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崛起1978年,英国伦敦的大学学院的哲学系教授柯亨(G.A.Cohen)发表了《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用分析哲学去重新阐述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说,就是用当代逻辑、数学和模式工具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剥削等问题。在此前后,美国柏克利大学经济系教授巴德汉(Pranah Bardhan),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教师布莱纳(Robert Brenner),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艾尔斯特(JohnElster)和该系另一教授普尔茨胡尔斯基(Adam Przeworski),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  相似文献   

2.
姚国宏 《学海》2008,(2):194-199
G.A.柯亨,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柯亨围绕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柯亨的政治哲学研究源于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转型,通过与右派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和左派的平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论战,展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立场.这样极左的平等主义,尽管有理论上的魅力,但在现实中毕竟是一种幻像.  相似文献   

3.
王雨辰 《哲学研究》2012,(1):12-18,31,127
柯亨是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等著作中,他从早期专注于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了对政治哲学的研究。柯亨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成果较多,但大都集中在其重建"微观基础"的方法论以及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新解释和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上面,专门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不多,而专门研究某代表人物公正思想的更少.然而,自由、平等、公正这一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牛津大学柯亨教授(G.A.Cohen),199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研究政治哲学的第一部专著:<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Self-ownership,Freedom,and Equality).  相似文献   

5.
G.A.科恩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也是将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第一人。在对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他一方面反驳了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权原则,另一方面又批判了罗尔斯正义思想的差别原则,从而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平等,突出了平等的规范性意义,将平等作为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内核突显出来。研究G.A.科恩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不仅能够把握住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明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而且能够为阐释马克思的平等观,揭示马克思公平正义的思想本质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1979年)的作者G.A.科恩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作者W.H.肖,不约而同地声称,他们的书是专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为之进行辩护而写的。两位作者可谓用心至善,可惜的是,他们却把马克思的正确观点解释错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下简称《序言》),业已科学地、完整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篇《序言》证明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正确的理论概括。除了在《序言》里,马克思在他的别的重要著作里,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谈谈科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功能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的 G.A.科亨, 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1978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提出, 功能解释对他“在此书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Cohen, 1978, p.278), 并运用功能解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做了精细的说明。在其 10年后出版的《历史、劳动与自由》一书中, 科亨为他的功能解释做了进一步的辩护和说明, 并坚持认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解释都是功能解释” (同上, 1988, p.3)。在…  相似文献   

9.
鲍佩尔(K.R.Popper,1902——)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系伦敦大学教授、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历史主义的贫困》、《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此处所载作者关于自由、平等、人道主义等问题的一些论点,摘自《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1952年英文第2〔订正〕版)。该书主要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说:“这本书是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的批判的概论,并且是对某些社会改造原理的考察。”(“序言”),“预期到马克思主义将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因而相当详细地探讨了它。”(“订正版序”)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博大的思想体系中,正义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理论,也是一个引发诸多争论的焦点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乔恩.埃尔斯特(J.Elster)于1985年出版的《理解马克思》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该书中,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哲学中的剥削、自由和正义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一解读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背离,还是向马克思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E·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精神分析和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自为的人》(1961)、《禅宗佛教与精神分析》(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人心》(1964)、《遗忘的语言》(1965)、《希望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波兰哲学家M.弗里特茨汉德教授的这本书(1976年第一版,1978年第二版),是华沙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丛书》的第一本。收入这套丛书中的所有著作,在同现代资产阶级“马克思学”观点的论战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一系列最重要的伦理学理论问题,作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作出直接渊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社会和历史的本质观点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剖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在这本著作中,科亨,一个有犹太共产主义者家庭背景的加拿大人,试图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科亨的这种尝试至少对两类人来说是荒谬的,其一,英语国家中黑格尔和阿尔都塞两大阵营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分子们,他们一致认为牛津和剑桥分析哲学方法既保守又狭隘;其二,分析哲学  相似文献   

14.
平等是人类的永恒理想。平等观念是理解当代政治实践及各理论流派历史演变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明辨各流派思想家本真意蕴的关键。当代世界两种与平等话题紧密相关的矛盾凸显了G.A.柯亨的思想的价值:其一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与自由主义理论家对不平等的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承认不承认个性?承认不承认个性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共产党宣言》里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恩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还指出真  相似文献   

16.
一、导言G.A柯亨(G·A·Cohen)宣称,现在是马克思主义者丢弃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两个传统信条的时候了。第一个信条的中心,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角色的信仰。这种观点认为,在一定时候,大量工薪阶层将会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将发生一场戏剧性的斗争,工人将会通过一场“预定日”(最初是指盟军诺曼底登陆日———译者注)式的革命,将共产主义带入人类社会。第二个信条的中心,是对共产主义经济秩序运行中科技所扮演角色的信仰。在这里,柯亨坚持认为,马克思相信,“科技理路”的实现,即科技发展将达到如此巨大的程度,以…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在回到马克思的学术潮流中,以柯亨、罗默、埃尔斯特等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从而回到真正的马克思。柯亨等人的工作,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公平正义、剥削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L·A·Blum(美)《友谊、利他主义和道撼》(Friendship,Altrulsm and Mora一ity),1980M.Fisk(美)《伦理学和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解释》(Ethics and soeaety:A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f Value),1980A·H·Goldm几n(美)《职业伦理学的道德基础》(T加Mora一Fo朋dations of Pr  相似文献   

20.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在英美涌现出一批理论家,他们用当代分析哲学的原则和方法来澄清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理论问题,被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倾向的主要代表有G·A柯亨、W·肖、J·埃尔斯特、J·罗默,PH·帕里伊斯、A·沃斯基、E·O·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