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庙会的许多活动都与道教有关,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均包含道教的内容。庙会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着,今天贵州各种庙会仍然流行。庙会是贵州民间广为传承的一种群体性民俗活动。贵州庙会的许多活动都与道教有关,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均包含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以发奏科仪为中心,指出民间的"瑜伽教"科仪,融合了佛、道教的仪式传统。发奏科仪,体现出了民间仪式的融合性,以及民间道派独特的祖师信仰。在民众的民俗生活中,正统佛、道教在转化之后,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道教与民俗文化之间的源流因果联系作了探讨,认为:仪式方法上,道教源于民俗;观念信条上,民俗受动于道教;思想渊源上,道教与民俗同根;信仰内容上,道教与民俗本质上一致。由此得出道教与民俗不是主次影响的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互构同源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张娜 《中国宗教》2022,(2):76-77
清水道教音乐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传统道教音乐与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清水县民间音乐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道教音乐种类,其音乐形态活泼丰富,既展现了清水当地的文化民俗,又体现了道教敬天爱人、自然无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邢飞 《宗教学研究》2023,(4):211-214
抄本是宗教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安神科范》抄本是清代贵州贵阳民间宗教科仪文本,它记录了清代贵州信众安放、开光和神像处置等宗教仪式,是清代贵州民间宗教活动的鲜活反映。《安神科范》记录的神灵以道教为多,亦有民间宗教、儒家和佛教的神灵;抄本中的五个咒与道教有很深的关系;抄本使用的语言通俗贴近世俗生活,祈求的内容多是民众朴实愿望的表达,表现出一定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7.
<正>宋词中有大量与道教活动、道教宫观相关的内容。宋代文人喜欢前往宫观拜谒道士,感受道教文化。图为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雪景。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必然与道教文化发生广泛关涉,道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道教与民俗的关系,以斋醮、礼俗为例,提出了几点看法1、研究道教与民俗,不仅应对民俗建立起概念,而且必须对道教本身有正确的基本认识;2、还必须考虑道教在信仰民俗上的复杂性;3、道教作为文化现象,乃是其渗入民俗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酝酿、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北京民俗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制度化宗教——道教发生了互生互动的密切联系,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道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民俗。每年正月十九日的白云观"燕九节",是京城非常重要的道教民俗之一。自元代中后期以来,"燕九节"历经流变与传衍,不仅在北京传承悠久,在全国也不乏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11.
贺州大平瑶族乡仁喜坪盘瑶打醮仪式是道教醮仪民俗化与汉瑶文化交融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空间。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盘瑶打醮仪式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迁,与道教醮仪、西南地区其他族群打醮仪式等均有差异性,但仪式本身所体现的祖先崇拜、鬼神观念等传统民间宗教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盘瑶打醮个案说明民俗文化空间仍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2.
邢飞 《宗教学研究》2007,3(1):27-29
明代时期贵州道教的中心做了一次转移,这次转移对贵州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明代推崇的真武信仰在贵州通过道观的建设也得到体现。著名的道士张三丰也在贵州留下一些可以考见的蛛丝马迹。还有各派及其行持各类法术的道士也在贵州活动。从道教在贵州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对明代贵州的道教作出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颇有影响的城市保护神。本文根据史藉文集、笔记小说、道教经典的有关记载,对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城隍神的职掌、城隍神信仰与民俗,城隍神信仰与道教诸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还对城隍神信仰的变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正>○当代道教发展态势管见黄永锋在《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道教发展态势良好。然而,道教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甚至困境。当前困扰道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道教与民间信仰的错位。目前,许多人对道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一种倾向是将两者割裂开来,另外一种倾向是将二者混同。  相似文献   

15.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16.
道官初探     
道官,是中国古代道教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广泛搜集正史及道教经典、金石中的有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道教金石史料与正史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方法,对道官司职、道官在道教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道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等内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根植于"道源圣地"的古蜀地,是成都道教音乐诞生流传之地,其地域性和本土化特点十分鲜明,古蜀国原生态祭祀音乐与巴蜀民间民俗音乐元素都浸润其中。同时,成都道教音乐还兼收并蓄了宫廷音乐,以及多民族、多地域的音乐和外来音乐元素,内容与表现形式极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宝录》为中心,探讨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在晚清的长阳,民间火居道士刘湛然成立了"道德堂"民间道教组织,出版道书、订立规则并建立法脉。这个民间教团以"正一"标榜,是道教在晚清时期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典型产物。其教团道士多火居,在世俗生活之外以乡村社会斋醮法事为主要宗教活动。这为了解晚清民间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20.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碧霞元君威灵赫赫,庇佑九州。特别是明、清时期,正统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而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却达到了鼎盛,“泰山行宫”(娘娘庙)遍及全国,元君诞辰日的庙会演化为民俗节日,每年到泰山朝山进香的十方善信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种兴盛,正是道教趋向民间、趋向世俗,普及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一种体现。从这种意义上讲,明清道教并非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