道家文化内涵的作品数量最多。琴曲《神游六合》即是现存琴曲中的一首典型的道家风格作品,成曲年代及创作者均已无从考证。因其曲意深奥并在传承中受到人为秘藏、篡改等影响,所以流传极少。这首历史久远的琴乐作品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明代朱权(1378-1448)评价说:"其曲弥高而和弥寡,是以鼓之者少而听之者稀。"通过现存谱本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