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对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 是实现自传记忆社会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社会功能有教育和指导孩子、保持亲子亲密性等作用。在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风格、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自传记忆表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另外,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中还存在有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未来的研究应注意线索词材料的类型以及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层次、纵向研究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没有比孩子出世更能令年轻父母满心欢喜了。性急的父母恨不能孩子即刻就可巧言巧语地在身边叽叽喳喳。然而,尽管生命的第一年是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1岁前的婴儿还是无法满足父母这种迫切的语言交流的愿望,他们还不具备语言能力,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语言发展的前言语期。虽然前言语期的婴儿没有语言产生,但他们发展了语言产生所必需的各种能力,为语言的产生做了充分准备,故前言语期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1岁前的婴儿为语言的产生做了下面三方面的准备:1.语音的感知方面:婴儿很早就表现出对人  相似文献   

3.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6.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家     
茆中新 《天风》2005,(12):27-27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是本分的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父母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更不用说和我们交流感情了。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母亲关心孩子,心里总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8.
渊声 《天风》2016,(9):64-64
问:我的孩子并不笨,性格也很开朗,但就是不爱做作业,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作为基督徒夫妇,我们也把此重担交托于主手中,但一见到孩子做作业时的那种厌烦情绪和拖拉作风就火上心头。我们该怎么办?一对基督徒夫妇:海钢、曼丽答:海钢、曼丽同道,你们好!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现在大多数父母把教育孩子视作头等大事,基督徒父母也一样。你们家孩子很聪明但不爱做作业,这确实令人焦虑,但好在你们有信仰。圣经说“不要忧虑”,  相似文献   

9.
<正>在儿童早期,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究竟是身体运动还是知识学习重要?近年来,一些家长认为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不如语言或数学的成功重要,认为语言或数学的知识学习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运动游戏则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而被制止和呵斥。例如当孩子掌握了写自己名字的技巧时,父母总是表现得很高兴;但当孩子花大量时间玩水或者进行户外探索时,父母就不那么高兴了,认为这是孩子调皮。其实,这些家长低估了幼儿早期运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怎样爱孩子,并不是每个作父母的都明白的。爱要适度,千万不要陷入爱的误区。爱孩子的心理误区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正>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未来作为过去的延续而不能完全脱离过去。人是过去的传统向现代延伸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人类传承下来的  相似文献   

12.
唐黎标 《天风》2018,(7):32-33
关系就在一天天的生活上建立起来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无可取代。然而,现在的孩子多生于双薪家庭,父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职场上,教养与陪伴孩子的任务往往"外包"了——孩子的生活照料有长辈或保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温习与做功课交给了托管班,就连孩子的消遣活动都让高科技和一些商家给包办了。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存在重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尽一切能力提供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一切因素,往往只注重以成人的思维来引导孩子,脱离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形中丧失了教育的良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指导家长如何育儿与教育幼儿同等重要.这两者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结合2岁宝宝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应加强指导父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使亲子活动发挥有力的教育作用.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14.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论,也有教义,也有实证。  相似文献   

15.
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念西游记给他听,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比哈利波特、魔戒更精彩,而且人物生动,呼之欲出。我非常喜欢西游记,在念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虽然小,但是都能听进去。很多人常质疑“他听得懂吗?”其实我们平常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不能表达并不代表他没有听懂(也就是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l i n g u s i s t i ccompetence)和语言表现(linguisticperformance)是两回事的)。美国家庭常有一个床边故事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父母把电视关掉,专心陪伴孩子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可以念故事或是讨论白天发生的事情,父母通常是…  相似文献   

16.
父母教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则是关注如何帮助父母进行有效教养。正念教养是将一般的正念应用于亲子互动中,指父母对孩子和教养行为的有意的、此时此刻的和不评判的注意和觉知。正念教养对父母自身、孩子和亲子关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者发展了两个正念教养的干预项目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两个项目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严谨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评估正念教养的干预效果。正念教养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不少家长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会变得那样的独立和难以沟通呢?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想想我们自己是  相似文献   

18.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9.
在双语家庭中,如何用两种语言来教育孩子,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父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Ronjat(1913)曾提出过一种“一亲一语”的理论,建议父母与子女交谈时,应该严格地各自使用一种指定的语言,直到孩子在实用中能分辨这两种语言为止。他认  相似文献   

20.
渊声 《天风》2018,(12):52-52
问: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双方父母的悉心照顾,我们年轻人不太懂得应该如何去照顾父母,尽管我们知道应当孝敬父母,但做起来确实也不容易。请问,我们当如何尽孝?答:张怡姊妹,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悉心关怀照顾,孩子集宠爱于一身,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注意到如何去照顾、关怀父母。所以我的建议是:1.尽量抽时陪伴:现在很多父母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或心灵方面的需要。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真的老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伴。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儿女们最难做到的。许多子女都与父母分居两地,要陪伴父母谈何容易?因此,儿女要想尽办法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孤单的感觉少一点!特别是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生命有限,你浪费一天其实就少一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