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神道被设定为"自我"的根本和象征以来,日本对"他者"的借助行动便次第呈视为"相对"一切外来事物的循环。神道的"中空"装置,无疑需要外来观念的填充和补强,其"吸纳-排除""再吸纳-再排除"等对"他者"的"相对化"处理模式,也曾在"不离自性"的意义上给日本带去过价值选择的自由度和对外取舍的主动性。但是,这种只局限于应对的"他者对待方式",并没有让日本走出实用主义的苑囿;而不可"理"喻的神秘主义,也无法帮助神道从"他者"身上摄入"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第一哲学"要义。日本历代学人在努力为本国文化提取出"可以解答一切问题的方程"时之所以会常常陷于喜忧参半之境地,与上述"他者"对待范式中所固有的理论极限有着内在、本质和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自我认知他者的过程是直接的,还是依赖于某个中介,这一问题构成了他者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胡塞尔在其经典的他者构造理论中预设了两种中介性:"以自我为中介"以及"以世界为中介"。托尼森等人认为胡塞尔的这两种中介性均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检讨了托尼森对胡塞尔的批评,澄清了以自我为中介和以世界为中介分别导致的不同难题,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对中介性概念的强解读和弱解读,并就后者辩护了胡塞尔他者理论的认识论路线。  相似文献   

3.
在<访美散记>中,丁玲从自己的已成之见出发,以本土文化为中心,将"自我"与"他者"相对立,着力批判了美国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了凸现"美国文明"的弊端,一方面,她有意将浑融为一的"美国文明"作了拆解,以其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对之进行反衬;另一方面,则将中华精神文明作为理想的参照系对之进行比照.虽然丁玲对美国文明这一"他者"的批判不乏合理之处,但是,她从中所显示出来的以异证异、以异斥异的文化态度无疑是保守的、排外的,笼罩着浓厚的文化中心主义的阴影,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从主观性维度看,有自我关注、自我—他者之间的关注和他者关注三种理解方式;以自我关注为中心,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敞开了试图决定如何生活的个人的主观性视野;介于自我—他者之间的关注,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涉及一个能够理解此主观性的"第三方"立场;以他者关注为重点,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凸显了他者面容的伦理意义及必须与他者"面对面"的伦理主观性视阈。依据关于道德探究的形态学预设,"道德与幸福"之一致性问题的探讨有三种形态分布上的趋向:指向"心灵秩序"的德性至善论;指向"行为法则"的道德自由论;指向"他者面容"的伦理责任论。它们构成了与"幸福"关联的道德探究的道德形态学分布的三条问题轴线:应当如何生活?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正从前,不少善男信女,遇事就烧香拜佛,祈求神佛的保佑,祈祷长寿和神佛降福。许多文人墨客便借神佛之口,写就对联,它们读来不但尖锐泼辣、幽默风趣,还令人深思,启迪心灵。借神佛口警恶劝善旧社会,有人听不进正确的教育与劝诫,但却怕神佛之"圣言"。有的文人便利用百姓"求  相似文献   

6.
丁为祥 《学海》2007,(6):24-30
在邓晓芒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系统批评中,"关公战秦琼"式的主观剪裁构成了他的逻辑剪刀;而建立在"路人"基础上的法律意识则成为他权衡传统道德伦理有无价值的唯一标准,并且也是他对后者进行挑剔的理论长矛;至于原子公民,则既代表着其自炫自誉的现代化招牌,同时也是其借以自我保护的精神盔甲.所有这些,其实都是邓先生"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之"文革"情结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这是认识和观照自我的过程;对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力的自觉,这是经由认识他者而反观自我的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特殊矛盾的自觉,这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理想的实践审视。  相似文献   

8.
以"我—你"关系为基础,布伯建构了他的对话伦理。对话伦理具有"呼唤"和"回应"的关系结构,它要求人敞开自身,经由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他者的"呼唤"之"回应"来实现对他者的责任。布伯强调上帝在对话伦理情境中的在场,由此,对他者回应的对话伦理同时也是对上帝负责的宗教伦理。对话伦理将对他者的关怀与责任和对上帝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凡俗中发现神圣,在当下遭遇永恒,在对有限他者的责任中实现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日本人接受佛教的心态切入,着重分析了初期神佛融合的形态以及作为异域文化的佛教,主动向日本原生的神道教靠拢、渗透,进而把握对神道教主导权的递进过程;论证了神佛融合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伴随社会变迁,两者对应关系的消长变化。作者认为,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以及日本的民族化,是推动神道教不断进化的第一源泉。换言之,成熟的神道教是日本固有文化和外来的中国宗教文化交融并经消化而为我所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在其经典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为了给交互主体性理论提供一个彻底的、无预设的起点,提出了以他者之他异性为目标的还原——源初还原.这一还原是否切中他者之他异性、能否在方法论上得到彻底执行,构成了对胡塞尔理论的核心挑战.基于"自我批判"的视角,胡塞尔的源初还原可以得到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强调源初还原的两个功能,即划分自我领域...  相似文献   

12.
九鬼周造在日本哲学研究者中闻名,主要因为他所撰写的《"粹"的构造》以哲学方式阐明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粹",除此之外他亦因探究了"偶然性"的哲学而闻名。在文章《我的姓氏》(1938),他自我分析地展开探讨自己的"姓名"(九鬼)的问题。这一思考与九鬼哲学的诸面相有关,构成专有名词或名字这一问题。这与"偶然性"哲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九鬼的实存哲学是连动的。因之,"名字"这一课题可以为解读九鬼哲学提供新的思路。此种解读,由列维纳斯的"实显"(实词化:hypostase)概念带来启发,并由此得以深化。本文将首先明确九鬼在《"粹"的构造》和《我的姓氏》中如何追问"名字";接着着眼于"实存哲学"(1938),概观九鬼如何通过胡塞尔本质直观的批判来探讨"实存"与"本质";最后,以列维纳斯的"实显"(其中也包括"名字"与"实存"的问题)为参考,试图考察其与九鬼的"名字"与"实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要使我们涉及他人的行为具有道德上的恰当性,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特定行为之特定对象的独特性。理解是解释学的一个核心课题,而当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教条就是,在理解一个对象时,我们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像我们的理解对象对自身的理解那样来理解他们,因为我们对我们的理解对象的理解可以比他们的自我理解更好。如果这样,我们在从事涉及他人的行为时,就无需考虑他们的自我理解,而只要依据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管这样的理解与他们的自我理解是否相同。这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以宗教理解为例子,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家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概念来说明:一方面,为什么我们对他者的理解必须以他者的自我理解为权威;另一方面,我们对他者的理解怎么可能达到他者的自我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因而,"自我"就成为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体在找寻"自我"时会遭遇两类不同的问题:什么使得自我在不同的时刻保持同一?哪些行为、经历、信念、价值、欲望和品格特征等归属于自我而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前者是本体认同,它关切个体在时间流变中如何保持同一;后者是规范认同,它关切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两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它们共同勾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将自己识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与之相应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和实践也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启蒙运动的缔造者,是日本资本主义文化的先驱者,也是一位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理论家,他的名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他一生著述颇多,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对"儒学"思想的排斥,以及对西方近代思想的汲取。福泽谕吉还提出"脱亚论",日本学者丸山真男一针见血地指出福泽谕吉的"脱亚",实际上就是"脱儒"。福泽谕吉提倡以欧美为目标改造日本社会;排斥"儒学",提倡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其思想的实质,就是想汲取西方近代文明之精华,谋求日本之独立,发展日本之文明,使日本尽快强大。福泽谕吉继而站在了"国权主义"立场上,拥护"天皇制度",积极地为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大造舆论,极力倡导"脱亚入欧"论,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作品浸润着东方的生态观念、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但在这相似中又存在不同的文学审美追求:前者追求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湘西神秘的和谐生境,后者追求日本式的"吸收自然"的生存观念;前者体现了中国诗情画意的传统和古楚文化的遗韵,后者体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对日本"物之哀"及"幽玄"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日本修验道奉能够以咒术役使鬼神的役小角为教祖,强调山岳为灵域,主张通过入山修行来获得非凡的生命体验,故以"修验"为名。修验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合性宗教"的特殊性格。本文将道教与修验道置于日本佛教文化视域中,通过对修验道教主役小角事迹的考辨、修验道"山岳性格"之形成,来研究修验道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由此来展现道教在日本传播方式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古希腊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自足"的分析,讨论了在两种视域(自我与他者对立/自我与他者统一)下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简言之,在两者对立的视域下,自我仅限于孤立个体,他者成为我们不得不提防、又不得不依靠的外在事物,因而自足无法实现;但在两者统一的视域下,他者则是实现自足的必要手段与路径。继而,本文试图指出自我与他者的对立是现代性的局限性之一,重新思考"自足"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到外在善(尤其是财富)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而且有利于我们在与他者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地寻求卓越德性与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0.
铃木成高是京都学派哲学中以创造新的世界史理论为己任的历史学家。他深受西田哲学的影响和刺激,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和梅尼克思想的基础上主张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创造以日本为中心的"东洋的世界史",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两种历史观之战。在客观的历史认识与主体的创造意欲之间他最终倾向于后者,从而使得其在历史观上的现代性探讨变成了一种虚幻的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