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在与高科技结缘的佛教教育探索中,无锡开原寺一直追求创建"互联网+智慧寺院"。除了积极建立佛教网站论坛发展佛教教育之外,还将佛教教育提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之上,做出了在公共教育探索中的大胆尝试。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  相似文献   

2.
“人间佛教”这一话题,是佛教发展历练的结果。玉佛禅寺地处人文底蕴深厚的都市——上海,比起传统的山林寺院,地缘的优势使这个寺院凸现出浓郁的都市特色。将佛教的平等、慈悲、解脱的智慧灌输到都市人文环境中去,促进社会健康、均衡地发展,并在发挥其明显的独特优势的同时,如何继续挖掘潜在的能力,是玉佛禅寺在贯彻“人间佛教”精神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内容。在庆祝建寺120周年之际,玉佛禅寺起而开展“都市佛教寺院及人间佛教”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现了长远的眼光和谋求发展的价值趋向。一位西方思想家曾经说过,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  相似文献   

3.
正一、关于都市佛教概念的诠释关于都市佛教的定义,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1]1.城市与佛教都市佛教是相对于山林佛教而言的,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两种路径,分别于佛教中的自觉与觉他相联系的,山林幽静易于其中思索以图顿悟,通都大邑则利于弘传教义,普度众生。佛陀成就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乘的佛法逐渐成为中原佛教的主流。中国都市佛教遵循的原则就是大乘的入世佛法。其核心是:不异世间而出世,慈悲才是成佛的根本,将目光放在有情众生的需要和现实苦难上,由利他之行而圆成修持的功德。正是根据大乘的入世佛法,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提出“建立人间佛教,庄严人间净土”的理念。人间佛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指南。  一、都市佛教将成为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从1996年起,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移居城…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念和机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公共福利需求,佛教社会福利机制必须应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突出都市语境、坚持以人为本和强调宗教超越性的调整。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光孝寺、开元寺和南华寺等7所重点寺院180位僧众的问卷调查,提出非营利视角下建构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四种途径:建立积极入世心态、提高僧伽教育水平、强化寺院经济收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以大乘佛教精神与非营利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我国佛教社会福利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20年代末,太虚法师提出了"人间佛教"和"世界佛教"的理念,在佛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佛教的伦理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佛教"人间化"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佛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计算机结缘,开启了从深山走向人间,由道场走向电子屏幕的崭新时代。从最初电子公告栏的尝试,到第一家佛教网站的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8.
文摘     
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李向平、高虹在2008年第10、11期《法音》上发表文章《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文章指出,在台湾佛教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促进下,当代中国佛教和寺院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发  相似文献   

9.
“人间佛教”最早由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联系,太虚还曾提倡“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土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现已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它在为21世纪中国佛教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 1933年10月,太虚作题为《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  相似文献   

10.
当代内地"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制度,采取了内地传统佛教的丛林教育、现代佛学院教育及藏地佛教的经院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这一教育制度的融合性;同时,在"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其教育过程中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及对"居士"教育的重视,又体现了该寺教育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智能在《觉群》2004年第三期撰写文章,认为作为介乎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之间的郊区寺院,它都具有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所共有的特征,但是又有区别于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信徒素质、管理几方面来看,郊区寺院不应盲目模仿都市寺院的管理模式,也不应随意照搬山林寺院的管理条文,而应该及时确立自己的定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种理念和方法是建立在管理要素基础上的,是因寺而异、因需而异。结合郊区寺院的固有特点,当代都市中的郊区寺院管理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立切合实际的寺院管理理念,理智…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及其实践过程中,中国佛教界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建设及社会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本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佛教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人间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念,探讨20世纪"人间佛教"思想中有益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资源,最终体现"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或"社会资本"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3.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当星云大师继承太虚大师的宗旨,在台湾地区把"人间佛教"思想实践风生水起、大有可为之际,赵朴初先生也在中国大陆作出了积极地响应。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佛教内部的情况,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呈现出不同于星云模式的别样特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佛教;基于振兴佛教的教团教育;基于大乘精神的僧众圆融;基于社会主义的完美人生;基于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赵朴老"人间佛教"实践的特殊贡献是:在大力推进僧团自身教育的基础上,大陆佛教寺院兴盛、佛学院林立;积极促进了中外佛教之间以及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团结教众,提高及完善众生生命境界;理顺政教关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5.
能超 《中国宗教》2017,(1):56-57
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 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僧伽的管理,实时的网络在线监控,不光精简了僧伽的冗杂事务,而且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促进僧伽的修行。无锡开原寺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僧伽管理的实践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当代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在继承了近代佛教先进思想的太虚大师等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发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佛教思想理念。关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就广而言之,其思想之广博以一言半语不可言尽。今本文仅就从当代高僧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就可窥见其思想博大而精深,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就从真禅法师对佛教的重建和振兴、国际友好往来、佛教现代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佛教社会慈善等方面,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真祥法师是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8,(3)
正如何在现代都市弘传佛教?都市寺院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助力社会安定繁荣?2017年12月10日至11日,上海玉佛禅寺举行了"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天时间里,教界、学界代表围绕"都市佛教"这一核心议题,从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着手,深入探讨了当下都市佛教研究领域诸多问题,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有见微知著的史料梳理,全球化视野下的宗教对话,还有以上海佛教历史或现状为主题的个案研  相似文献   

18.
笔者由佛教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观点,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证:一、当代都市佛教的兴盛及其特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着城市所特有的要素。二、中国都市佛教逐渐形成居士佛教信仰团体、信仰理念,居士佛教以城市为平台、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城市理念,与僧团佛教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