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秋明 《学海》2004,(6):147-150
现代司法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合理性来体现公正,从而确立其权威的,司法理性是司法权威的真正来源。当代法治实践表明,通过权威的司法,实现法律与社会的有效连接,并以司法所内蕴的理性力量,来型塑国民对法律的普遍尊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司法理性:在事实和规范之间司法理性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司法者(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程序技术进行法律推理和判断、寻求结论的妥当性所体现出的一种实践性的智慧和能力。这种智慧和能力是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与法官职业这一特定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事实上构成法…  相似文献   

2.
“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在反思上世纪初到如今的中国文化发展时, 首先感到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何才能正确领会和诠释中国先贤的经典并接受其启迪?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 随着西学东渐, 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及其话语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话语, 并成为主流。自此, 中国传统经典就开始了用西方这种思维方式及其话语加以领会和诠释的过程, 并且一直到今天。现在要问: 中国传统经典是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创造和写出来的? 显然, 不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而是借助另一种思维方式。既然如此, 那么要问: 用西方思维方式及其话语领会和诠释中国传统经典, …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语言分析和批判哲学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于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机制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文·古尔德纳在这个课题上的主要探索成果,并基于理性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判断权威     
我们经常被要求去承认某人的话,但是我们如何无误地判断这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权威呢?过好日子要求我们能够理性地评价外界,像过马路、购物、吃饭、听医生建议等这样简单事,无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旭斌 《学海》2001,(3):104-108
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危害甚大,目前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中的非市场化倾向是形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又进一步加大了风险.对此,只有理顺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商业银行法人制度和市场化的银企机制,以促使银行将信贷风险内部化,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从法律角度建立起一套以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为核心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6.
通常我们所说的司法工作,一般指公安、检察机关的侦查、检察工作,法院的审判工作和律师的辩护工作。在这些司法工作中,司法工作者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都要依据法律,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然后才能对案件作出正确的断定,才能把工作做好。但是,如何把握事实,如何思考,如何作出断定?这就不仅要熟悉和运用各种法律知识,而且要学习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而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逻辑。所以司法工作  相似文献   

7.
实践理性和自治行为——基于"内在理由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石 《世界哲学》2009,(1):82-89
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是人们通过思考而行动的能力。自治(autonomy)指的是行为者为自己的行动立法。行为者只有运用自身的理性思考才能按照自己订立的法则行动。实践理性和自治行为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自治所要求的实践理性是内在意义上的实践理性,这一实践理性要求行为者的行动符合一个建立在真信念和真实欲求基础上的“合理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该拒斥"道德相对主义"这一称号,但必须承认道德具有相对性。道德总是特定文化中的道德。全球化不可能消弭多种文化的差异而发展出一种全球同质的文化。道德源自共同生活的需要和对理想生活的需要,而非源自任何逻辑。在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既有相对统一的公共道德,又有无法统一的、多样化的个人道德。良好社会秩序只能建立在公共道德和法制的基础上。公共道德的权威与法律的权威是互相依赖的。一个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是否有权威,依赖于该社会有多少人有公德。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文化上的两朵奇葩。它们之间的冲突达到了何种程度?同时,它们之间的调和达到了何种程度?人们对它们分界的公认意味着什么呢?是要求它们彼此不互相信任呢,还是要求它们共有一个公平一致的空间?如何才能最好地解决使它们产生分歧的大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什么样的不同途径?科学与宗教是否存在一些能够获得协调一致的意见呢?(这些一致的意见可以从他们广阔的哲学共通性上获得力量而又不破坏其根本的不同)。当然,科学与宗教产生分歧的很多问题主要涉及到被称之为有科学思想的怀疑论者和人文主义者。简单地说,有科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批判和启蒙实质上是巧妙地跪着的!福柯认为,康德并没有意识到认知(工具理性——"先天综合判断")统治和支配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内含的非法性,而是力图使这种过去盲目的主体理性统治转变为一种受限制的"纯粹理性"状态,故尔,康德的批判之根本还是"如何才能不那样被治理"。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种更加精巧的臣服技术。这正是资产阶级以全新方式统治世界的最大需要——不是暴力的征服和支配。在资本主义新的社会治理中,资产阶级的批判话语与启蒙思想已经从解放的话语反转为支撑新型奴役和统治的技艺。在这一点上,福柯的答案竟然与法兰克福学派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1.
在精神哲学意义上,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遭遇三大问题:道德僭越伦理,理性僭越精神,道德理性僭越伦理精神;相应存在三大病症:无伦理,没精神,道德理性泛滥;必须进行三大回归:伦理回归,精神回归,伦理精神回归。三大回归必须探讨三个前沿性课题:在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世界中,到底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伦理道德到底期待理性还是期待精神?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到底是"道德理性"形态还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是人类的家园和"安宅",精神是回归家园的达道。伦理与精神既是中国基因和中国传统,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伦理精神"是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之路,它期待两个哲学觉悟或哲学革命:由"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意识向"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意识的革命;由只是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意识论"向主体建构的"精神论"的革命;简言之,"伦理"革命,"精神"革命。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精神形态"是植根中国传统、针对现代问题、追求伦理理想和伦理信念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现代中国精神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困难 ,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理性如何才能保证道德成为可能 ?  相似文献   

13.
现行法律规定之下的紧急救治规则缺失调和患者生命权、健康权与知情同意权冲突的机制,对紧急情况的判定标准也不一,"不能取得患者近亲属意见"的解释依旧不明。此外,也没有相应机制保障紧急救治情形下的医疗欠费问题。为了完善紧急救治规则,有必要建立事先医疗指令制度,并以"不利因素比较说"为标准判定紧急情况,进一步再明确"不能取得患者近亲属意见"的具体内容。再者,为了有效解决紧急救治情形下的医疗欠费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因承担患者所欠医疗费用而降低的救治积极性,有必要建立征信机制和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俊凯 《学海》2003,(5):201-2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 ,第 443页  以小故事来讲述大理论是一件既让人快慰而又充满挑战的学术体验。吴毅先生的新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 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以其精致而又严密的文章结构 ,冷峻而又理性的行文风格实践了这一颇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之中 ,他以小叙事的方法对整个 2 0世纪的中国乡村政治的大逻辑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研究 ,给时下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该书以四川省东部地区一个普通的村庄———双村为个案 ,运用政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的叙述架构 ,详细地考察…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时期,社会风险加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群体性事件频发。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民众对公共政策的不认可,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能充分考虑民众的接受性,极有可能构成新的社会风险,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民众对公共政策的接受性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项目欲建立程序公正、结果宜人性和权威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的影响模型,从而有效提升政策可接受性。拟在不同的公共政策情境中通过Scenario、实验室模拟实验和问卷调查,探明程序公正和结果宜人性对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权威信任对此交互作用机制的边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于政策可接受性、政府满意度及其因子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可用于提高民众对政策的满意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防止行政机关强制执行违法,我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但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存在着的诸如职权混同、职能错位等制度设计方面的欠缺,造成了"中国式"执行难题,面临法律与实践的双重困境.解决执行难的有效的途径是在司法审查的基础上,将非诉执行中司法性的审查职权和行政性的执行实施职能在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化分配,最终实现司法职权优化与行政职能回归,从而确保非诉行政执行公正高效权威运行.  相似文献   

18.
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实施以德治国 ,必须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及有效的道德运行机制 ,这是以德治国方略中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它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建设。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 ,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要真正发挥道德的治国作用 ,就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 ,这种机制能够保障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 ,改变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脱离的现象。要使尽道德义务的人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 ,使不尽道德义务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扬善抑恶的有力的社会机制 ,与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9.
放弃治疗:ICU决策的经济影响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ICU放弃治疗的决策,经济因素不应是主要的。人们完全能够在尊重科学和理性、尊重生命末期价值和意义以及追求社会资源公正分配和有效利用基础上对脑死、植物状态或临终病人的放弃治疗达成共识。目前,重要的是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ICU放弃治疗的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说理作为一种常见的日常交际,其规则的研究一直是各个学科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未有一套很好的研究方法。常人方法学、会话分析和互动社会语言学虽然为地方性说理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常人方法视角,但是这些方法未能很好地提取地方性说理规则。本文试图运用广义论证与功能分析法对广式早茶中的说理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有着较高适用性与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地提取地方性说理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