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评价,之所以众说纷法,其根本原因是在两大问题上的分歧和不同。一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分歧,二是探讨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方法论不同。道德价值评价,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对道德客体的道德价值进行认知、判断和评定的一种道德活动。因此,直接影响到道德价值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就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和道德价值评价方法。什么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一种价值尺度。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以…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价值     
论道德价值孔润年:道德价值是价值现象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主体与主体之间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又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客体)对于个入、群体和社会(主体)的意义。对个人来说,道德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形式。从根本上说,道德对个人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人的内在进化,揭示道德价值的本质,揭示人的道德价值的生成与实现机制。 人由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认识活动,成为主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道德主体。人在成为主体的同时就获得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内在规  相似文献   

4.
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是道德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 ,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价值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这个中介才能实现 ;道德价值的生成经历了需要———秩序和要求———应当———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过程 ;道德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进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认为对经济活动只能或只应给予经济的评价,认为经济活动与一切非经济领域毫不相干,那就错了。对于某种经济行为,除了要对其进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前者是经济的价值评价,后者主要是道德的价值评价。事实上,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同时有着这两方面的评价,区别只在于;对经济活动进行道德评价的自觉程度以及在评价时所使用的道德价值标准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道德所由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为我”的创造物,是人们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就这个意义而言,道德具有手段性,是为达到主体实践活动目的的手段。这表明道德是作为一种次生价值而存在的。作为价值的本源,主体实践活动首先表现为活动主体与对象性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  相似文献   

7.
所谓个人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以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植根于个人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深刻地体现在道德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任建东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其超越性。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实践。这一理性实践既可以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履行,又可以是在原有道德规范之外的新的道德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其"为我性"的超越。道德主体是道德实践的发出者,主体之利害荣辱是主体行动的静态意念趋向,它决定着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何种目的,这就是主体行动的"为我性"。道德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克服其为了自身而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实现人类对其"为我性"的超越,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道德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旧道德规范为主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道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这一受压抑、被限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实现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确立新道德规范。道德主体性原则内在的隐含着的这两个方面,是道德主体性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效应。首先,从道德主体性的个体效应看,它具有完善自我的功能。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实践体验,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实现了这一转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是指道德感、道德经验或道德判断的缺失或匮乏。道德冷漠一旦弥漫成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心态和道德氛围,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危机,进而感到个体在道德上的无力。道德冷漠与道德能力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提升主体的道德能力,需要从个体的维度,确立主体的道德信念、培养主体的道德情感和构建主体的道德人格;需要从社会的维度,实现社会规范和人际关联的道德重建、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的法制重建以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身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价值理念与实践交融、冲突中的现代人,生存与生活实践中,面临着相互冲突的伦理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所导致的诸多困境和悖论性难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道德主体人格同一性的畸变和丧失。着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道德自我,对照境界性生存意义上的成人目标,具体的应对路径和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具体生活情境,还原现代性道德自我实践的本真意蕴;二是依托制度理性及其现代伦理生活共同体,提供优良、健全的道德人格重建合理场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伦理学不应该是玄思晦涩的抽象理论,而应该切入生活世界,为道德实践提供合法性说明和价值性指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道德实践不应该只是合目的性的行为,它需要伦理理论就其具体情境中的选择难题和价值期待释疑解惑。伦理咨商是通过对话方式,力图将伦理理论的真理性与道德实践的适宜性结合起来,为道德主体解惑、去苦。伦理咨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治疗,这种带有个体特殊性的道德治疗活动与社会普遍性的道德治理举措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正义"与"正义如何产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追寻行为的正当性标准,表达主体的伦理意识;后者追寻正义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试图给予"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以永恒和普世的答案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正义的形成逻辑预制了正义的相对性。正义是指一定社会结构中,在特定价值关系中人的言行方式及其后果所具有的正当性,是衡量和评价行动是否符合一定价值关系框架中的共享规则的结果。正义生成的基本条件是:实践主体拥有被限制和规范的自由;主体间存在一定的价值关系;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实践主体以契约形式形成共享行为规则,从而推动正义由个体观念走向正义共识。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根源,在于规则理性和契约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14.
道德挫败之根由是个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收获的社会结果之间产生失调,经过外部刺激、主体行为、社会反馈、心理失落这一系列过程而让主体的道德态度产生改变,其结果会导致个体或社会质疑原本积极的道德价值,产生道德冷漠、道德怀疑、道德自利之类的消极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15.
爱情的质量取决于人自身的质量,爱情价值的实现,终究要靠人的爱情实践。主体水平(包括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实践能力等)引导着、决定着这种实践的方向和水平,而这种实践的方向和水平的最终结果都将表现在爱情价值实现的不同程度上,要最大程度的实现爱情的崇高价值,必须提高主体的精神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炎国 《哲学动态》2006,39(6):32-35
荣辱观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于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光荣通常用以指称有益的、值得褒奖的人和事,耻辱通常用以指称有害的、需要贬斥的人和事。因此,荣辱观实质上也是一种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光荣标示肯定的道德评价,即被指认为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具有正价值;耻辱标示否定的道德评价,即被指认为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具有负价值。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在存在利益差别和对立的社会中,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  相似文献   

17.
一、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意义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就是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经济行为在道德意义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把经济行为区分为善的或恶的,有利的或有害的,正义的或非正义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等等,通过对经济行为的赞许或谴责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行为符合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心理期待等,即符合评价主体认为“应该如此”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激励     
道德激励既是一个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课题。道德激励,是指激励主体在一定价值目标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去激发道德行为或抑止不道德行为发生的过程,包括道德正激励、道德负激励和道德反激励三个完整的向度。道德激励的主、客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道德激励机制可分为个体心理反应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道德激励具有道德价值引领功能、道德生态维护功能和道德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道德评价就其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的人)、道德评价客体(即道德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标准、原则和形式等。评价主体所站的立场和所具有的评价能力以及具体的评价对象的性质决定着道德评价标准和原则的确立,决定着道德评价采取的一定形式。道德评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于能否准确地把握道德评价对象,能否把握正确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人们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致使其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由此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典型例证。这种悖论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人们对善与恶的认定,困惑着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把握网络社会的特点,认清网络道德价值演绎的特点,是排解网络社会道德悖论现象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