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孕育故事的最后一大章,情节在此我已标明为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具体涉及到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是“资产阶级”思想之最高最终表达和代表。但随即,我们必须注意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关系中的一种根本的——也是最迷人的—  相似文献   

2.
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协办的“贺麟思想与西方哲学引进研讨会”,于1999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澳门举行。即将回归祖国的澳门是中西文化最早的融通之地,贺麟先生又是在中西文化会通方面卓有贡献的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值此世纪之交于斯地忆斯人,的确有其特殊意义。来自祖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的四十余名学者,围绕着西学引进和中西文化的融通问题,贺麟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译述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问题,以及如何评价井继承贺麟先生的治学成果、治学精神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贺麟先生对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包括现象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对待陌生经验的态度,一直在主体对陌生者的侵占与陌生者对主体的剥夺这一两难中摇摆。为此,瓦尔登费尔斯提出了一种“严肃对待陌生经验的彻底性”的陌生现象学。他从对秩序的分析中引申出划界概念,正是在划入与划出的活动中,划界者自身与陌生者得到同时及一体的创建。陌生性对自身及其本己领域的预先渗透,决定了陌生经验的“感受-回应”图式相对于意向性的优先地位。鉴于德、法两国的现象学在本己与陌生这两个极点之间相互激荡、彼此塑造这一思想背景,瓦尔登费尔斯作为“居间历事”的陌生现象学可谓“德法共生”之典范。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我们弘扬祖国文化,还是外国研究中国文明,都需要把握和探讨中国哲学。目前,讲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或工具书也有一些,但是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论”的整体,以论为主、史论结合地全方位展现其总面貌的大型工具书,国内尚还没有。这部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思想以其持久的幽邃不断突入学术界 ,日益成为学术界的“显学”。这表明 ,学术界正在逐步消化海德格尔的思想。然而 ,面对一个断然宣称“我们尚不会思”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 ,第 1 2 0 6 - 1 2 0 7页 )的虔诚思者的思想 ,我们不能不问 :“学术”消化得了“思想”吗 ?当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或思之存在在左冲右突的学术过道里被逐一演变为“诗化哲学”、“人生哲学”、“存在主义”、“真理观”、“艺术观”、“自然观”、“技术观”、“死亡观”、“语言观”等等之际 ,思之为思已然从过道中撤回了自身。思想收回去了 ,因为“人们…  相似文献   

6.
体用论在邵雍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邵雍思想的特色所在。邵雍的体用论与哲学史上常见的内与外、基础与表现意义上的体用论颇有不同,代表了另外一种较为陌生的思想传统。此种体用论的直接来源是邵雍之父邵古的声音之学,体用概念是邵雍对声音之学特有的全用概念所作的哲学抽象。其更为久远的渊源则是发端于汉末曹魏之际的“形质论”的体用论传统。此种传统重在分析物理,与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重在分析性理、空理与天理的“本体论”的体用论传统恰相对立。邵雍“观物”的哲学宗旨,与其“形质论”的取向内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哲学时代有时被称为“分析的时代”。这种称呼虽然过于简单,却能使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占统治地位的分析哲学的出现。分析哲学和近代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主要关心认识论问题,即将主客体对立  相似文献   

9.
丹麦作家、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作品自从被广泛地翻译为欧洲其他语言之后 ,即被视为开启了 2 0世纪的存在哲学。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克尔凯郭尔并不是专业化的、学院派的哲学家 ,他对“做学问”深恶痛绝 ,常常对那些以研究他人思想为谋生手段的学者教授们加以讽刺挖苦 ,在著述时亦没有恪守哲学写作的规范 ,并有意制造了一些为哲学学者们所不熟悉的手法 ,比如化名和假名 ,反讽和戏仿等。可以说 ,克尔凯郭尔对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充满了敌意 ,当阐述自己关于“实存” (Existents;Tilv relse) ① 的思想时也没有为之贴上“…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个时代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技术的时代”。然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却对技术研究得甚少,了解得也甚肤浅。原因并不是技术中缺乏值得探讨的哲学问题,也不是技术性思维方式不值得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反思。西方一些哲学家指出,哲学忽视技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认定技术是远离高雅的思想王国的”([1],p.219)。  相似文献   

11.
应奇 《学海》2013,(1):154-159
本文以一个中文政治哲学从业者的身份和在场感,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翻译和写作与伯林思想的关联,除了以写实的方式记录自从中文政治哲学重新出发以来中国大陆思想和观念之争的某些环节和片段,更希望以某种“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作者本人对于伯林思想之潜力的理解;作者不但希望通过这种阐释重建当代政治哲学的谱系,而且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伯林思想之于中文政治哲学思考的相关性,并进而在这个新的视界上对无论在中西政治哲学中都最具分裂性的“古今之争”问题作出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所谓后哲学,也就是元哲学(metaphilosophy),是指超越于哲学之上对哲学的一种理解。依我之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难点就在于其独特的哲学观,也就是其对“哲学”概念的元理解(即后哲学)。导致我们对维氏哲学认识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在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理解时,时常凭籍以往形式的某种哲学观,而大多忽略了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概念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13.
包括托马斯·霍布斯在内的一些近代政治哲学家,在国际关系理论创立之初就被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家奉为思想先驱。这些思想先驱对政治和权力的理解和界定是现代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学的基石。其中,霍布斯堪称现代政治学的第一奠基人,是他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权力是理解他的政治哲学的出发点,他也堪称第一个系统论证权力概念的政治哲学家。通过讨论霍布斯的权力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霍布斯及其政治哲学。一、权力概念的学术地位与霍布斯的理论贡献最初把“权力”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体系加以探讨的主要是哲…  相似文献   

14.
段世磊 《哲学动态》2022,(10):77-86
和辻哲郎关于“事”的哲学思考,既有西田几多郎思想的影响,亦有以西田思想为媒介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解释学批判性接受过程。具言之,和辻关于“物-事”关系的思考,起初只有作为“事”之“事”性的“行”,即只有“事”的一极。在受到海德格尔用具理论影响后,和辻尝试恢复之前被“事”所压抑的“物”,创造出“物”与“事”的两极构造。最后,“空”作为一切现实性的主体性根源,通过否定的辩证运动使“主体”再生,“物-事”的两极构造被转化为“物-事-者”的三极构造。总之,和辻通过借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解释学方法,打破了实体性的自我同一的“物”的基始性,确立了“事”之“空”性,构建了有别于海德格尔“此在”伦理的关系伦理。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或者更为明确地说 ,能否离开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解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 ?其二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人站在“世界”之…  相似文献   

16.
哲学史是人类的思想宝库,它荟萃百家、尽现人类智慧精华。然而长以来,我们对哲学史的解读和评价存在着简单化、绝对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形成了“唯物-唯心”、真理-错误、“进步-反动”的二元模式。在这种僵化模式中,唯心主义被扭曲了,被当成只配批判和抛弃的东西。这既不符合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和哲学发展的史实,也有悖学术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唯心主义有缺陷是肯定的,但也并非全是谬误,其中不乏合理的因素和成分,也曾对哲学的发展和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科学解读、合理评价和“扬弃”唯心主义,不仅有利于恢复哲学史的本来面目,而且也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7.
末木  文美士  龚颖 《世界哲学》2009,(5):115-125
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日本哲学”的三部专著进行深度评介,思考了如下问题:即使在引入西欧哲学之后的日本近代时期,我们有可能谈论日本的哲学,那么在这之前是否存在谈论“日本哲学”的可能性呢?上述三部专著从什么观点出发使日本思想被当作“哲学”来把握成为可能呢?对于这个方法论性质的问题,本文从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法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彧  高岩 《管子学刊》2013,(3):59-61
“和”之历史,源远流长。循其本源,“和”源自“觫”,初文指古代一种和声乐器,后引申为调和、应和之义。随时代之发展,“和”由音乐之适度相和渐而被提升至伦理及哲学高度,孔子正是继承了西周以来“和”之含义,提出“贵和”思想。本文旨在通过追溯“和”之渊源,探索“和”含义之流变,揭示孔子以“仁”、“礼”致“和”的“和为贵”思想,发掘其宝贵益义。  相似文献   

19.
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谈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当国人刚从独断的睡梦中苏醒过来,得知有个“分析的时代”而肃然起敬时,实际上此时分析哲学已风光不再,步入了“后分析”时期。相反,曾被分析哲学、科学哲学非议过的一些流派却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以至于当前一些总结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史的著作,要将本世纪的哲学发展归结为“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曾跻身于分析学派的罗蒂甚至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都是对海德格尔的各种回答,就像19世纪的哲学可以看作是对黑格尔的回答一样。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与之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20.
合法的“偏见”——当代哲学解释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降,还没有一位哲学家公开声言,他的哲学是要为“偏见”辩护。由“理性”高踞之上,审视批判传统的偏见,申张理性的权威,已成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传统。不仅“偏见”一词被赋予明显的贬义,人人唯恐不能尽除之,即使在认识论中,“偏见”也被列为阻碍主体意识接近并把握真理的元凶。各种哲学几乎都众口一诃地讨伐“偏见”,同时也毫不踌躇地将“偏见”一词,许与敌对的思想派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