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白云观所藏1919年手抄本<龙门传戒谱系>,载有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简历.其中前七代律师简历基本上与闵一得于嘉庆年间所编<金盖心灯>的记载相同而稍略.第八代律师的简历,与<金盖心灯>所记差异甚大,但与康熙时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第九代以后的律师,均不见于<金盖心灯>.据<龙门传戒谱系>及相关资料可知,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以后,龙门派传戒宗坛先后转移至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地一百多年,直到嘉庆十二年,北京白云观才恢复传戒.此后,北京白云观的传戒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第十九代、二十代和二十一代律师,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使白云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再次奠定了其龙门祖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常月是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道教教育思想。 公开传戒 因人施教 这是王常月道教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王常月《钵鉴》记述,全真龙门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微通,陈传周玄朴,传至王常月为龙门第七代律师,七代律师,代代都是“单传秘授”。这种师徒授受,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龙门派的发展。龙门派传至第四代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教》1990,(1):6-7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重振全真之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戒律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言行准则,学道者当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14日,时值农历下元节,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武汉长春观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如期举行。本次传戒适逢清朝顺治丙申年(1656)王常月祖师公开传戒之后三百六十周年大轮回,同时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传戒,由吴诚真方丈任传戒大律师。前三次传戒分别是1989年北京白云观传戒、1995年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传戒、2002年辽宁千山  相似文献   

5.
正《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收录有白云观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律师、方丈、监院画像36幅,每幅画像都附有题词,这为我们研究全真道历史,厘清白云观法脉传衍提供了很多珍贵史料。2011年9月,李信军道长主编的《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笔者因近期致力于研究全真道历史,见到书中首次公布的北京白云观历代律师方  相似文献   

6.
<正>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清嘉庆年间道士闵一得所著《金盖心灯》中,称王常月为"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①道光年间大臣完颜麟庆为北京白云观所撰《重修宗师庑记》,则谓王常月确乎又一长春(即丘处机),宜昔门下多贤也"。②王常月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初真戒》③和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传人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湖北武当山和江浙地区开坛传戒,门徒甚众。1其嗣法弟子谭守诚游历天下,广传戒律,收徒近千人。2再传弟子詹太林也是南北往返,"阐扬教律",所到之处道士"闻风骈集"。然而,詹太林栖居茅山乾元观后,欲大举传戒,最终却未能实现。3此后,全真道的传戒活动又趋于沉寂。嘉庆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正、续《道藏》编修甫成,道教曾出现“中兴”局面。祖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相继领衔编修《道藏》,既综括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其后未久,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公开传戒,开创出道门中兴局面。“中兴”的含义,不仅仅在于道教的文化精神重新激扬起来,而且还在于道教作为一种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文化形式,经过理念的升华后重新走入生活,成为可资借鉴、可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以公开传戒推动教务改革的真正含义。历史地看,编修《道藏》与道门中兴,似乎具有…  相似文献   

9.
<正>承蒙太上洪恩,仰仗各方眷顾,使我成为一名戒子,在湖北武汉长春观受戒。此次传戒是道教全真派时隔14年来的又一坛传戒活动,恰逢昆阳真人王常月祖师公开传戒360周年。本次传戒活动由武汉长春观承办,吴诚真方丈担任大律师,实乃天地人三缘具足。在这殊胜的道场,千载难逢的时机受戒,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相似文献   

10.
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1.
清代龙门道教演派识略王志忠全真教龙门派萌生于明代中晚期,迄乎清初,在该派第七代律师昆阳子王常月的推动下走向鼎盛。王常月也因此被尊为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的传教活动和传戒语录为龙门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龙门派道教迅速发展,高道迭出...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14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全真道传戒法会在武汉长春观举行,近200位戒子入坛受戒。这是1989年北京白云观恢复全真道传戒仪典以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第四次传戒法会。传戒是继宗演教的重要路径道教传戒活动源远流长。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就曾公开传授戒律,但明代以后却因各种原由停止了公开传戒。清初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律师恢复了开坛传戒,并确立各项制  相似文献   

13.
<龙门心法>,这本书名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笈的书,其实是王常月祖师于清康熙二年十月在金陵碧苑传戒时给戒子讲经说法的开示,由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椿记录下来,共有21个专题,又名<碧苑坛经>.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二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的传戒受戒活动。全真道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更为大振。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中断。这次开坛传戒,是解放后首次传戒,是道教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由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来京受戒的全真派道士共计七十五名,其中乾道约占60%,坤道占40%。  相似文献   

15.
正王伏阳(1876-1953),道号复阳子,法名宗生,字妙生,四川渠县人。~1他曾任成都二仙庵监院、方丈,是成都二仙庵第三代传戒大律师,亦是四川近现代道教界中著名领袖,毕其一生积极地引导四川道教与近现代社会相适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开坛传戒和重刊《道藏辑要》(一)在成都二仙庵开坛传戒清光绪戊子年(1888),二仙庵开期传戒。~2首任传戒大律师是宋慧安。宋慧安,生卒年不详,法名至智,江西丰城人。~3他原是重庆水月庵道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943年黑龙江双城无量观传戒的文本资料《癸未坛登真录》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对题词、序跋的分析,其二是对传戒戒师的研究,其三是基于年龄、地域、宫观以及道派出发对戒子进行的整理与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双城无量观的传戒是在伪满洲国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由政府指定举办,尽管受到日伪政权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利用,但当时道教界却利用本次传戒的机会,致力于坚守自己的文化本位,进行道教人才的培养和道教律脉的传承,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的第一丛林。清初,全真道龙门派王常月担任白云观方丈,其开坛传戒振兴全真道龙门派。因白云观属于全真道十方丛林,非清朝官方道观,故清代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材料不多。本文主要依据现存清代档案讨论清朝清高宗两次敕修白云观史实及清仁宗发旨稽查白云观道士事件等有关北京白云观的两则事宜。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道教女权思想和男女平等观的思想也一定会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作为一种积极的宗教文化传统,灌注到当代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2016年年底,中国道教协会在湖北武汉长春观举办了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正式戒期28天。这次传戒,是全真派时隔14年来的第一坛传戒活动,可算是全国道教全真派的大事。全真派传戒,是全真十方丛林宫观德高望重的律师、方丈,向已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9,(10):11-13
正(2019年7月2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修订)一、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汉传佛教传戒工作如法如律,促进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办传戒法会,须经中国佛教协会统筹安排、审批。未获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批准,不得发布与传戒法会相关的公告。第三条中国佛教协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为传戒法会的主办单位,寺院为传戒法会的承办单位。  相似文献   

20.
北京白云观光绪壬午坛《登真箓》载传戒大师15人、戒子404人,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文章对传戒大师中高明峒、姚明瑞、刘明印等人的生平事迹作了考述,对戒子从年龄分布、地域分布、道派分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联系清末其他几次传戒作了比较研究和综合考察;根据相关文献,考证出戒子中有太监34人;还探讨了《登真箓》结构的演变、天字第一号戒子传戒的传说、戒子来自"佛寺"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