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的反思以一个佛教争论为出发点,它涉及这样一个问题:过去究竟是某种现实的东西,抑或仅仅是我们现在回忆的当下内容。接下来,在与我们过去知识的其他形式的比较中,回忆的特征得到分析。随后要对这样一个观点进行批判,即:在回忆中被回忆的是再现着过去的当下图像。最后要将回忆解释为一种自身意识:在这个自身意识中,我们自己的被回忆的主体行为和体验并不是当下的,但我们的受规范性的真理观念制约的过去本身却是当下的,而那些被经验的客观事物的图像(想象材料)抽象地看却是无时间的。但它们在回忆的语境中却是过去事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萨特继承了德国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道路,并给出了一条在本体论和存在论上思考意识与时间之关系的路径。具体地说,他首先用现象学描述得出常识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性要素的含义;然后通过对意识自身关系的刻画表明,只有自为的意识才能充分契合上述时间性含义;最后萨特指出,时间性对于处境意识而言意味着意识同时具有事实性(原初过去)、内部否定(原初现在)和可能性(原初未来)。  相似文献   

3.
对过去事件的加工涉及到对现在信息的加工,过去获得的价值能够为现在的生活带来的收益可能对过去事件的价值估计具有影响。本研究探讨了过去事件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在过去时间贴现中的作用。采用延迟时间贴现范式任务,选取2周到50年共10个过去时间长度,要求被试在现在获得的奖金和过去获得的奖金之间进行偏好选择,并且完成对过去时间贴现决策策略的问题回答。采用曲线下的单位面积UAUr(t1,t1) 为过去时间贴现率,发现过去时间贴现率在过去2周和过去1个月之间[Z = 2.662,p = .008]、过去1年和过去3年之间[Z = 2.587, p = .010] 差异显著。对决策策略的回答进行内容分析(频次统计信度为0.875),发现过去事件能够为现在生活带来的收益影响了被试对过去事件的价值估计和偏好选择。从现在起到过去2周内,被试看重近的过去获得的奖金对现在的生活的帮助,偏好选择过去获得的奖金;在较远的过去,从过去2周起到过去1年内,奖金数量和获得奖金的时间之间的比例影响了被试的偏好选择;从过去1年起到过去50年内,远的过去获得的奖金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被试偏好现在获得的奖金。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过去时间贴现和未来时间贴现具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并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过去时间的差别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几个问题魏义霞一哲学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它的流变、沿革有其内在规律。中国近代的哲学转型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1、社会历史契机哲学是对社会存在的理性审视和思辨观照。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是哲学转型的前提和动因。中国近代社会的急骤变迁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最为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当首推近代。近代的中国从一个主权完整的独立王国骤变为任人肆意宰割的半殖民地。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在近代发…  相似文献   

5.
意识和潜意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意识是指人能够自觉认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同时也能自觉认识到自身存在,并能把自己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既不能被他人感知,也不能被自我感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意识和潜意识都是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机能,尤其与边缘系统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哲学是中国哲学追求本真自我的一个面向,其工作是基于哲学与语言的文化通约性、语言的世界观内涵与哲学功能,通过"让哲学说汉语",来建构中国哲学"自己讲自己"的哲学范型。汉语哲学登场的方位、景观与状貌需要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进来辨识。哲学话语构造和语言哲学分析是对汉语哲学展开研究的两种基本进路。汉语哲学有望为中国当代哲学创建树立一个良好典范。为此,它还应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哲学发展的人文学动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发展的人文学动因辨析田海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论、逻辑学和一般知识状态上的迥异是一个无须争论的事实。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人们在人文学的研究中断然放弃对自然科学的简单效法。但是,如果自然科学在哲学0于中的基本的典范地位不曾动摇,严格独立的人文学方法论就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大卜H青况表明,一方面,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方法典范”愈来愈被吸纳到了哲学世界观的反思建构中,进而扩展为人文学逻辑上的自我思考产另一方面,具有现代气质的哲学家一直试图摧毁“自然科学的方法典范问题”,以期将人文学从一种方法论迷失或世界观迷失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并以此着手改变着传统哲学的基础和方向。这样,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当哲学世界观理论尚处于自然科学模式的主导下时,人文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科学观点的影响。这当然与自然科学在近代精神文化运动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无关系。但造成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影响的根本因素是哲学论证的力量和近代自然科学关于必然有效的客观性的允诺。而与之相关的一个基于类比提出的难题便是,人文学是否也能带来这种必然有效的客观性的知识?哲学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如果哲学还困于它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思考,它便无法回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马西安·托瓦的某些哲学立场,以表明哲学活动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动态的主动意识。在马西安·托瓦看来,自由是重新发现自我的结果它使主体能意识到自己的"在世"。揭示自身的本质确有必要,甚至是必需的。其效应在于对自身本质的质疑,自我像客观自我和自由意识一样,从自身的分裂中获得再生。由此才能实现自我与其自身之间的和解,一个新主体才能产生。作为自由和自主的实体,这个新主体有能力实现自我担当并掌握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9.
21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重大挑战。在经历了 2 0世纪末一系列重大事件 :苏东剧变、后工业社会的洗礼、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和后现代的冲击之后 ,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它的哲学世界观还能够被指认为“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旗帜” (萨特语 )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在于它的时代性 ,即它善于将理论之根深植于自己时代的问题谱系或时空结构中 ,适时而深刻地反思时代性 ,正确指认时代本质 ,及时解答时代问题 ,拓展时代视野 ,总体把握时代方向 ,从而“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 2 1世纪 ,人类将进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它既立基于经典文本之上,又因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存在与发展。从文本视域看,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意义源发地,有着向着现在言说的"同时性",它能够被带入现时代并在当下视域中开放自身意义的多样性诠释。从诠释者视域看,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诠释学处境,建立起儒家经典与东亚儒者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关系,在一问一答的逻辑中,让潜藏在经典中的真理进入诠释者不断更新的前理解结构,进入现代意识,并与现代意识一起构成新的意义统一体,走向未来。东亚儒学的经典意识具有这样的诠释学效应:东亚儒学经典诠释的任务不是去追溯儒家经典的原意和阐论解经者在经典诠释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而是要在一种开放的诠释学处境中建立诠释者与经典之间视域融合的意义联系方式,追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性意义诠释之主体间性效果。就此而言,东亚儒学倾向于把理解变成自我理解,满足解经者生命意义的自我确认以及经典与解经主体相互承认双重目标,从而将自身解释为一种基于经典与诠释对话关系而动态演进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1.
朱葆伟 《现代哲学》2003,24(1):10-15
“恰当地提出问题”对于哲学甚至比对于科学更为重要,它体现出哲学活动的特殊性质。提问开放新的视域。使我们超出习见,进入思考和对话。着重于提出问题而非构造理论,在今天可以被视为一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大量需要研究的课题,也要求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哲学的自我批判,不仅使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被重新审视,它的探索方式乃至其功能与合法性根据也受到质询。对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把握时代和探索哲学发展途径的入手处。  相似文献   

12.
存在(tobe)即存在于某处。本文的主题是:1.我们如何在空间和思想中给自己定向;2.尽管我们自己是感知的原点(对胡塞尔来说就是"定向的零点"),但在行动中我们并不必然表现为知觉场的中心和枢纽;更准确地讲,主导性的事物通常都具有一种中心化和分散化的效果;3.我们有一种自然倾向:去选择能让客体以最理想的方式得到观察的立足点,去画一些能同时从无数观点出发,统一地为我们呈现出地形学特征的图;4.对我们的地图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显然不仅有主体的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有格式塔规则和面向客体的考虑。最终,地图所显示出的总是比决定其自身构造的东西更多。存在就是被定向。  相似文献   

13.
王叶毅  王重鸣 《心理科学》1998,21(6):520-524
情境访谈自80年代初到现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仅把它作为一种人员选拔的方法,而更将它理解为一种研究的思路。本文主要着重讨论有关情境访谈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访谈与传统访谈的比较研究;(2)过去行为定向情境访谈和将来意图定向情境访谈的比较研究;(3)情境访谈与认知能力测验之间的关系。(4)情境访谈在新的组织情境下的应用。本文还讨论了关于情境访谈的将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15.
陈赟 《学海》2012,(2):116-123
在孔子那里,仁不能仅仅在道德或伦理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必须作为与帝王时代不同的政教典范而被确立。作为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典范,它将帝王之道,即德的典范与礼的典范在人之为人的地基上再结构化,以文教与神教两个层次完成了面向一切个人的塑造普遍政教主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意识科学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说明意识的机制,同时要说明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达马西奥从生命自我保存和自我生产的生物价值出发,将意识视为生命有机体在演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奇妙的调节和管理生命的方式。他从这个角度提出了一种意识机制的演化学说——具有自我感的核心自我是通过表征被客体改变的原自我的状态而建构起来的,它是一种二阶映射。他的意识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诸如心-身问题、自我问题、认识论问题等传统哲学主题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无论人们对这一标题持何种看法,语言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就意向、方法、意识形态而论,语言从未象现在这样渗透到最不同的领域,最不同种类话语的世界边缘域.“语言”一词本身在贬值.在人们对语言的把握中,这一切背叛了松懈的词,背离这种廉价诱惑的欲望,或向先锋意识这一方法消极地投降,换句话说,向无知投降,这一切是“语言”贬值效果的证明.“语言”这一符号的膨胀也是符号本身的膨胀,绝对的膨胀,膨胀本身.然而,就语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影子而论,语言本身仍旧是符号;这场危机也是一个征兆.语言表明:就语言自身而论,形而上学历史时代好象应该最终确定语言是其问题边缘域的全部.它应该这么做,这不仅因为它期盼的所有愿望是从语言游戏中解脱出来,这种愿望却发现自己重新落入这场游戏之网,而且因为,出于某种原因,语言本身在其生命中受到威胁,无依无靠,随处飘零,不再知道有界线限制.当语言的界线似乎消失之时,当语言不再由似乎超越于自身的无限所指来自我确信、包含和保证时,语言就被带回到它自己的量度.  相似文献   

18.
聂锦芳 《哲学动态》2008,3(4):13-19
历史究竟是什么?它纯粹只是自然年代的更迭和过去事件的罗列,还是后人以自己的观念和方式对既往历程的一种梳理和解释?古代与近代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天主教作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著作越来越频繁地出版问世;在这些著作中,上世纪末复活的新经院哲学或新托马斯主义受到了严厉地批判,并且把它说成是一种被异化了的、不和时代合拍的和无用的东西。过去,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也时常谈到,托马斯主义(新托马  相似文献   

20.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休谟是近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过去这种看法并不一致,甚至现在,休谟在哪些方面应当被看作一个伟大哲学家也不是完全清楚的。他在世时,主要由于《道德、政治、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