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道教音乐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在保存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合、汲取了众多时代性、地方性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音乐宝库。同时道教音乐采取特殊的传承方式,形成了注重稳定性和统一性的独特传承体系,使古老的道乐完整传承下来。道教音乐的传承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刘勇 《中国宗教》2020,(3):72-73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久远、旋律古雅,体现了宗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期,积极开展道教音乐的"活态传承",让道教音乐走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2018,(3):79-79
上海城隍庙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专场演出成功举办 5月10日,上海城隍庙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专场演出成功举办。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演奏了《春景融和》《迎仙客》《玉芙蓉》《献供偈》《谨奉礼》《银烛光耀红》《香花灯》等传统道教仪式音乐与改编曲目,完美呈现了上海道教音乐浓郁的江南地方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法音》2020,(4)
正佛教、道教音乐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门类,汉魏以来便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国人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与传统音乐其他种类相比,佛教、道教音乐不仅表现出发展的延续性,其传承亦显示出可贵的"活态"价值。但现代学人对此持续关注与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间,全国重点寺院、宫观便成为学界的关注点。三十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基本摸清了佛道音乐之现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向来是相互融摄、相互影响的。相对于儒家在封建时代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佛道则主要发挥着思想影响之辅助功能。而在佛道之间,虽教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道教作为我们本民族的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当丝毫不难理解。那么,道教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割断的密切联系,以至道教音乐由此而反映出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当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然而,道教音乐在哪些层面吸收或受到了民间音乐的影响?其吸收方式和吸收动机如何?民间俗乐与宫观仙乐的矛盾是如何以宗教形式统一起来的?在迷惑中,笔者试探着从道教科仪与道乐的关系入手,在理清道乐种类的基础上,分层次对道教音乐的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一、道教音乐的种类按照传统的习惯,道教音乐分为由用人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经韵广泛运用于道教各类斋醮科仪活动中,千百年来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不但蕴含了道教传承变迁的历史文化,而且详细记载了古代音乐的丰富内容,是宗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宝贵资料。在道教斋醮科仪等法事活动中,需要吟咏、颂唱的赞词,通常被称为“经韵”。  相似文献   

8.
由香港蓬瀛仙馆、香港道乐团、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音乐系主办的“首届道教音乐汇演”于 2 0 0 1年11月 18日、2 0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大学演出。这次汇演有北京白云观道教经乐团、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道乐团、台湾高雄文化院、河北省道协经乐团、香港道乐团五个演出团体。把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汇聚一起 ,呈献于香港大众之前。道教音乐虽然惯见于道教斋醮活动中 ,但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更融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的精华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种壮严古朴、清幽高雅风格。进入新的世纪 ,道教音乐不仅仅在斋醮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道教是一个重要载体,应推动道教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道教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远。道教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尊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2011,(6):14-14
日前,无锡市道教协会在无锡道教音乐馆生态展示厅举办了道教音乐演出交流活动,应邀来锡参加交流活动的常州乾元观坤道乐团与无锡市江阴市道乐团、宜兴市道乐团和市水仙道院道乐团等四个道乐团齐聚一堂,同台献艺,展示各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切磋交流道教音乐演奏技艺。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2011,(6):14
日前,无锡市道教协会在无锡道教音乐馆生态展示厅举办了道教音乐演出交流活动,应邀来锡参加交流活动的常州乾元观坤道乐团与无锡市江阴市道乐团、宜兴市道乐团和市水仙道院道乐团等四个道乐团齐聚一堂,同台献艺,展示各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切磋交流道教音乐演奏技艺。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蕴涵丰富的道文化.道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修,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本文从道教的性命双修、传统医学的形神观及现代心身医学等多重角度探讨了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既广泛兼融中华古代宗教信仰和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又自成体系。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名真高道辈出,经典著述浩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广大道友、宗教工作者和读者的需要,在广泛积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中国道协和苏州道协联合四川道家文化研究所、茅山道协研究室、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等专家学者共同组织编写的大型道教工具书《道教大辞典》,将由华夏出版社推出。全书近300万字,精装十六开,估价75  相似文献   

14.
为弘扬道教文化,展示道教音乐的动人魅力,并通过道教音乐这个平台,在两岸之间搭起情感沟通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道教协会和台湾中华道教会经过协商和认真的筹备,于2005年7月底8月初在台湾举行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在中国道教协会的组织下,大陆道教音乐赴台演出团由江苏苏州姑苏仙乐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乐团、湖北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四川青城山道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等5个道乐团组成。演出团由国家宗教事务局郭伟司长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担任团长,副团长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  相似文献   

15.
一 良好的道风是道教立教之基,也是当代弘扬道教正信的根本保障。作为全国道教界的最高学府,中国道教学院一直秉承爱国爱教、承启道风的优良传统,将道风建设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道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端正道风既是爱教的根本要求,更是爱国的基本表现,也是培养合格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纵观道教历史,道教中兴之时,必有加强道风、严整戒律之举。道风对于道门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灵宝派为中国道教三山符箓之一,是道教史上传承绵远的道派,随着道教在台湾的发展演进,灵宝派也传入台湾并逐渐发展。本文梳理台湾灵宝道坛的兴起、分布与传承延续,通过灵宝道教会团体组织在台湾地区的创立与推广历程,道教灵宝派法脉在台湾社会的传承,说明道教有联系大陆、台湾民众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上半年,武汉市音乐学院到武当山整理道教音乐。后来,带此音乐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会议。演出后,受到与会者的重视。为使道教音乐后继有人,该院派出师资,与武当山道协、武汉市道协商定,在长春观内举办道教音乐短训班。共同委托武汉市道协派出一名副会长专门负责。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中国音乐研究院于1990年6月3日在北京白云观联合举办了道教音乐研讨会。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兼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闵智亭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白云观监院兼白云观道乐团团长黄信阳,中国音乐研究院院长乔建中,山西恒山、辽宁千山无量观、上海白云观、湖北武当山、苏州玄妙观、北京白云观等道乐团领队、代表,以及在京和各地方的部分音乐工作者、宗教事务部门的有关领导,共五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闵智亭所长就道教音乐的产生、发展和它的影响作了发言。各地方道乐团代表介绍了他们发掘、整理当地道教音乐的工作情况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道教举乐之意李福道教以饱含的精深文化给人以神秘之感。其音乐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音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涵盖范围广。千百年来随着道教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了玄门独有的个性。当今海内外音乐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也早已延伸到了道乐上。然而受其“...  相似文献   

20.
正在道教中有两项重要的教制传承和教务活动,一个是正一派授箓,一个全真派传戒。授箓是道教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教制,是道教重大的教务活动,是道教教制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而且有道脉延续的目的;自东汉张道陵建立道教教团,向弟子传度授箓起,传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