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2.
正张天师的生平事迹,素来为教内外所重视,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遗憾的是,目前虽然有一些天师道史论方面的著述,但是尚未有全面系统研究历代张天师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影响的系统成果,尤其是还缺乏将历代张天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这一不足与张天师应有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不相匹配。由龙虎山天师府住持张金涛主编,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五卷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下简称《评传》)是学界首次全面评传历代张天师的著作,五卷本的《评传》洋洋洒洒130多万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龙虎山张天师继承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盛行父死子继,元代则盛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龙虎山张天师继承制度的这一演变,与张天师身份的演变直接相关。宋代张天师仅仅是天师道的首领,天师候选人只需获得天师道内部的同意,便可完成其继位。元代张天师则兼具天师道首领(或"正一教主")和朝廷官员双重身份,天师候选人不仅需获得天师道内部的同意,完成其作为天师道首领的继位;而且需获得皇帝的确认,完成其作为朝廷官员的继位。元代皇位继承制度中的兄终弟及制,即很可能由此进入了天师继承制度,并被张天师用来取代此前盛行的父死子继制。  相似文献   

4.
明正统前后,正一道张天师继承制度从兄终弟及制转变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转变"与明代皇权的强制性介入有关。为了处理两次天师位争夺事件,明正统、成化皇帝延引宗法,强制性地确立了张天师的嫡长子继承制。皇权的强制性介入,导致天师直系与旁系决裂。张天师不但难以得到天师旁系的支持,反而屡遭其欺凌。明代皇帝为此不断完善赞教制度、赋予天师祖母或母亲对天师的护持权、颁赐禁约等,以确保张天师的嫡长子继承制能够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5.
对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研究,是系统考察南方道教符箓派历史、道法的关键环节。据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早在五代,龙虎山张天师已经颇有名望。龙虎山张天师不仅成为百姓民间传说、民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日益受到官方的推崇、敕封。在这样的背景下,龙虎山张天师往往成为宋元明清时期雷法道派实现正统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任继愈 《中国宗教》2018,(11):62-62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篆、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道教形成于东汉。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主要有:(1)五斗米道。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教人读《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后子孙世代相传,是为“天师道”。(2)太平道。汉灵帝(168-188在位)时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用符水治病,信徒数十万。  相似文献   

7.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 ,又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张天师曾经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它坐落在道教称为 3 2福地的江西鹰潭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上清镇中部 ,南朝琵琶峰 ,背靠华山 ,门临泸溪河 ,依山带水 ,气势非凡。 1 9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1 987年列为全国 2 1座重点道观之一对外开放。经过历史创伤后的嗣汉天师府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内外善信的赞助下逐年得到了修复 ,成为今天龙虎山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嗣汉天师府现占地 (红墙之内 ) 4 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1 4万平…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研究民间道教文化的过程中,开始接触有关张天师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的。在《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中有专节论及,1993年又撰写了《艺术与宗教的融合——论张天师传说》一文,其间还和唐明邦先生一道,应邀作为八集电视连续剧《张天师传奇》的学术顾问,参与剧本的策划构思。那时所见的张天师传说只有40余篇,经不断搜求,又积累至近百篇,成了一个大的系列。现就这些传说的分布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试作概括性评述。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25日,首届龙虎山张天师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举行。应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0余人,分别来自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陕西省社科院、江西省社科院等单位。会议收到论文17篇,艺术作品11幅,专著6部,古籍文物3件。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吴受琚教授主持。会上,大家围绕张天师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为: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4日上午11时,新加坡三清宫举行了道教殿堂的落成及神像开光典礼的开幕仪式,新加坡总理公署暨社会发展及体育部政力部长曾士先生主持了仪式。新加坡三清宫附属于韭菜芭城隍庙,坐落在新加坡东部勿洛北4道,整座殿堂群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主要供奉三清道祖、玄天上帝、张天师、吕祖、重阳祖师、丘祖及孔子和七十二贤等。新加坡三清宫举行落成及神像开光典礼@康信祈  相似文献   

11.
《混元圣纪》与《太上老君实录》定阳子本文通过对《混元圣纪》和《太上老君实录》两部道书中序文、内容的对勘,指出二者基本相同,并对《太上老君实录》于何时被删后,书为《混元圣纪》,作了分析。作者定阳子,原名石衍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混元圣纪》全...  相似文献   

12.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13.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其铭文等的合称)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早期道教题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保存有很多汉代重要神祇的图像及其名字的铭文,太上老君图像及铭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收集整理的51幅鸟喙人身图像和灵鸧铭文真切地反映了太上老君在汉代的真形与雅号,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这些以往不太被注意的汉画材料的有效识读,对于补阙纠正汉代信仰世界的原始面貌和早期道教基本形态研究中长期存在魏晋以前太上老君没图像这样的失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天师诞辰张天师即汉祖天师张道陵,又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人。汉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夜生。张道陵七岁时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年长后,身高“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眼,隆准方颐。博晓五经坟典以及天文地理、河洛图书谶纬之秘,往来吴越,从学者千  相似文献   

15.
江油高观     
在四川江油市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有座道教庙宇,名曰高观,正殿三间,两侧建有配殿,殿内供奉太上老君,东西两廓分别供奉武圣帝君和观音;正殿建置年代,今已无考,东西两厢据山上碑石记载,为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所建。春夏二季登峰眺望,只见四周群山吐翠,峰峦叠嶂,广阔的田野之上,阡陌交错,水渠纵横,村落参差,饮烟袅袅,犹如一幅田园风景画,置身其上,观其风光,使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犹龙传》言,先秦老子只是太上老君应世而化的八十一化之一,至唐代,老子已经有了八十一化身。道教把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历史人物变成了老子的化身。太上老君形象不仅在道经图像中经常出现,历代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中也多有描绘。本文旨在以道经中的老子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和老子形象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使人们认识到老子形象有一个逐渐神异且图像日益丰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道教在创立的时候,就将老子奉为道祖,敬奉为太上老君,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凡是宫观  相似文献   

20.
正一阳泉市三教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石卜嘴村西南约5公里处的四矿口,是阳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正殿内供奉儒、释、道三教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太上老君而得名。据庙内的清乾隆年间《重修三教庙记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当时阳泉地区采煤业兴盛,民间奉太上老君为煤矿行业守护神,老君信仰日渐繁盛,故当地百姓又将其称为"老君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