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道家春季话养生□王成亚●养生(亦谓摄生)者,并非禅坐静养、气功吐纳,也非采战之诀、导引之术所专用。最要紧的是顺应四时阴阳,要在日用而不可缺少的生活中注意。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相似文献   

2.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4.
朝鲜王朝时编撰的《东医宝鉴》是一部总结"东医学"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辑录了许多道教经典中有关身心修养与药石治病的名篇佳句,因包括宣扬通过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就可促进身心健康乃至于长生成仙的道教养生论,故《东医宝鉴》也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道教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开篇就以道教《黄庭经》为指导来阐述其医学思想,首先记载了关于人体"内景"与"外形"的大致内容,其中的《身形脏腑图》还使用了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等道教内丹术语来标注身体中的穴位、展示五脏六腑的位置以及道教运气经过的周天循环路线,可见它对身体的看法基本上来自道教养生论。然后在"杂病篇"中记载了关于天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环境对人身"内伤外感诸病"的影响。最后再论述医疗救治的方法与药物。《东医宝鉴》倡导"以道治心"、"以道疗病",追求"身道合一",反映了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及对东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的摄生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理论,其范围比之更大。摄生,犹言养生,即调养生息之意。摄生始见于《管子》,其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避甲兵。”但真正系统著述摄生理论和方法的,还是应当推祟《内经》。《内经》中的摄生理论,可以用十六个字作高度概括:顺应自然,形神兼顾,生活有度,气功摄养。兹将其中与心理卫生关系较直接的前八个字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韩鄂的《四时纂要》是中国唐末著名农书,是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体农家杂录。该书中占候、择吉、禳镇等项占348条,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该书中的食忌与沐浴拔白、出行日等禁忌的内容与道教类书《孙真人摄养论》相似;该书中含有的道教节日、学习方术、祀灶等内容亦与道教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结论:《四时纂要》是农学与民间道教进一步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道教倾向。  相似文献   

7.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帛书《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其中具有时令含义,核心内容是"顺天",顺应天时之意,具体指顺应五行、四时以及寒暑之代序。此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农事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即《管子·四时》所云"圣王务时而寄政"之意。可以说,《管子》"知四时"与《二三子问》篇"顺五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源于对四时的关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播五行于四时"。对此,帛书《易传》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管子·五行》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君主行政的具体措施,其中透露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秋红 《现代哲学》2021,(1):156-160
《吕氏春秋》的政治理想是"法天地",即效法"天道圜"与"地道方"。政治上的"圜道"是指君主的意志能够顺利地下达百官、影响人民;反之,人民的欲求和心愿也能顺利地上达君主;君主、官员、人民之间形成良性地互动和循环。而"地道方"是指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的君臣分职论。"法天地"的实现有赖于君主自身之"德",此"德"是一种具有感通能力的精神力量。"德"论沟通了"道"与"无为"、养生与治国,将《吕氏春秋》的政治理论贯穿起来,其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为"养生-全德-圜道-无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养德与养生的关系,我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干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忧  相似文献   

11.
《摄生秘剖》是明末儒医洪基所撰的一部融合诸家养生心理思想的专著。“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精、气、神、形紧密联系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机理。养生健体的关键是“保养精神”,神形共养便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生的主要方法有:药疗(按症处方),体疗(运动身体),心疗(治心养神),三者结合才有全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学诚 《法音》2012,(12):34-37
(2012 年11月11日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一、文明的形成、交流与对话中文里"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老典籍《易经》中。在《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的特点是阴阳相替、刚柔交错;人文的特点是自强不息、止于文明。观天文,能够了解时势的变化;观人文,能够因应时势的变化以化育天下。关于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在《易经·观卦》中说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中国文化中,"神"所代表的是一种至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对于《道德经》中的养生理法,以及有深刻养生智慧的心态论与养生原则,本文基本按《道德经》81章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进行了简明阐论。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尊老、爱老与养老的传统。祖国医学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即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预防(摄生)等有所论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卫生资料。如《黄帝内经》、隋《彭祖养生经》、唐《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宋陈直《养老奉亲书》、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邹铉《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尊生八笺》、清汪昂《勿药元诠》、王祖源《内功图说》等,均对老年人摄生,特别是心理卫生作了研究与阐述。国外对老年心理卫生予以注意还是晚近的事。现将我国古代医学中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有关资料,介绍如下。《黄帝内经素问》开宗明义第一章《上古天真论》就叙述了男女生长发育及衰老的生理过程,其中与“肾气”关系最为密切。“女子七岁肾气盛,  相似文献   

15.
《序卦》卦序中的阴阳平衡互补与变通配四时思想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讲“生生之易”,而一切生命与变化归根到底来源于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的变化,因而《周易》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的变化以及人如何效法、因循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变化而成德广业、开物成务。本文认为,《序卦》卦序正是以这一思想作为“易简”原则构造出来的一个象数体系,因而,《序卦》卦序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且,《序卦》卦序这种以一定思想作为“易简”原则构造出来的象数体系,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形式化的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构造形式化的辩证逻辑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五政苟时"两个角度来理解四时五行相配何以可能的问题。《四时》与《五行》篇中呈现的两种思想形态差异与《管子》同《礼记·月令》系统在四时五行相配问题上所产生的差异很不相同。阴阳(四时)五行合流之所以成为一个潮流并存在形态差异则与战国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改革思潮、理性祛魅思潮、区域性月令系统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调,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的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的根基。《管子》"和乃生"的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的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养生体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一词 ,原是广义的。《吕氏春秋·节丧》说 :“知生也者 ,不以害生 ,养生之谓也”[1] 。养生 ,又称摄生 ,就是保养生命 ,保是护利御害 ,养生是扶正祛邪 ,也就是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均和适应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国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 ,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和完善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 ,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养生涉及许多方面 ,如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等 ,包括了全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  相似文献   

19.
祖师语录     
夫理国者自养人为本)一修身者以治病为先梦覆载之何唯人为贵、形西气摄生图》《黄帝内经》自)明之所生;本在五味奋阳之五宫;伤在五味吞扁鹊申…安身之本{必资放饥不知食宜者井卞足以存生、《其元延涛渗赞书》{巍嚣翼嚣{料《她朴子养生铸》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20.
《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现传世的《黄庭经》有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但《黄庭中景经》系后人所作,因而《道藏》仅收录内、外二经,《黄庭经》即指该二经的合称。《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围绕长生久视、强身健体之目的,立足于哲学与医学两大基础,以存思内视、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为主干,兼容恬淡虚无、心专意精、守一养神、脏腑调养等原则与方法,形成了融养生、医学、哲学与宗教于一体的名垂道教教育思想史的养生教育方法导论。笔者不揣浅陋,欲作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