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佛教“气功”(二)◇陈星桥(二)佛教“气功”的基本理论如前所述,佛教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学来概括,若就与气功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属定学。定即禅定。禅是梵语之略,义译静虑、思惟修,包括止与观两个方面,故止观常被作为禅定的别称。《大乘义章》解释说:“止者,...  相似文献   

2.
从禅法到禅宗禅是梵文(dhāna)的音译,本作“禅那”,后简称为“禅”,意为定、静虑,思维修。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其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印度河谷土著达鲁荼毗人苦行文化的象征“大瑜伽行者”雕像。所谓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反观内心,消除散乱杂念,以臻明镜寂水般的宁静意识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进而泯除主客、能所的对待。印度思想与禅定及禅定所导致的神秘体验有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亦从苦行文化的代表人物阿罗逻迦兰和邬达迦罗  相似文献   

3.
周晓微 《法音》2023,(10):32-32
瑜伽目前是日常城市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瑜伽梵文写作“Yoga”,印度教和佛教都会使用这个词语,但是瑜伽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个问题少有研究成果。瑜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各自教派内,如在印度教语境中研究瑜伽,或者在佛教语境中研究瑜伽。少数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如倾向于认为佛教具备唯物主义特征的舍尔巴茨基(1886-1942)认为“古代印度的宗教生活中,瑜伽禅定实践是极其普遍的……”  相似文献   

4.
止观与气功     
《法音》1989,(3)
早在本世纪初,蒋维乔居士在其《因是子静坐法》及《续编》中,把佛教六妙门、天台止观等作为一种身心锻炼之道,介绍给社会人士,开佛教禅法进入医疗气功园地之端。近几年来的气功热中,佛教禅定从气功、人体科学的角度,被重新认识,气功界把佛教禅定从客观上看做气功,尊佛家禅功为中国传统气功六大家(道、佛、儒、医、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8)
佛教禅定、止观的特质,佛陀以他出家修行成佛之道,做了最好的说明。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古印度,是东方瑜伽、气功的发祥地。据印度传说,早在距今七千年前,就有希瓦(Sadshiva)发明属于密乘(Tatra)的瑜伽,流传于喜玛拉雅山区。考古发掘资料,起码能提供公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中流行瑜伽的证据。入主印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大概吸取了土著民族的瑜伽术,将其摄入以祈祷祭祀为主事的古婆罗门教义中。最古的婆罗门教典《梨俱吠陀》便提到瑜伽,以后陆续出现的二百  相似文献   

6.
禅定:为内心制造的疾病找出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习禅定是一种关注内心的途径,为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疾病找出药物。佛教禅定是佛教徒宗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佛教徒修行的过程中,通过禅定,可以得到精神的安宁,体悟佛教高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禅学     
当今之世,谈禅者可谓多矣,或傍教界、气功界以探究禅定奥秘,或依学术界而治禅宗历史,或从文化界来禅外说禅,就中往往又以在家人——而非出家人——为主体,一时颇有“居士佛教”卷土重来之势。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似宜引起大家注意:一是历史上的禅学总体脉络如何?谈禅,先要自问基本概念弄清楚了没有?二来,尤为要紧的是,宋明以来,乃至于今,“居士佛教”何以形成,何以一再春风吹又生?在下就此寄语天下同参:读文溪先生斯文,事须关己——因为我们亦“禅学热”、“居士热”中人……  相似文献   

8.
<正>“禅定”是汉传佛教的一个惯用词,由梵文禅那(Dhyana)的略称“禅”与梵文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复合而成。在佛教中,“禅”是“在寂静中审虑”的意思,“定”则是指通过锻炼达到的持续专注而不散乱之心境。在现代语境中,“禅定”一词则泛指各种通过练习专注达致心不散乱的方法。禅定虽非佛教独有,实乃佛教所长。最近几十年来,佛教禅定在学术界的热度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9.
尚止 《法音》1997,(12)
佛教“气功”参考书概观尚止气功界通常将佛教“气功”视为气功的最高功夫,因此许多气功爱好者缘于气功而接触和信奉佛教。但由于佛教经典浩繁,义理博大精深,加上某些气功师对所谓佛家功的随意曲解,使他们对佛教“气功”或迷惑不解,或认假为真,或不得其门而入,乃至...  相似文献   

10.
佛教,尤其是密教有独特的颜色表现手法,其色彩观念极为抽象,近乎直觉一般的朴素,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只有佛教密教才有所谓"虹化身"的说法。所谓"虹化",是指修瑜伽的人在禅定状态下将物质之色身转化成了光。虹化身的出现,据说是修瑜伽行者在企及涅槃清净  相似文献   

11.
略论佛教“气功”四陈星桥三、佛教“气功”与医疗保健祛病强身乃至怡情养性、延年却老,是各种气功具有的最基本的功用,也是现代气功修炼者共同的目标。佛教徒虽然认为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四大之身无常、苦、空、不净,但同时也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借假修真和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12.
禅,梵语为dhyāna,即禅那之简称,或云禅定、定,印度则谓瑜伽。禅,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谓制止他想,专注一境,正审思虑,即在定中观察思虑,故亦云禅观、止观。其特点是定中有观、有慧。目的在于现起慧观,达到般若正智,得到解脱。决不是有些人说的为了得到神通或特异功能。其实,神通是禅定过程中的副产品。佛教的禅定为释迦牟尼所创。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坐禅开悟,  相似文献   

13.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14.
略论佛教﹃气功﹄︵三︶陈星桥六)修习佛教“气功”法门简介佛教“气功”的修习方法甚多,下面谨择要介绍几种。1、如来禅如来禅,即按照释迦佛所说之言教,遵循一定的程序调理身心的方法,为大小乘人所共修,可用止观来概括。修止观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于静坐中修,二是...  相似文献   

15.
一、楔子近年来,一股气功热传遍中华大地,各种功法纷纷出山,大都自称糅儒释道三家精华而自成一家。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儒之气功是什么?释之气功是什么?道之气功又是什么?这三家气功的精华各是什么?懦、道两家暂且不谈,这儿讲讲佛教之气功。佛教有没有气功?这就是个争论中的问题。“气功”也者,顾名思义,即通过呼吸吐纳,也就是通过所谓“练气”以求达到健体强身目的的一种办法。那么佛教有没有这种气功呢?否定  相似文献   

16.
肖永明 《法音》2002,(2):14-19
三、佛教性相中道对治现代心物偏执理性特质和平等诉求,虽然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内在特征,但在传统佛教那里,也确实存在各种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流弊,甚至出现了太虚法师所批评的“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这种“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专注于超度亡魂和祭祀鬼神,完全与现实社会脱节。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是传统佛教观念的蜕变。我们知道,初期的小乘佛教注重个人解脱,着重于出世修行,力求逃避现实社会人世的纷繁扰攘,进而专志清修、苦修,以期获得自我解脱。从禅定角度而言,这种出世修行也许能达到一定的境…  相似文献   

17.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法(止观)等诸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禅定的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方法论研究的一种独特证知方法,是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按:随着国家将“法轮功定性为非法组织并依法予以职缔,国内各界人士对李洪志歪理邪说不得展开了深入的揭露批判。而李洪志在其歪理邪说中剽窃了许多佛教的专有名词不达意术语,如法轮、法身、业力等等,不仅迷或,蒙骗了大量的”法轮功“练习者,而且也造成一些人把佛教的教理教义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不得混为一谈。部分读者经我们来信,就李洪志歪理邪恶说中涉及的佛教名词术语提出质疑,要求予以部析洽清,为此我们《佛教”气功“与法轮功”》一书的作者、中国佛教协会的陈星桥先生,就“法轮功”剽窃、篡改佛教名词不达意术语。回答…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竞争激烈的社会,人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及心理领域却出现了种种问题。在都市,由于人口密集、工作繁忙、生活紧张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的心理时时处于紧张状态,使得与心理压力有关的疾病发病率迅速提高,如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癌症、冠心病等等。佛教为了众生能够消除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集中精神、排除内心杂念、根除烦恼、转痴为智的心性调理法门——止观禅。 佛教里的“禅”,意为定、静虑。所谓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消除杂…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五台山成了汉地最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遂形成了汉藏佛教音乐并存的格局。由于璧峰禅师创作“华严佛事”、“四十二奏”,蘟宏法师作《水陆仪轨》、《瑜伽焰口施食坛仪》等,故使五台山“佛事音乐”臻于完善、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