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逍遥     
人生难得一逍遥。以城市化为文明标志的现代人,常常嚷着要返璞归真。坐在摩天大厦、豪华轿车里常常羡慕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夫生活来。物质富足了的现代都市人,心目中仍然抛不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情结。大概是觉得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缺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悠然与逍遥吧!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雪莉发觉自己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早上起得越来越早,晚上则头痛失眠。妻子、母亲、眼科医师,三种角色都想做好,压得她喘不过气儿来。终于有一天,雪莉对丈夫说:“我们得好好想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夫妻俩尝试改变其生活方式,以享受一家三口的生活乐趣。雪莉辞了职,留在家中照顾3岁的儿子,并兼任资料员,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专业信息。“工作时我还是那么投入,但我已学会安排时间。不再被家庭琐事所困扰。头疼病也好多了。”雪莉高兴地说。几个月后,她已习惯抱着儿子到邻居家串门聊天了。 很多人都愿意象雪莉那样,…  相似文献   

3.
周末,学长孙兄邀我去参观他的花园。我心生疑惑,欲要在电话里问个究竟,他还是那副老样子:到了你就知道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逍遥"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意思,多指自在的行为或心情.<庄子·逍遥游>把逍遥视做一种清静无为、个人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庄子说: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逍遥.因此他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命题.他说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六气的变化以邀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的至人.至人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人格,是真正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支遁把残害归于桀、跖本性所具的恶性,并从郭象适性逍遥论中推出桀、跖以残害世人为适性也是逍遥,进而否定适性逍遥。郭象的性包涵人的天赋能力、仁义德性,但未将恶作为普遍的人性规定,故此郭象、支遁两家之性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支遁的推论因其违反概念的同一律而无效,他对适性逍遥的批评不具有严格的理论有效性。支遁的逍遥是佛门至人之心的至足境界,至人是证得般若空智并兼有庄学和易学色调的佛门得道之人。支遁认为,至人之心的至足区分于欲望的满足,欲望造成生死流转之苦,而至人之心以般若空智烛照万物性空,既能感通响应天下众生了脱死生的宗教诉求,接引、度化众生;又能超然物外,与世俗保持若即若离的自由关系。  相似文献   

6.
今夜,在明亮的灯下,我翻开了久违的书本。在一本散文书籍的扉页上,我赫然看到了自己前几年在某个夜晚写下的四个字:“剑气箫音。”  相似文献   

7.
<正>既定的题目不能不令人想起刘小枫著的《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1988),作者是中国大陆的一位年青学者(当时才三十岁出头),早年熟谙中华文化,后来广阅西方文学,受存在主义的作品,尤其是祈克果(Kierkegaard)及陀思妥耶夫斯基(Doestevyeski)的影响,归依基督教。  相似文献   

8.
按照郭象的自性逍遥观,万物具有绝对独立的自性。人作为天地间的存在物,当然也具有自性,不过这里所说的“人”,不是作为族类的、具有一般人性的“人”,而仅仅是个人、每个具体的人。所以郭象没有一般的人性论,他没有对人性下过定义、作过规定,他只有自性论或个性论。至于这个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说到底是不可知的;一定要说它是什么,只能叫做玄、冥、玄冥、冥体、冥极。严格地说,郭象只是不得不使用、借用“人”这个概念而已,因为一旦承认“人”这个概念代表的是一个族类,那就要承认一般的人性了,而这与郭象的“自性论”是相矛盾的。如果说郭…  相似文献   

9.
东汉永元年间,为寻修道宝地,祖天师独携弟子王长远离尘境,游淮至鄱阳。此处附近有一山,名叫逍遥山,天师见此山颇具仙人之相,便在此处结炉炼丹,借此弘道扬玄。不想惊动了此山山神,山神心生不忿,自思:此山原称鄱阳山,当年南华真人庄周见此山钟灵毓秀,便以他《庄子·逍遥游》为此山命名,后玉帝册封我为此山山神。你张道陵招呼也不和我打一个,便在此处结炉炼丹,要不是看在你是太上老君的大徒弟,还是玉皇大帝御前四大天师之首,定要推倒你的丹炉,把你赶出此山,让你炼丹不成。不过,既然是炼丹弘道,就先看看你炼出个什么东西来再说。三年间,祖天师和…  相似文献   

10.
根据训诂学的一般原理,逍遥作为一个联绵词,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训诂。张松辉先生依形训诂,得出逍遥的本意为散步、闲逛而不带感情色彩,以此反对郭象解庄的悠闲自在说,并进而解释庄子的逍遥义,其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逍遥的诸多异形词之一是消摇,消摇比逍遥为古,消摇作为一个没有定字的联绵词,不能依形训而当依声训,这就要回归经典文献,在文中还原逍遥的本意。通过对《诗经》《楚辞》等文献的逍遥义还原,得出逍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体验而不止是漫步闲逛的结论。在庄子哲学中,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如自在的生命体验,是生存之自由也是心灵之闲放,而大鹏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正胡辣汤是河南的一道地方美食,尤其是河南省周口市的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更是久负盛名,被誉为河南十大名吃。谈起胡辣汤就必须要说逍遥镇,相传逍遥镇起源于宋代,建安年间有位才华横溢的知县,来到此地,看到此处人来人往、熙来攘往、商贸繁荣、舟楫云集便不由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镇由此而来。逍遥镇胡辣汤以桂皮、八角、肉寇、小茴香、干姜、  相似文献   

12.
是否逃离     
地球之上,心灵的疆域无以丈量。每颗心都是精神宇宙中的一个星体,不断运动,不断演化, 不论故土与他乡。常常有逃离的欲望。环境的压力,违心的选择,无奈的状态, 时世的转换,希望的引诱,爱情的召唤,自我的怀疑。但逃离什么?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发表《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及其外化》一文①,提出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的理论,以及顺向诠释、逆向诠释和异向诠释的概念。本文是在该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郭象对庄子之逍遥游的诠释和改造为例,讨论诠释学方法论中的基本课题,尝试以跨越性诠释、融贯性诠释、以及文本的异质性等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从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到郭象之足性之逍遥的转化的内在机制。一、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安命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安命论是庄子哲学的起点或基础,逍遥论是庄子哲学的终点或目标,齐物论和真知论则是庄子哲学的…  相似文献   

14.
李耀南 《现代哲学》2020,(5):126-133
对于阮籍在现实中的依违避就,大人先生的逍遥既构成隐曲的说明,又形成鲜明的对照。阮籍不是史上所说的曹魏忠臣,但并不反对曹魏政权,对曹魏政权的衰落以及魏主的废立深怀恻隐悯惜。阮籍托身司马氏又终非司马氏一党,司马氏契赏、青睐、笼络阮籍都是不能抹煞的史实,阮籍深知司马氏篡魏的企图,但不能说他支持司马昭的篡弑,为了避祸全身,他也没有公开反对司马昭。他与司马氏的盘桓可以看作类似"大人先生"的"不避物而处""不以物为累"。阮籍现实中的出处行藏实为大人先生之逍遥的一种映射。现实中的阮籍终究未如"大人先生"那样逍遥,其"穷途之恸"带有经典的悲剧意义,是对大人先生之逍遥终归幻灭的亲证。  相似文献   

15.
我是否重要     
正如果说我重要,会有人说,在单位里你不过是个小配角,工作之余,涂鸦写文。既非主要领导,也非知名作家。然则,一个人重要与否,里面隐含着与谁相比,站在什么角度比的问题。如: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名小散户,在资本市场上,与呼风唤雨的大股东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作者,与大名鼎鼎的大师们相比,"我"不重要。  相似文献   

16.
僧人对庄子逍遥思想的诠释是佛道交涉中的重要内容。逍遥在格义的语境下是被理解为佛教的价值旨趣的。而随着僧人对格义弊端的反思及佛道论衡的深入,僧人十分重视分判佛道之异,反对简单地混同庄子逍遥与佛教解脱。当三教会通渐成趋势之后,僧人们从更深入的层面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并立足于佛教立场对逍遥思想予以重新定位和解释。由于宗派的不同,各家对逍遥思想的解释也不甚相同,如华严宗的德清会把逍遥境界解释为初禅天之乐,而禅宗的道盛仍会直接用逍遥表达佛教旨归;不过他们之间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会认为只有破除我执才能实现逍遥。  相似文献   

17.
感通与视觉之辨是《庄子》的重要论题。作为《庄子》文本与义理的双重开端,鲲鹏寓言鲜明地展现了作者对视觉的抑制和对感通的追寻。具体而言,鲲鹏与蜩鸠分别代表了感通式存在方式与视觉性存在方式,扬鲲鹏、抑蜩鸠的思想旨趣在于以与物相感的共在式生存超越视觉性的对待式生存,并以基于感通的一体化思维超越基于视觉的对象化思维。进而言之,在视觉扩张的现代社会,超克视觉中心主义成了哲学家的重要关怀。在这一背景下,《庄子》的感视之辨有助于克服当代社会奠基于视觉的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有助于思考并实践一种基于感通的与物共在的可能性。与物相感共在既不是宰制万物,也不是离弃万物,而是既守护着万物,又守护着自身,与物两不相伤而达至逍遥之境。此外,《庄子》感视之辨所展现的具体性以及对自身的反思与辩护对当代哲学的推进也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支遁逍遥论与向秀、郭象逍遥论的比较,认为支遁逍遥论正是针对向、郭“各适性以逍遥”的观点而发,其核心内容表现在“至人之心”和“分”这两个概念中。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与向、郭逍遥论所呈现出的多元论倾向相比,可以认为支遁的逍遥论呈现出某种一元论倾向,并且同样为魏晋玄学“名教与自然”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这种佛玄交融的特点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表现之一,对当时及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河西区的姜女士在咨询电话中问:我那上初三的儿子小阳经常被老师罚站,只因他在课堂上常常挤眉弄眼、打嗝干咳或目光散乱、自言自语。可儿子说,他从未想过破坏课堂纪律,那些动作都是不由自主地做出的。请问我儿子是否不遵守课堂纪律?  相似文献   

20.
金微 《天风》2007,(18):22
《天风》编辑部的同工:你们好!某日我们教堂来了两个外地的姊妹,手里拿着一张自己写的"求助信",说某人有脑溢血住在医院里,急需手术费,还说家里多么困难。她们只有"求助信",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明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会在崇拜前十几分钟,传道人在台上读了"求助信",然后就在下面派人收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