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蠡的经商理财致富的经验及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奇葩,修文能治国,经武能安邦,从商能巨富。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儒商完全符合,和孔予的弟子予贡被后世人一起称作“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有人形容为我国商业之祖。本文着重探求其经商之道:预测商情,把握商机;重视商品质量;并能知人善任,富行其德从而提高商业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一道教不反对人们去追求和创造财富,合理拥有和使用财富。道教对财富的态度从它祀奉的神仙中便可以看出来,因为在道教的神仙中有人们喜爱的财神,而且不只一位。如财神赵公明和他的辅佐财帛星君和辅佑范蠡,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被道教祀为正财神;财神比干没有心肝,做事不偏不倚,护佑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财神范蠡经商生财有道,助人散财有功,他们被道教祀为文财  相似文献   

3.
财神范蠡考     
财神是中国民众最普遍的信仰对象之一.但中国各时代各地区,对于财神的认识不完全一致,所奉财神因时因地而异.诚如黄斐然<集说诠真>所言:(俗祀之财神)"聚讼纷如,各从所好,或浑称日财神,不究伊谁."①财神是一个群体.民间所崇信的财神众多,其中赵公明、关公、范蠡、比干地位最著,被称为四大财神,最终步人道教官观的财神殿堂.而财神范蠡与道教渊源最深,在民间的影响也很广泛.本文拟考述道教典籍对范蠡的记载及民间对范蠡的崇祀,分析范蠡成为道教财神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试论《管子》与范蠡的经商思想王京龙《管子》书中集中保存了先秦齐国的商业经济思想,范蠡是春秋末期出现的著名巨商,并且留下了一套很有价值的经商理论。本文试图就《管子》书中商业经济思想里的经商理论与范蠡传世的经商理论作以比较,以求获得进一步的认识。一、管仲...  相似文献   

5.
范蠡的经营理念及其现代教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的军政谋略家和农经实业家。本为楚国人,后弃楚入越,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勾践灭吴,霸业初成,他又辞越北上,先后迁齐国、居定陶,从事生产和经商活动,换姓名为鸱夷子皮和朱公,因聚财有方,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其谋略之书,名日《计然》,范蠡曾为之叹日:“《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可见,他的经营富家思想是其治国用兵思想的延伸。对于后者,学界已给予较多的关注,而本文则意在探究前者的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楚国人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不久致富。他所归纳的经商十八则,被后世商人奉为至宝。这十八则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10)
<正>人生于世,到底追求何物?常人所求,莫出《尚书》所谓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等五福。儒家行世,则以"仁"为本而终归于"求放心"。盖富贵、权势属外在之"命"(命运),非人所能主宰;而德性之"仁心"则内在于"我",归"我"所有,因此人当返回"内心",滋养并发挥人之"仁性"以显扬道德之主体。王阳明弟子曾问:"看书不能明如何?"你道阳明先生如何回答?他认为,仅仅追求文义上的知解,自然不能明  相似文献   

8.
<正>朱熹对《大学》所提出的命题"明明德"极为重视,他常教导学生为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进而指出:"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朱熹,2002年,第十四册,第433页)他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内涵丰富而思想深刻,是他运用先秦儒家学说与宋代理学思想分析和探讨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质的全面总结。经过朱熹对"明明德"的诠释,这一原本只是普通政治道德的概念,获得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计然是范蠡所著书名"的观点进行了驳议,肯定了计然其人的存在。计然是范蠡之师,姓辛、名研、字文,他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中提到的老子之弟子文子。计然是早期道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师承老子之学,在通商聚财、强越灭吴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提出的阴阳刑德吉凶时变的思想,为道家思想开拓了新领域,经范蠡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后来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子贡与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子贡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之所以特殊,首先因为他是一个生意人,一个生意做得很大,以至于《史记·货殖列传》富翁排行榜上赫然名列第二(头一名是财神爷陶朱公范蠡)的跨国企业大老板,我们知道,孔夫子对做生意这种事是极不欣赏的。他曾在会见鲁哀公时指出:“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孔子家语·卷二》)“市”竟然可以和“窃”相提并论,可见他还无法设想后代集义利于一身的“儒商”形象。这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论在这方面的运用。他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  相似文献   

11.
孙开泰 《管子学刊》2005,(2):104-108
我在1983年1月27日《北京晚报》上写过一篇小文《范蠡的老师计然》,今天看来也还很有意思。这里涉及关于《史记·货殖列传》:“范蠡计然”如何断句的问题。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本是这样断句的:“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则是另一种断句:“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两种不同的断句方法,对于文义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前者认为计然是人名,是范蠡的老师。而后者则以为计然是书名,是范蠡的著作。其实这是个历史上早就有争论的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释"悳",旨在通过声训的方式以"得"释之。据此,关于"德"字本义的种种解读,如巡视、巡察、巡狩、行为、作为,乃至根据原始宗教学说将"德"理解为某种属性和品质等等,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正霸坛之路"霸坛之路",此乃商用春秋之智谋,绝处逢生,也能突起高招。略施欲擒故纵,得以智胜对手;人间智设黄泉,便成全了母子之爱;策略地退避三舍,能践行铮铮诺言;因择时而鸣,才会相机而飞;巧妙地乘隙而攻,致使势如破竹;智慧地围而困之,才会不攻而降;从"富好行其德者"的经商之道,看富甲大亨行走天下……无处不彰显中华祖先智慧的灵光。仰视历史的天空,星汉灿烂,览古思今,便能获得思想的启蒙:  相似文献   

14.
《财神经》又名《太上说雷霆副使赵元帅禳灾集福妙经》,是上海财神庙在正月初五迎财神仪式上念诵的经文,文本内容来自《汉天师世家》、《道法会元》等经书。它以太上老君设教、张真人演法、赵元帅化度众生为主线,叙说了太上老君两次敕封赵公明的过程。《财神经》体现了赵公明禳灾集福、赏善罚过、驱魔斩妖、救护众生的武财神的神格特征,其中的公平、正义、平安、和合等理念,反映了道教的财富观,对于匡正当今民间财神崇拜中唯利是图的乱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认为,人“无德不贵”,换言之,人之所以可贵则在于“德”。有德,不仅能使“天下亲之”,而且又可以“化育万物”.他说:圣人之为人所仰慕就因为他“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礼记·四代》),能够“以德服人”.所以他提出,政治家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只注篇名),教育家要“道(导)之以德”,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树德”(《韩非子·外储》).这又是因为人对人所称道的不是“力”而是“德”,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所以说,道德教育不论在学校或在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末,如何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呢?在这方面,孔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撮其要者有二:(一)道德意志的训练。对于这种品质的培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中的"子"即是孔子,其中蕴涵着大量孔子易教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和其他古籍中所见孔子思想相互印证而又富新意。孔子晚而好《易》,不仅出于个人宗教情感之需要,更主要的是他对易之教化作用的阐扬。挖掘这两篇中的孔子易教思想不仅可以推动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更可以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书》《诗》二经是《大学》重要的思想渊源,《尚书·康诰》一篇所体现的政教传统,尤为《大学》首句之义理原型所在。《康诰》载,周公述文王受命历程,始于"克明德",进而"显民",终而"丕显"于天;以"天命在周"为前提,周公勖勉周室后人赓续文王德业,其要在保民,而保民之本又在于自身之敬慎其德。根据《康诰》之政教理念,观照《大学》首句"明明德"语,可见其蕴含双重"明"义,实际上对应于"天命在周"这一终极状态;继云"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盖依循周公守成之教,呈现"承天命→保民→敬德"的推本逻辑。八条目"明明德于天下"至"格物"之论,乃承接这一推本逻辑而来;后续格致至治平之序,复由本及末,正面拓展出一条明德开显之路,在此过程中,《大学》将《尚书》政教传统中特殊性的明德与普遍性的敬德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明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