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督教传入后,其跨境互动作为历史事实一直存在于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发展、国家边疆稳定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等持续产生影响。本文拟在文献分析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宏观背景出发,分阶段描述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基督教跨境互动的历史与事实,剖析影响基督教跨境互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归纳基督教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跨境互动的形态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无神论》2021,(1):46-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传播方式也变得愈加跨区域化和超时空化。在此情形下,以多民族、多宗教为特征的云南跨境民族地区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互联网基督教跨境传播的影响和挑战,这给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为此,迫切需要从发挥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提升宗教事务管理能力、开展法治建设、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过往的多数研究认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是对其原生宗教的否定与取代。通过对基督教传入前后中缅北界怒族支系怒苏人的信仰观念、仪式主持者与丧葬仪式的历时性变迁的考察、比较,发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本土化,实质上是新生代教牧人员引领信众在对其原有文化传统进行选择性扬弃基础上的基督教文化重构式的中国化。从基督教与民族原生宗教关系切入对怒苏人基督教中国化背景、动因、表现与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基督教通过对民族原生宗教的扬弃而形塑其民族文化特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洋教”到“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转型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傈僳族地区以来,通过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互动、整合与平衡,形成了独特的傈僳族基督教传统。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阐释人类学和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分析说明"本土化"是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得以传播的必由之路;并试图通过"社会范畴化"和"自我归类"理论进一步阐释傈僳族基督教传统在其民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即其在"化本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勇 《天风》2019,(11)
正云南高度重视基督教工作,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稳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积极引导基督教界与党同心同向。云南省基督教界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云南基督教神  相似文献   

7.
傅先伟 《天风》2017,(11):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它不断适应新处境而本土化的过程。唯有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故此,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22,(12):21-21
云南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边境问题紧密交织,一方面境外势力不断利用我省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区位环境进行渗透,另一方面在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城市利用旅游、经商、慈善等进行非法传教渗透活动,抵御渗透形势严峻复杂。昆明市三一国际礼拜堂作为省基督教两会直属堂,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协助党委政府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基督教进行渗透,在团结带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正信正行,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作出示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从缅甸跨境迁移到瑞丽的缅甸克钦人为研究对象,以缅甸克钦人跨境迁移后的宗教生活为视角,力图为有关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以及跨境流动和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本文认为,缅甸克钦人的跨境迁移主要是受经济理性的驱动,然后才是在宗教生活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适应与调试,教会组织对于跨境缅甸克钦人而言既有正向的功能又有负功能。基督教生活是跨境缅甸克钦人在异乡彰显民族身份的一种标识,跨境民族之间基于个体层面的宗教互动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探索过程,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当时中国教会发生的本色化运动,虽然该运动当时没有实现中国教会真正本色化的任务,但产生了使基督教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透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真正建立一个有自己特色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荣神益人的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1.
海金华 《天风》2022,(3):17-19
基督教自19世纪80年代传入云南以来,在信仰上扎根本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三自爱国运动,至今在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上不断进步,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单信 《天风》2017,(9):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民族化、在地化的过程。唯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种思考绝非象牙塔中而必然是处境中的思考。而构成这处境的重要维度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神学的生长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对此,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13.
景颇族基督教信仰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根据2001年统计,德宏州的景颇族人口12.51万人,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景颇族是个跨境居住的民族,在国外估计还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和印度。景颇是我国对该民族的称呼,缅甸称为克钦,印度称为新福。 历史上,景颇族信仰传统的原始宗教。近代,基督教、天主教等开始传入我国景颇族地区。在50年代的社会历史调查中,景颇族在解放前信仰基督教的并不多。但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发展很快。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情况,笔者…  相似文献   

14.
国内新闻     
颂宥 《天风》2023,(5):61-63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消息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23年3月27日,接待了云南省基督教两会代表团。双方就少数民族圣经翻译、基督教中国化等事工进行交流,基督教全国两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肯定云南教会的经验,鼓励云南教会积极探索、分享,持续推动基督教中国化做深做细做实。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 ,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全省有52个民族成份,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特点包括有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15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16个,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并在全省范围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复杂格局。云南亦为五大宗教俱全的省份,其中佛教三大部派集于一省乃云南所独有。其信教群众多集中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亦形成云南宗教发展之特色。由此可见,民族、宗教之交织共在构成了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柏格理在云南传教的尝试为例,论述了柏格理在对云南社会文化了解的基础上,逐渐调整既定的传教策略,采取适应中国社会的方法。本文认为个人的品质与修养,意志与信心,是任何时代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必备的素质,这一点从柏格理身上已经得到印证;此外,了解社会、融入文化,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任务,也是基督教为中国人民真正接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是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文化之间消解、交融的过程中,基督教用"自觉认同"意识的内化完成了本土化动力由外向内的转化,并通过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内在置换"、世俗文化的"表层融合"以及社会文化发展运作中的"技术调和"等多层次的互动,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类型。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是,基督教信仰逐渐代替传统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民俗化的取向,并在"生活化"和"入世化"的策略下重新建构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教会组织的本土发育又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深析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实践的动力与路径,对于实践层面上规范、引领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徐祖祥,历史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王雷 《天风》2018,(5):13-14
运用中国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来承载信仰、弘扬福音,使我国的教堂建筑逐步地走向中国化、本土化,这是福音本色化和神学处境化的具体实践和运用。走中国化道路是基督教在中国处境中安身并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并非"土生"于中国,却可以在中国"土长"。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使基督教逐步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彻底抛弃洋教的帽子。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8月20日至30日,中国基督教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双语传道人培训班第五次集中学习在沪开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吴巍牧师、副会长兼总干事单渭祥牧师出席并讲话。培训内容包括基督教中国化、宗教政策法规、教会管理、抵制异端反对邪教等,并组织同工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参观上海教堂等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一个佤族村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南传佛教、基督教在丙叶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的观察,关注制度性宗教与本土民族文化在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互动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因宗教间的系统差异以及佤族文化面对不同的信仰冲击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反应与实践,导致南传佛教与基督教所展开的文化重构技术是各异的,南传佛教积极吸纳佤族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在重构中实现佤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而基督教作为绝对的一神信仰,全面深刻地改造佤族传统文化,型构的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多强调其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丙叶佤族文化在南传佛教与基督教的改造与引领下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面对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