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章学诚的语境中,"道"既不是经验性的"路",也不是先验性的"理",而是隐藏在时间背后成就一切有形之物的创造性的力量。章学诚把"道"与"道之故"(器)和朱子所言"所以然"与"所当然"对应起来。但是,他并不把"道"看成是先在于"器"的规则或范型,而是看成内在于"器"并使得"器"的世界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或源泉。道,这种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无形无名的根本性的力量通过"象"向我们昭示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术语,《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道"与"器"虽是不同的哲学概念,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技进于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论并不矛盾,"道"存在于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中,不管是"形"还是"器"或者技法,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为了体现"道",或者达到"道"的境界。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就用他的绘画实践深刻说明了道与器的这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裘梧 《中国道教》2010,(1):18-24
《周易·系辞》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①在这天下之世界中,形是芸芸变化所凭依的东西。《系辞》中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形既是道与器所凭依而统一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的学术精神有两点特别突出: 一是贯通,二是经世致用。章学诚以《周易》的贯通精神来总论文史,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所以六经皆史,亦即六经皆礼; 文由史出,故六经皆文; 易象包六艺,故六经皆象。"一阴一阳之谓道",六经皆器,皆为道之用。道不离器,器随历史而变,道也是不断完善的。即器以明道,六经显现的是古代先王之道,应当贯通一体来认识,方可得古代道术之全; 而后世欲明治道,也要本此贯通精神来随时撰述以究大道,方为史学明道经世之学术目的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审美意象急剧提升,究其原因,与明清时期所盛行的金石学是分不开的.金石韵味的紫砂壶装饰此时成为制壶大家所惯用的方法.作为实用性的紫砂壶因此开始充当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补偿和情感寄托的对象.镌刻书法绘画的装饰方法把紫砂壶从"器"的层面上到"道"的高度,成为传承和诠释"道"的典型艺术形式.这种转变恰恰是明清紫砂壶的审美价值所在.返璞归真、自由冲淡的审美理想使得紫砂壶在艺术创造上超越"象"而取"意",即达到"境生于象外"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语境下,广告设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呼唤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还是广告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发展的有力支撑。另外,广告设计师个人成长发展也需要"工匠精神"。在广告设计行业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策略就是三个字:"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鼎盛的时期,当时全国窑场林立,瓷器品种繁多,无论是官窑亦或民窑都多产"实用之器"。宋瓷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了宋代统治阶层及文人士大夫和市民生活个层面对其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朴实、文质彬彬和优雅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张载《正蒙》"象"概念介于实然的"器"与抽象的"道"之间,在文本中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气化中的有形之象、无形之象、太虚之象和神之"象",后三者在《正蒙》的哲学体系中都可以视作广义的"形而上",而其区别在于:气化中的有形之象,可以用耳目感官见闻;"健顺动止、寂然、湛然"等无形之象须在一个整体情境中,以灵明体认觉察;太虚之象必须借助理性推溯或者哲性思维才能显现;而神之"象"则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在"存"的工夫中予以呈现。张载使用"幽明之际"的比喻,界定出"象"在认识和德性工夫中的意义,以"存象"为起点,"通乎昼夜之道",勾勒出一个从"见象""大心"到"存神知化"的德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公之"制礼作乐",既构建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又奠定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传统。不过,以往研究多关注周公之"制礼",而忽略其"作乐"。周公之"作乐",以殷商的音乐文化为参考对象,故在制度上,虽对殷商的乐制有所继承和损益,但在精神品格方面,却扭转了殷商音乐文化的宗教意义,强化了其与政治、伦理之关系,从而建构了一套系统的乐政体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焦循在高度涵化汉易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旁通""相错""时行"三大义例,从而完成了《易学三书》的象数建构。其中,"时行"乃是焦氏象数体系的核心关节。所谓"时行",是指"旁通"卦组遵循变通之法运行不息的动态过程。通过引入新的旁通,卦爻运行便可转"失道"为"当位",亦得以避免成两《既济》而"终止道穷"。焦循相信,孔孟所讲的"义"即是由《易》卦运行的时行规则生发而出。唯有深入理解伏羲设卦的"时行"之义,方能真切了悟儒学"义"的内涵。基于这一识见,焦循独辟畦町,紧扣"时行"这一象数体例揭示出"义"的三点涵义:"旁通情欲"的为人之道、"通权达变"的处世智慧、"通变神化"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1.
晚唐北宋以来,内丹炼养术风行一时,道教符箓派亦践行此术,遂产生出了一些新符箓派,如天心正法派、灵宝东华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这些道派既承袭了北帝派、镇元派的道法传统,兼行上清与正一之法术,更援引内丹之法,出现了"内丹外符"的新气象.所谓的"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即将内炼神气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学海》2001,(1):103-109
道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老子生活时代,道从德中分离出来,成为探讨宇宙本体的哲学范畴.为解析道的内涵和外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老子除了讲解道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讲述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根,老子在表述"道之为物"时特意提出了"象",并试图从物象入手来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变化."大象无形"阐释着宇宙的发生与"象"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老子以"象"追究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朱璐 《哲学研究》2016,(4):63-67
朱熹之学综罗百代,致广大而尽精微,朱子对正义问题亦有所思考。朱子推崇德性正义,认为"义"是"天理之宜",主张行天理之公义,格物致知,"处物为义";推行政治正义,主张"正君心""格君心之非"以行政,以民本"为国家者明道正义";践行经济正义,倡导"正经界",复古井田制,创立"社仓"制以恤民。朱子的正义思想,带有鲜明的理学特质。  相似文献   

14.
蓝江 《现代哲学》2011,(5):10-17
巴迪欧将德勒兹既看成是他的最主要的理论对手之一,也将之看成是重要的伙伴和战友。巴迪欧通过解析出隐藏在德勒兹的多元性的表象之下的那个大写的一的本体论,从而一步步从多元性、真理程序、实在和潜在、永久轮回等方面揭示出德勒兹哲学中潜在的古典成分,巴迪欧坚信,德勒兹仍然是一个位于柏拉图主义之下的古典哲学家,而并非那种追求无拘无束的欲望的激进的革命性的分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富有哲学的精神产品,"道"是其艺术的精神基础,始终以"观道""体道"作为终极精神追求。山水画家须经常"洗心养身"来修炼自己,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应目会心"感通读者,使画家、作品、读者产生共鸣,引导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不仅抒发个人情怀,更表现生命意识、人格精神以及书写象之外意的"胸中丘壑"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7.
王弼通过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讨论创立"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解《易》原则,这是王弼将易学诠释重心由象数转向义理的关键。这个原则是王弼在《周易》文本的基础上,吸收了庄子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言不尽意"理论,对易学当中言、象、意三者关系进行的重新思考。这种思考源自于王弼以本体论的视角来解读《周易》,认为在《周易》中存在无形无象却又统御万物的形上之道,他通过"得意忘象"将对道的体悟转化为对圣人之意的认知,并以此沟通形上本体与形下世界。提出普通人与圣人五情同、神明通,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作为普通人理解《易》之义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与佛法     
释隆印 《法音》2015,(2):59-60
<正>"宪令"、"宪法"等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法"同义。"宪",词典解释为"法令"。顾名思义,宪法乃"法上之法",亦即"万法之宗"。它是所有法律的立法依据,所有法律均诞生于宪法之下,服从于宪法精神,不得违背宪法。近二百多年来,世界上存在过的和当前存在着的各国宪法,数量非常之多,而每一部宪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内容均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宪法基本  相似文献   

19.
"道"以其超越性、无限性、自存性、创生性、终极性、临在性等本质属性,曾引发古今中外多少哲人的探索和思考,而这些属性也恰恰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挑战。对于宇宙本原与本体的"道",先秦诸子百家中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对这一本原问题有所涉及,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已经深入到对宇宙万物(现象界)之背后本原(本体界)的探索,其思考范围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人生的界限。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将中国哲学带入了更为广阔与深邃的境域。这一思考仍然值得今人去承继,作更加深入细微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政由谁出与政治何为是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议题,孔子对其作出深刻思考并给出了明确回答.孔子的私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士人君子,而在他的新政治构想中,士人君子是治国为政的理想主体,其资格的正当性就来自君子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与精神品格.孔子基于人类"性相近,习相远"的复杂特性提出"学以致其道",在不破坏人类习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