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通常用目的和含义来定义生命意义,或者把它定义为多维度的结构。认知、动机和情感是被提及最多的生命意义的组成维度。动机和认知维度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可,而情感维度存在较大争议。生命意义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影响许多与幸福有关的变量。目前的研究对生命意义的动机维度(生命意义寻求)及如何获得和提高生命意义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可针对这两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的生命论伦理观——以《生命的尊严》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神丰  冉毅 《伦理学研究》2006,(2):62-68,77
伦理本源于社会生活,伦理的基础应当是人的生命和生活。池田大作立足于人的生命尊严来阐发幸福,倡导共生的道德风气,对生命的意义给予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在医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可以加强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人文精神培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使人文精神能够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最重实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这个问题——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在本体论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本质就是物质性,强调生命本身是幸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性的追求甚至自杀都是追逐幸福的表现。在伦理学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认为幸福需要通过义务、良心去促使人们超越狭隘利己主义的束缚,并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革命的实践品质。时至如今,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我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幸福(Well-being)有快乐幸福(Hedonia)和心盛幸福(Eudaimonia)两种取向。心盛(Flourishing)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结构性的幸福评价指标,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与幸福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目标,具有动力作用,并体现于人的行动之中。生命意义包括意义拥有(Presence of Meaning)和意义追求(Search for Meaning)两个维度。意义拥有体现了意义与幸福的积极联系;而意义追求则反映了意义与幸福的消极联系,但这种消极联系具有短暂性和变化性。从心盛幸福(Eudaimonia)的视角来看,虽然负性经历和消极情绪会降低人当下的幸福感,但是人能在意义追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目标并体会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内在而持久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源自佛教思想却不局限于佛教,基于生命质量关爱和生活境遇的关照,池田大作在丰繁广泛的著作中着力论述了其幸福思想。幸福是池田大作思想理论的支点和社会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链接其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最重要的理念。池田大作幸福思想由相互支撑的哲学原点、心理指向、社会理念及伦理精神四个系统构成,是其和平主义、文化主义及教育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对于幸福本质的现代诠释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9.
许炎 《天风》2009,(7):61-62
1992年的春天,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充满希望和幸福开始的春天。然而,在全国人民都满怀激昂兴奋的心情描绘幸福蓝图,兴高采烈迈向美好生活的时候,我的生命却跌进了死荫的幽谷。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社会生产、生活几近瘫痪,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急剧下降.提升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应有之义,更是灾后重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消费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必需行为,是人们健康幸福生活之基。生存性消费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精神文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秩序、感受幸福的重要因素;在工业社会,消费的意义对消费主体来说不仅是维持自身健康生存的符号,也是表现其文化素养的标签;随着消费主体的消费以温饱型消费为拐点转向以发展为中心,财富之于消费的幸福边际递减效应,而损害健康的消费自由是幸福的隐忧。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底线     
严育英 《天风》2004,(8):52-53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瘫痪了,才知道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人就是这样,只有吃尽了苦头,才定出了幸福的底线。或许也有人吃了一辈子的苦怎么也不明白幸福的底线在哪里。 当我们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的时候,生命留给我们幸福的时间已经少得不能再少。许多人一生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和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他们却坚信在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牵挂的美丽     
牵挂是一份非常美丽而又缠绵的情愫。 人有牵挂是拥有,被人牵挂是幸福。 牵挂是一种超越时空深情关爱的目光,即使在贫寒的生活里,幸福也会溢出美丽的心房。 牵挂是心灵高层次上的沟通。想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有那么一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在安乐死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人都将面临生命的终结,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生命之花傲然绽放。生命固然美好,但毕竟有一个终点。当一个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残,处于死亡的边缘,已无力再感受健康、快乐、幸福、尊严和价值时,是绝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还是理智而尊严地迎接死亡?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长期以来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人都将面临生命的终结,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生命之花傲然绽放.生命固然美好,但毕竟有一个终点.当一个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残,处于死亡的边缘,已无力再感受健康、快乐、幸福、尊严和价值时,是绝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还是理智而尊严地迎接死亡?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长期以来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真诚的颂扬     
真诚,即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以真诚来面对世界,面对人生,是一种问心无愧的从容:追求真诚,也是对无瑕生命的珍视与爱护。真诚让我们的心灵澄明如镜,清新如洗:真诚让我们的生命鲜活亮丽,充实幸福。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根据康岫岩个人教育思想、教育故事和教育实践以及南开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撰写,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感悟到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和幸福,能够看到教育改革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年寄语     
高欣 《天风》2002,(1):18-18
历史的车轮总是年复一年、无声地向前滚动碾转,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炎寒后,人们会否突然醒悟到自己的幸福何在?生命的意义何在?对于幸福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雨果(法国)认为: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苏霍姆林斯基(俄国)认为: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金·哈伯德(美国)认为:很难说究竟什么东西会带来幸福——贫穷和富裕都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