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禅师利用俗语接引学人,目的不在于造成语言的碰撞冲突,而在于借助通俗淳朴的俗语沟通思想、交流感悟。俗语大多来自民间口头,鄙俚质朴。俗语的通俗化特点,恰好与禅宗语言风格相适应,因此成为禅籍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许多禅师在上堂说法、应机接人时喜用俗语,使之成为禅师接引后学的一种方便施设,发挥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担当师从董其昌,他的诗、书、画和他的老师董其昌有迥然不同的面貌,有一种前人所不及的艺术气魄。他是从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具有坚挺的个性,贯彻到其作品中就形成一种奔放和豪迈的画面,刚劲不屈的艺术风格。他确实也有佛家的空灵思想,苍苍千点雪,冷冷一声钟。他空灵萧散的心境更多表现在他的画面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冯友兰先生对"两行"的理解谈起,对"两行"的出处、思想根源和修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将道家与禅宗的最高境界进行对照,得出了冯友兰先生的理解是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5.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但均无中其肯綮,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指出严羽"以禅喻诗"就是通过诗来传达色相俱泯、色即是空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6.
在“天人合一”的框架内,《管子》提出“持满者与天”命题,从而勾勒出一幅“持满有道”景观,且又包含着存在论意义上的持满关切之深沉蕴意.这持满关切,当落在持满者对先与后、忧与乐、生与死的存在关怀.在“夺余满补不足”中看到《管子》有价值的公正观念及其相关德性.对于“持满者与天”命题中所包蕴的存在关怀之精神,其当代意义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信仰的"信"有着多层含义,主要包含"单纯的信心"、"敬畏不惧怕"、"信靠"和"盼望";"行"主要指"爱"和从信而出的好行为.信与行的关系即马丁·路德理解的"因信称义",但由于人类的思维倾向及从"信"到"行"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许多现实问题.因此,考察信与行的关系要以其关系的内在根据为出发点全面把握,同时不能回避实际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杨笑天 《法音》2004,(5):3-10
一、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的内涵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实践上的意义笔者曾在《法音》2000年第5期上发表过题为“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的论文,综合各种相关史料,对菩提达摩和慧可的生平做了重新考订,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1]。本篇则将重点讨论菩提达摩的禅法。中国  相似文献   

9.
陈志华 《天风》2012,(1):52-52
行义怎么可能“过分”? 行恶“不过分”也不行啊? 这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0.
禅宗通过禅悦体验使人的身心得到调整和休息,从而达到精神的解放和自由的境界。禅宗休闲的方法,有生活禅、茶道禅、居静禅、饮食禅、武术禅、书画禅、文学禅等。从休闲文化角度看,禅宗休闲方式与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存在相通的地方。禅宗休闲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方式。禅宗休闲具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一、一心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相似文献   

12.
百丈怀海禅师禅风的主要特点是在生活中、劳动中启发学人,充满了农禅生活的盎然情趣。他对于禅宗史上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则往往站在中道的立场,采取灵活的态度。如以"不拘文字"代替"不立文字",以"不昧因果"代替"不落因果",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他启迪学人开悟的手段,承马祖的峻烈作略,也采用"棒喝"方式,而最特别的是用"百丈下堂句",体现其别出心裁,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卢江良 《法音》2020,(5):61-63
<正>中国的茶与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南北朝时期,达摩到中国传法,面壁修行九年之际,有一次睡着了,醒后十分后悔,便割下眼睑扔在了地上,结果长成了一株茶树。他摘取上面的茶叶,以热水冲饮,竟消除了睡意,完成面壁之修炼,终成正果,创立了禅宗。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此后凡禅者打坐入定、诵经念佛之时,经常以饮茶来解渴提神,并且渐渐成为了禅门风尚,以致于到了晋朝,全国的寺观庙宇相继种植茶树。特  相似文献   

14.
无相禅师是净众保唐禅派的关键人物,他的禅法中吸收了头陀行的修持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其弟子无住、道一等.通过阅读这些大师的材料可发现,通过头陀行修禅法已成他们禅修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这个禅派头陀行的开创者,也许就非无相莫属.  相似文献   

15.
释静悟 《法音》2020,(4):8-14
<正>"遍行随眠"是说一切有部内较流行的命题,他们在论述这个术语时又展开为"遍行"及"非遍行"的两类,并以此引发了诸论师的深度思考。遍行随眠,从这个概念的属性上说,"遍行"是根据它的活跃性格赋予它一种特殊职能;"随眠"是对烦恼作譬喻性的描述,即"遍行"对"随眠"的修饰,也就是说在三界的时空内,遍行随眠如何以同类因身份与异地法建立的沟通关系。"随眠"是佛教哲学很朴素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习俗的渊源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是司马迁对齐人生活习性的一种概括性评价.这一生活习性的产生,主要是夷人的生活习性和以齐国“尚功利”思想为主体的政策导向所致.齐人的这一生活习性,在齐国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包括,促进了国家管理思想中民本理念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养成了“尚武”的优良传统.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既影响了齐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汉代以后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见见 《宗教学研究》2004,3(3):160-162
功行双修乃全真道重要教义之-.其中,真功明显受禅宗之影响,真行则融入了儒家与大乘佛教之精神,二者之并重又似达磨<二入四行观>之理入与行入.文中将对全真道"真功"、"真行"与达磨"理入"、"行入"思想,分别陈述其要义,再综合分析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18.
汤士文  吴新望 《天风》2019,(7):12-14
“生命在于平衡”,首先是与环境平衡;其次是营养平衡;再次是对立平衡;复次是动静平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平衡。同样道理,基督徒的信仰也要平衡,如果失去平衡的话,就会出毛病,小则导致我们不能有健康的灵性生活,大则影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什么样的信仰才算是平衡健全的信仰呢?根据我们所选读的几处经文可以知道,平衡健全的信仰至少包括三大要素:首先是要信,“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相似文献   

19.
齐国刀币中有六字刀一种,该刀面文应释为“齐近邦张大刀”。其铸行年代不太可能在战国末期,而有可能是在齐桓公之时。  相似文献   

20.
一、笛卡儿的困境 提出心物二元论的人不算少,但以笛卡儿最著名。他推崇的认知方法着眼于对象的分割、形状和运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倚重自明的观念;不过,笛卡儿很快就知道,有些对象没有可割性、形状和运动可言;于是提出心物二元论,指出对象如果有分割、形状和运动可言,便统称为“物”,否则便统称为“心”;两者都可知,所用的方法和概念却不相同。虽然如此,笛卡儿毕竟没有切断心物之间的联系,他清楚地表明了人由心物两种实体合并而成,承认心通过意念引发行动;如果是这样,行动便有别与笛卡儿所指的物,也有别于他所指的心;那么,行为究竟是物还是心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让笛卡儿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