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宝卷是根据唐、五代时期的变文、讲经文本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宗教文本,是除《佛藏》《道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宗教经典体系。宝卷往往图文并茂,多由韵文、散文相间组成,可讲可唱,引人视听,方便向普通百姓进行"宣卷"的教化。事实上宝卷还有着多样的名称,其中渊源于佛、道教,用于道场仪式的宝卷多称为"科仪""宝忏""科",与此类科仪文书类似的是以"偈""偈文"为名的宝卷。另一类宝卷承袭了佛道的经典传统,径直将宝卷名为"经""真经""妙经""宝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发现的材料入手,指出宝卷的刊印、流传与民间教派活动关系甚深.在活态的宣卷仪式中,《五部六册》宝卷衍生出了《大乘经开香本》、《大乘经解经本》等一系列新文本,《销释金刚科仪》等宝卷也频繁地被采用.《大乘经开香本》、《大乘经解经本》等新文本是《五部六册》宝卷仪式化、术数化的产物.宝卷不仅是书写的文本,更是活态的仪式文本.宣卷仪式倡导的是一种“吃斋”、“念佛”的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作者:侯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定价:118元。本书为作者2009年同名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它在将佛教仪式二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以斋僧的各种表现形态为参照背景,利用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斋(意)文、变文和密教仪轨,辅之以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科仪、宝卷、意旨集等大量新材料,搭建起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发现的赣南闽西罗祖教抄本宝卷为中心,指出抄本宝卷对研究民间宗教的教派历史、仪式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活态的仪式活动中,刊本宝卷衍生出了新的抄本宝卷。从宗教本质来看,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烧香、拜佛、吃斋、念经为表现形式的民间宗教活动是宗教多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维持宗教生态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宗教的仪式治疗在其民间医疗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病体验和认知都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神、鬼、灵魂观念息息相关,致病原因大致包括得罪神灵、鬼怪作祟、灵魂丢失、祖先怨恨、黑巫术攻击等,相应的便出现了敬奉、驱除、咒语等治疗方法。哈尼人的仪式医疗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受现代化影响较少的古老民族依然固守着的传统,文章从宗教人类学和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哈尼族的疾病理论、治疗实践以及神职治疗人员展开研究,并就其与生化医疗模式展开比较,进而对传统与现代、知识与信仰展开理论反思。 徐义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副教授。  相似文献   

6.
对国外仪式治疗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仪式治疗本质的探究需要基于传统和现代仪式治疗的共同之处;仪式治疗的原因涉及个体的经济状况、情感需求、价值取向和社会的医疗资源、医疗水平、文化信仰和社会支持;仪式治疗具有整体性、创新性、群体性、嵌入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仪式治疗的功效,无论是实证主义的理性论证还是解释主义的感性解释,均尚无有力证据支持其有效性。基于上述研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国内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1.
程瑶 《宗教学研究》2016,(2):256-261
河西宝卷是流传在甘肃河西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河西民间宗教宝卷是河西宝卷中的一类,这类宝卷在河西宝卷中产生时期较早,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体制。本文从袭古式的命名、写实式的序言和韵散相间的文体形式三个方面对河西民间宗教宝卷的叙事体制进行阐述。通过对其叙事体制的分析,为探究河西宝卷的来源提供新的佐证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医学教育中的仪式为研究对象,综述相关文献,阐释医学教育仪式的内涵,比较四类常见的医学教育仪式异同点,探讨了医学教育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对培育医师专业精神的意义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情感教育、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三者互相关联,层层递进,涵盖了个人、社会及文化层面,在帮助医学生及医护人员顺利度过医学教育中各个转折点和重要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目前医学教育仪式中存在的三个共性问题:流于形式、效果时限短、形式单一。  相似文献   

13.
江南无为教刊本宝卷的考察,以出版影印本宝卷和部分原本宝卷为依托,从宝卷装帧、扉画、文字、香花等文献版本要素出发,全面探究、总结江南无为教刊本宝卷的形制特征及其流变过程,并阐明其演变的历史根源。认为在民间宝卷发展日益世俗化、娱乐化的冲击下,明清教派宝卷的宗教信仰也在逐渐式微,最终由神圣走向世俗。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诀的传授须举行相应的传授仪式,其中心环节就是“盟誓”,师徒间授受经诀必须经过盟誓才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抱朴子内篇》中的盟誓主要是借鉴、吸收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盟誓,即“歃血为盟”等血盟.南北朝以后,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南天师道对传统的盟誓仪式进行了革新,制作出专门的盟誓仪式,称为“登坛告盟仪”,并融合世俗学礼制度,以“法信”的形式作为师徒传承的盟誓信物,取代了早期道教的血盟仪式.我们认为传授仪中的盟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盟誓的形式确立师徒传承的合法性;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尊奉“道”、“经”、“师”三宝,并以神圣契约的方式敦促道教徒遵守道门相关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入巫仪式是科尔沁萨满教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学者和老萨满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入巫仪式"过九关"得到了发掘保留,20世纪80年代经由大萨满色仁钦确立的"过双关"仪式亦得到公认并成为当代科尔沁萨满教最主要的入巫仪式。当下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变化。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过关仪式的世俗化倾向明显,且对闯关者由世俗世界向宗教世界转换过渡的通过效力减弱,仪式本身成为萨满获得社会资本以增加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天宇  王海洲 《学海》2023,(5):51-59+117
祭孔仪式是传统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仪式之一,其在新中国的复办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孔子诞辰故里游”。这一活动是曲阜县政府在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顶层设计引导下,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曲阜县政府通过与孔子后裔、儒学学者和海内外客商的互动,将种种经济要素纳入祭孔仪式,显著提升了经济实绩,其党政官员也由此获得了晋升。本研究通过曲阜祭孔仪式复办的个案,揭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过程:中央确立的绩效合法性逻辑如何传导至基层,以及处于接点部位的县域政府如何通过诸如传统政治仪式的“现代化改编”等创新治理行为予以落实并得到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7.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对于"萨玛"的来源与内涵尚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从语义学意义上厘清作为伊斯兰教赞念仪式一种的"萨玛"仪式的来源及其概念内涵,并重点论述其与土耳其苏非毛拉维教团的关系;最后,本文将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就毛拉维教团的萨玛仪式过程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宗教人类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13,(1):210-216
苗族“保东斋”仪式是苗族传统驱赶仪式受到汉文化男权意识形态影响后而形成的一个变体.它是驱逐与净化的仪式,仪式中的诸多符号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魔力”附着其上,目的在于驱逐那些邪魅的灾害性力量,以获得村寨的洁净、安全与欢乐.苗族“保东斋”仪式的发生根基于苗族古老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在历史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影响,使其仪式过程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阈限期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