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重光先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一位身在佛门之外的学者身份,他认真地分析了到底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还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将这一“历史冤案”辩得十分清详。特别是他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可谓仗义执言! “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不实之词是古已有之,这类论调尚不止此一句。由来已久却并不一定就正确,谢重光先生的论析便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举凡在三教相争之中、在儒教高压之下形成的对佛教的一些扭曲的看法,都有必要一一澄清。澄清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好传统,哪些精神要弘扬光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读了谢先生的文章,会感到“满目青山照眼明”的。  相似文献   

2.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都是能够问病施药或以针石祛病的名医。同样是《高僧传》卷十一上的释杯度就被认为是神  相似文献   

4.
南朝僧官考     
马麟 《法音》2022,(12):31-45
<正>东晋以后,中国佛教界出现政府任命僧人管理佛教宗教事务的制度。关于这项制度的草创和形成,早期僧史记载不清。隋代灵裕《僧尼制》、彦琮《僧官论》,今已不传。唐神清《北山录·住持行》概述唐前僧官,以北统南,源流未明。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设“立僧正(尼正附)”“僧统”“沙门都统”“僧主副员”等,纲举目张,有益后学,但丛抄僧史,  相似文献   

5.
“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是禅宗寺院法堂开堂仪式语。每当大和尚成新任主持僧升堂说法之前,先由本寺维那僧或其他有僧职的僧人击使之后当众念诵,然后说法人开示,接弓】参学后人。“浩筵”是指聚车在法堂听法。‘”龙泉“是指杰出的禅僧或泛指僧人,喻如龙如象。《明凭祥师语动卷一说:‘”师开堂日。于法座前顾.调大众云:若论本#,相见不失高升空座。乃队手指一划.云:诗人随山僧手看.天至倒弗国上一时现前,各各仔细观瞻.其改造际本知.不免地泥带水.即便升座。僧正空疏了.维那由权公:浩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时,有僧出来…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1,(3):116-116
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师日:非风动,亦非幡动,能者心动尔。心动,心随之而动,因此主要的是这个“之”,它直接地决定了“动”的后果。既然心动是引子,而我们又无法阻止,那就应该去修,去明,去悟,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解读曼殊五部曲(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殊自谓“遭世有难言之恫”,这是因为直至在他离开人世时,他还不知他的生母是谁?这就是曼殊一生的底蕴。饱受宗族歧视、缺少亲情的曼殊少小出家,及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流浪生涯,对于人间温暖,正如久旱逢甘霖。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期,内腐和外侵,致使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明古国,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灾难,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祖国被帝国主义疯狂  相似文献   

8.
《释迦谱》和《释迦氏谱》是我国佛教学者编撰的两部重要的释迦牟尼传记,代代流传,影响极大。《释迦谱》梁建初寺沙门僧祐撰。载于丽藏“彩”函、宋藏“彩、仙”函、元藏“彩、仙”函、明藏“书”函、清藏“壁”函、频伽藏“致”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卷。其中丽、频伽、大正藏作“五卷”,宋、元、明、清藏作“十卷”。五卷本最初见录于僧祐自著的《出三藏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江苏僧教育概观○李守静历史上江苏就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除了生产力比较发达、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比较优越等因素之外,江苏人勤奋好学、热衷于办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样,江苏佛教历史悠久,在僧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也是基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3)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Sa ngharama)的固定居止处所。僧伽蓝意译“众园”、“僧院”,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从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和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为佛世的两大伽蓝,佛陀于中说法多年。《十诵律》卷五云:“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营造伽蓝,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当时的僧伽蓝,只是众僧集体居止修行的处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讲堂、食堂、浴室等,并无  相似文献   

11.
孔勤 《法音》2000,(3):38-39
江苏泰兴庆云禅寺,始建于北宋成平二 年。元驸马都尉蔡梦祥舍宅增广,于是“殿宇 矩丽称名蓝”。然而时间推移,世事变迁,雕梁 画栋,渐有废圮,“寺旁隙地渐没入民间,僧徒 遂散去”。明嘉靖末,寿州(今安徽寿县)李道明 来到泰兴,据庆云寺为碧霞宫,“更佛、菩萨像 为东岳、天妃”。虽有吕炯、高桂两任县令为僧 作主,将占寺者逐出,但都去而“复潜人”,“蟠 居如故”。万历中,县知事段尚绣查处此案,改 换门庭垂15年的梵刹回归僧家。不久,“寺之 故址尽复”,为此“邑之士民父老皆踊跃欢 庆”。可是此时的庆云禅寺已是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2.
心理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它的指导思想是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所以,古人提出的“上医医心,中医医形,下医医病”是符合治病求本原则的。一、怒胜忧思法  相似文献   

13.
解读曼殊五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刨作于一身的“奇人异僧”。从革命的角度说,他意志坚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竭力;从创作的角度说,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翻译、绘画树帜坛,赢得生前和身后无数读的击节和赞赏;从身份的角度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侠亦儒的革命和艺家。他曾获得的桂冠大体停留在不大反映本质的“诗僧”、“情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一类称号上,然而随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呈现于世,而不再继续充当人们揣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榘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建于明崇桢年间的“三山堂”是福州最早的天主教堂,它在福建天主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僧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中国佛教事业的慧命。湖南省佛教协会自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后,在贯彻落实中国佛教协会六代会“抓自身建设”的精神中,不但重视抓寺院道风建设,而且特别重视佛教教育事业的兴办,深知“人才建设是关键”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因为没有大批合格“爱国爱教”的青年僧才培育出来,去开创湖南佛教事业进入21世纪的新局面,湖南的佛教事业就不会有更大的进步。本着这一理念,湖南省佛教协会在当地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二届二次理事会议审议,决定在长沙麓山寺这一具有一千七百年悠久历史的古刹开办“湖南佛学院”,…  相似文献   

17.
寺庙一日     
汉地寺庙的一天是从敲云板开始的。当清脆的板声响彻寺宇上空的时候,天上的星星还在闪动,人们尚在睡梦之中,这时大约凌晨4点。值日僧手持水制打板在寺中走三圈击三次板,板声先快后慢,共击108下。他一边敲板一边还要口念:“一更已到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快速念佛;二更已到……三更已到……快速念佛。”打板之后,钟声即时响起,接着就是打鼓。钟声铿铿,鼓声通通,催人快速修持,了脱生死。僧人们听闻钟鼓声后立即起床,洗刷完毕,搭衣之后马上要做的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上“朝课”,也叫上“早殿”。因为僧人们认为通过早晚课可…  相似文献   

18.
普济寺橹联选[联语]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注解]联语正山门前,丁丑(1997)年香港陈守仁等敬献,郭仲选书。(1)五朝恩赐:五朝,指唐、宋、元、明、清五朝。但查史应指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为妥。盖因为普陀山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留像于洞侧。山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该像为“不肯去观音”。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建“不肯去观音院”,遂为普陀山寺院之始。兹列五朝“恩赐”之史实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僧肇的“空”,是“不真空”,即“性空”,具体包括“法空”、“智空”和“智法俱空”三层涵义。僧肇“空”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在意识层面的消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