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物利人,是成道的根本;立身积德,是证圣的基础。内心寂静不动妄念,则有如明月之皎洁;人能闲暇自在,本性则似太虚。心识的作用是好动的,必须要用精神力量来控制。精神爱静,不要让心里作用来扰乱。屏息以修养天赋之气,要是心不定则不能静。修道人本性假使不能宽厚温和,则不能合道,安心习坐则可达到极清静的境界,渐渐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忘我境界。于是,在静中得静,在动中亦得静,动与静中都得静,就常清常静了。如非礼勿视,是眼睛的清静;非礼勿听,是耳朵的清静;非礼勿言,是口的清静;非礼勿动,是身体的清静。希望修道人能静悟玄机,安心习坐…  相似文献   

2.
贞洁之德是人伦的珍宝,我们应该努力争取及保护,应积极地修养健康的思想,正直的言语及光明的行为。在男女普遍共事的今天,我们要谨言慎行,极力避免有“弦外之音”的言行,我们的心灵就象一条河,有许多不道德的污泥及秽物流入我们的脑海。一切不洁之思想,组成不道德的污泥。我们五官,尤其眼目与双耳,是带入各种肉感的想像,进入脑海里的主要源流。影响我们脑海的污浊源流是:黄色的书刊画报及淫偎的音像制品等。造成伦理上的污泥与秽物,污染我们的心灵。因此,我们常该从心田中掘出那些污秽的东西,以保心灵的清洁与平安。为达这种…  相似文献   

3.
道家内丹功是气功界流行的颇具吸引力的上乘功法,运用于多家气功中,道家内丹流派随历史的发展,有所继承和发扬,虽然道教在近代急剧衰落,但道教内丹修炼精华有所发展,它是随着气功的发展而发展,道教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八万四千道法。现本文重点阐述内丹南、北、东、西、中,以及三丰丹派、老华山派等,使大家对内丹流派及发展史有所了解,这对当今气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一、道家内丹流派派别1、南派以张伯端为宗祖的全真道中的南派内丹流派。主要流行于南宋,以修炼内丹为宗旨,下分清修与阴阳双修两派。清修派以石泰、…  相似文献   

4.
逸山 《中国道教》2008,(6):48-48
冬季三月,天寒地冻,树木凋零,生灵万物精气封藏,代谢缓慢,是一年中最宜进补的时节.  相似文献   

5.
传统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充实和完善 ,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养生之义在于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 ,通过祛病防疾、修身养生 ,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在诸多的养生内容中 ,传统运动养生亦形成了以动静观为核心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1 形神兼养为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1.1 神为形之主 ,养生首重养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 ,在人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调控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 ,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 ,产…  相似文献   

6.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7.
从道教成仙修炼看女性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 ,他们以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作为个人修炼的终极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探求了种种健康养生的方术。道教认为女子只要精修勤炼 ,不论哪个阶层的均可达到这一目标。即修道成仙并非男子的专利 ,妇女与男人一样具有得道成仙的可能。得道者将是什么样的呢 ?葛洪认为 :得仙道 ,长生久视 ,天地相毕。……饮则玉醴金浆 ,食则翠芝朱英 ,居则瑶堂瑰室 ,行则逍遥太清。……或可以翼亮五帝 ,或可以监御百灵 ,位可以不求而自致 ,膳可以咀茹华橘 ,势可以总摄罗酆 ,威可以叱咤梁成。①显然 ,得道具有非常的诱惑力。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化》2013,(5):119-119
秋季,指中国农历7、8、9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一、一心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相似文献   

10.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正11月26日,一部全方位介绍道教养生的通俗书籍——《道教养生方法精粹》正式出版发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丁常云、林舟、黄至杰,秘书长王哲一,以及道教界和学者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了在论坛主会场举行的盛大首发式。"本书方便实用,易于推广,医道结合,炼养相须,是道教养生方法的精粹之作、精心之作,它的出版发行,对于普及道教养生方法、弘扬传承优秀传统养生文化、指导现代大众健康养生有所助益,因此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市  相似文献   

12.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热衷于养生的风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他们集我国古代传统养生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一系列宝贵的养生经验,如静坐、炼气、节食、饮茶、用香、间接服食丹药、使用药枕等是他们特有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热衷于养生的风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他们集我国古代传统养生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一系列宝贵的养生经验,如静坐、炼气、节食、饮茶、用香、间接服食丹药、使用药枕等是他们特有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是与《道德经》、《南华经》和《参同契》并列的道教圣典。它被定为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之一,而纳入《玄门功课经》中。其重要性,张伯端《悟真篇》一语中的,他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的注释本甚多,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就有39种之多。《阴符经》现存注本,见于《道藏》的有二十余种,见于《藏外道书》的有十余种。下面以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中的《阴符发秘》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  相似文献   

15.
初论我国乒乓球运动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我国的乒乓球,国人常有一种极为自豪的微笑.因为世界冠军拿的太多,许多人已经认为得第二就是"失败".因为,我国乒乓球在世界体育运动中获得的巨大成功,无人能够超越,无国能与媲美.乒乓球成为我国的"国球",硕果累累,灿烂夺目,无可争议.而我国乒乓健儿在乒乓球运动中表现出的"乒乓精神",有着一种纵横万里,经久不衰的魅力,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那么,乒乓球运动为何在我国能够焕发出如此耀眼的魅力,犹如一个小小的精灵在世界体坛上精彩飞舞,下面将与大家作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学校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中,开设舞蹈课,不仅是使学生了解舞蹈基本知识,提高审美素质的一种途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教育,达到塑造优美体型、培养气质风度的目的。对非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课中,应根据学生条件,以肢体律动为基础,以相关的舞蹈组合为载体,配以适当的音乐为意境,对学生进行灵活性、协调性和表现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徐君 《管子学刊》2001,(4):30-33
齐文化作为先秦暑期一支优秀地域文化,其中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本文简要论述了齐文化中顺应自然,形神合一,欲情适度,善于处世的养生原则和养气,养心等九种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威 《法音》1994,(11)
印度佛教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无疑是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成功的原因除了两种文化系统的内在因素和有利于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以外,语言的转换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这表现为中国自汉末到宋代长达近一千年的前赴后继、如火如茶的译经运动。这一不绝如缕的翻译运动既是出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同时也积极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卷积浩繁、博大精深的汉译佛典资料不仅凝结着中印两国人民的聪明睿智,而且也是今天研究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文化、思想的宝贵资料。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佛典翻译运动的特点与经…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对其进行了论证。“南方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它除了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有重要贡献外,对促进近代以来南方文化的觉醒,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讨,也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