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军 《中国道教》1995,(4):19-21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他三十七岁(公元492年)弃世入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县句曲山)。他博学多才,在天文、物理、医学、化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梁时人称“山中宰相”;他同时也是一位道教领袖,因创立茅山宗而闻名。 今人对陶弘景研究颇多,然对其科学活动时间及对天文物理的贡献研究不够,本文将对此部分内容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2.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隐非隐。后人对他议论颇多,毁誉不一。本文拟就其生平事绩、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评述,以拨散云雾,显现其庐山面目。一、生平事迹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出生于南朝土族之家。据其从子陶翊撰《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述其家世说:“祖隆,……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行参征南中郎军事,侍从宋孝武伐逆有功,封晋安候。……父讳贞宝,字国重,司徒建安王刘休仁辟为侍  相似文献   

3.
被后人誉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一的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多才多艺的学者.本文主要通过他的思想和行为论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的观点,第一、陶弘景与儒,体现在三个方面:(1)青年时代的积极出仕、退隐之后仍然关心政治;(2)对朋友情深义重;(3)著述儒家经书.第二、陶弘景与道,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道教方面的著述;(2)道教活动.第三、陶弘景与释,(1)在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他的有关佛教的著作上;(2)陶弘景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通过以上这些说明陶弘景调和三教的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远知     
(530—635) 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系本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江苏江宁南)。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见嗟赏。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隋大业七年(611)  相似文献   

5.
论嵇康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銍(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在魏做过中散大夫,后人又称他为嵇中散。司马氏当政以后,嵇康被司马昭杀害,著作有《嵇康集》十卷。  相似文献   

6.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杰出的道教学者,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博学多才,著述约八十余种,在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地理、经学、兵学、炼丹、炼纲、铸刀剑等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显著成就,其中以本草学,医学的贡献最大。医著《效验方》五卷,现已亡佚,今仅就《正统道藏·正乙部》署名为《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者,其中有陶弘景另一医著即《补阙肘后百一方》之残存部份,本文即就此资料(散见其它医学医著者未计),探讨其医学成就,分析其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简寂先生即陆修静,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曾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他积极搜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一样,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七年间隐居庐山修炼,对庐山道教的发展和全国道教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南朝道教的发展,为南天师道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简寂先生其人简寂先生(陆修静),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字元德,谥简寂先生,宋徽宗时封丹元真人,出身江南著名…  相似文献   

8.
正一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明,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早年服膺儒学,热中仕进。初为齐诸王侍读。他"深慕张良为人,云‘古贤无比’"。~1本来"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谁知年届36岁"方作奉朝请",理想落空,寻思"不如早去,无自劳辱"~2。遂于齐永明十年(492)37岁时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潜心炼丹习道,直至仙逝。  相似文献   

9.
陶弘景是中国道教史上有名的道士,是道教茅山宗的创立者,又是著名的道教学者。他多才多艺,是个著作等身的道教领袖人物。本文主要探讨了他在道教的驱邪法器与驱邪病方这两个方面的贡献。在诸多的道教法器中,陶弘景对剑和铃有着独特的爱好,他自己还精于铸剑,时人也以能得到他的剑为荣。由于陶弘景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医,因而他对南朝时的道教驱邪病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昙鸾(476—524),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人,北朝五台山著名高僧。他“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不仅深入研究了净土宗的教义、教理,为净土立宗作了理论奠基;而且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弘布净土的具体功业。  相似文献   

11.
陆修静     
(406——477) 南朝宋著名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幼习儒学,笃好文籍,旁究象纬。及长,好方外游。弃家入云梦山修道。曾历游名山,南至衡湘、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眉,遍访仙踪,搜集道书。宋文帝元嘉末(453)赴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请其入宫讲道。太后王氏执门徒之礼。同年,为避“太初  相似文献   

12.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人。中国近代著名反帝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到处流浪,后靠当皮匠谋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856年左宝贵  相似文献   

13.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了明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深刻研究。这些都是他唯物主义心理思想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沈约是南朝时期名动天下的学霸。史学方面,他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等一系列作品。文学方面,他在南朝"永明体"诗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的"四声八病"音韵学说,为后世近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沈约对书的迷恋是分不开的。沈约出生没多久,父亲因迎接孝武帝迟缓被杀,家道因此中落。沈约懂事后,母亲常常跟他提起父亲在世时家中的辉煌,说到动情处,常常眼角含泪。小沈约悄悄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相似文献   

15.
茅山派     
道教教派之一。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于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派。(钱安靖)  相似文献   

16.
陶弘景的养生术韩建斌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是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从幼年时期,他便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十一岁就成为司徒右长中王剑儿子的博士,相当于家庭教师。陶弘景刻苦...  相似文献   

17.
法缘 《法音》2008,(2):45-55
圆尔辩圆(1202—1280),俗姓平,日本骏河(今静冈县)人。日本临济宗著名禅僧、京都东福寺开山祖师。曾于嘉祯元年(1235)入宋求法,回国后对日本佛教及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日本佛教发展史上留  相似文献   

18.
    
人有量,实是天赐造化,非学所能及也。南朝宋名臣褚彦回,有个门生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觉了,门生吓得要死,褚彦回却安慰对方:"赶紧藏起来,不要让人发现。"门生羞愧地走了。后来门生有了出息,读书做官,来见褚彦回,褚彦回就像没发生过什么事儿一样,"待之如初"。南朝宋人何点,才高性率,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逃跑了,不想做。他坐车在街上走,有人在车后偷他的衣服。旁边人看见,大呼小叫地把贼抓住了,扭送到何  相似文献   

19.
刘勰(465-520),字唁和,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出生于京口(今镇江),曾先后官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等职,为官颇有清名。晚年在今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自幼借住寺院,拜高僧僧祐律师为师,帮助僧祐整理佛教典籍和佛教著述。在做好寺院日常事务之余,刘勰长期潜心钻研佛教三藏教典,积累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齐鲁大地,地灵人杰,被称为先秦“显学”的儒家和墨家都发轫在这块土地上。 儒家由孔子开创,墨家由墨子开创。墨子名翟。宋司马子鱼之后,世居目夷(今山东腾州木石镇)。据《韩非子》载,他年轻时做过工匠,曾制出过能飞的木鸢,也造出过载重30石的木车。他的弟子和后学也都是这样一批能工巧匠。曾帮宋人制造守城器具,使强楚不敢攻宋。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