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书于清初的《大梵忏》是目前流行于上海的一部道教忏仪。该忏的内容受到了佛教天台忏法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密教的摩利支天修法与道教的斗姥信仰相融合。这背后反映了元明以降佛、道二教之间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本文对该忏的由来、结构以及密教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2.
万钧 《中国道教》2000,(1):34-34
1999年10月30日至11月13日,湖北麻城市第二届道教经韵经忏培训班在五脑山帝主庙顺利举行。在为期15天的学习中,来自全市的54名道教教职人员学习了有关道教的经韵、经忏和道教仪范。麻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有关领导应邀做了有关宗教法规和当前形势分析的讲座。培训班学习了国务院145号令、省政府38号令,并结合当前形势,学习了人民日报社论《法轮功就是邪教》等文章,分析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号召全体道教教职人员要在反对法轮功斗争中站稳立场,并通过学法用法,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利益。这次培训班还对18名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继承和发扬道教的正当斋醮传统,满足信教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尽早尽快培养一批能主持道场法事活动的专门人才,经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在中国道教学院举办一期经忏科仪高功专修班。经过筹备,于一九九二年六月十日正式开学。六月十月上午九时,中国道教协会负责人及白云观监院前来参加了“经忏科仪高功专修班”的开学典礼。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有关领导莅会祝贺。  相似文献   

4.
"梁皇忏"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日僧圆珍入唐携回日本的经典目录中就有此名。南宋末年,"梁皇忏"被收录于高丽大藏经中。但从其内容和行忏的对象看,我们相信早在梁朝,就已经有此忏法存在了。镰田茂雄在《中国佛教史》第三册中说,后世称为《梁皇忏》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可能就是梁天监四年(505)所编辑。印顺法师说是元代所编,伪托为梁的作品。学者有认为"梁皇忏"与梁时文宣王萧子良所制"净住子净行法门"相似。至于唐玄宗末年已出现的道教忏法"九幽忏"极有可能是道教方面模仿"梁皇忏"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道教徒的经忏业务水平和道教音乐的演奏技能 ,更多地掌握道教文化知识 ,经句容市道协理事会研究决定 ,于 1 999年 7月1 5日至 1 0月 1 5日举办第七期经忏培训班。7月 1 5日 ,培训班开学典礼在茅山元符宫举行。本期学员共有 2 0名 (茅山道院 8名学员将同时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 ,苏州太仓道协1 0名 ,镇江 2名 ) ,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受太仓道协和镇江三茅宫的委托 ,学习期间 ,学员们将系统地学习茅山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理论和道教文化知识等课程。茅山道院举办第七期经忏培训班@何春生…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经典的相继传入,佛教忏悔思想也逐渐流布开来。晋代,僧人从事斋忏活动之风很盛,出现了一些忏悔方法。南北朝时期,忏悔更加流行,忏法名目也多种多样。南朝与北朝的忏法各具特色,且均对此后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土的佛教忏法,既包含原始佛教的灭罪思想,又融合了中国原有的礼仪形式和祛灾求福心理,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考察南北朝时期的忏法,对认识中国佛教忏法的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僧人从事商业化的经忏佛事被时人和当代学者认为是晚清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经历衰落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期刊报纸、公文档案、回忆自传等材料,对应赴僧人和经忏佛事等作出宗教社会史的考察,进而分析彼时僧团、民众和政府各方如何看待佛教的经忏应赴。我们认为近代经忏佛事除了诸多弊端和反对的声音,僧团内部还有改革、辩护的呼声,民间亦有较大的需求,政府的管控出于多方原因态度不明、实施不力,解释了为何作为衰落标志和众矢之的的经忏佛事在近代较长时段都未消除甚至还颇为流行。  相似文献   

8.
略说经忏     
略说经忏释永禄经忏是随着大乘佛教济世度人的教义而出现的,它体现了大乘佛教独到的慈悲精神和宏伟志愿。在大乘佛教传播的地区,如中国的汉传和藏传佛教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都将经忏做为重要的佛事活动。而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和我国云南一些...  相似文献   

9.
去寺院,正好赶上做消灾法事,看着诸位师父和众居士队真虔诚的样子,突然想起了刚从书上看到的经忏佛事的弊端和许多师父对经忏佛事的反感。有的师父甚至发誓说,宁可饿死,一辈子决不从事经忏佛事。其实,从民  相似文献   

10.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11.
正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澳门道教协会会长吴炳鋕、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教授赵艳霞等15位嘉宾做主题发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刘怀元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刘固盛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吕祖无极宝忏》中的慈爱思想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吕祖无极宝忏》是香港道教坛堂常用的经本,在香港道堂内举行的拜忏仪式,或在外举行的醮会,《吕祖无极宝忏》差不多是必诵的经本。  相似文献   

12.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3.
圣凯 《法音》2001,(11):20-29
一、前言知玄法师是唐末极其重要的高僧,曾受到唐代五位皇帝的礼遇,并且对“会昌法难”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唐末佛教的一盏明灯。但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对他了解甚少,大部分人只以为他是《三昧水忏》的作者。有关知玄的资料最主要是《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此外便是《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及《新唐书》、《旧唐书》等的记载。现在我依据相关资料,以佛教史料为主,以正史记载为辅,对知玄的生平事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慈悲三昧水忏》,又名《慈悲道场水忏》、《水忏法》、《三昧水忏》、《…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8)
<正>一、缘起2010年秋,泰京普门报恩寺住持、泰国国王御封的华宗大尊长仁得上师为我讲经之余,将报恩寺募集善款重刊的《慈悲三昧水忏》(以下简称《水忏》)赠予我。该《水忏》仿潮州开元寺版印制,与《大藏经》No.1910所收文本有一定出入。作为信众,对《水忏序》所记发生在悟达国师知玄(810-882)身上的人面疮恶报深感讶异,对千年以前晁错  相似文献   

15.
中藏S21·002号西夏文佛经残卷,刻本卷轴装,原未定题,经考证其内容应该属于《华严忏仪》卷十三。该西夏文残卷与现存的汉文《华严忏仪》并不能完全勘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华严忏仪》的创作和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6.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在古印度佛教创始后就已有之。在佛教僧团中,每位僧人都要定期在每半月举行忏悔仪式,检讨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是否有违犯戒律的行为。每年在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则要举行自恣日,僧人们就自己的所见所做和感到困惑的地方尽可能提出来,让其它人评判或指责,由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养和自律的能力,尽可能不再违犯戒律。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印度佛教的忏法就被中国佛教徒吸收。约在晋代,忏法就出现在中国佛教界,到了南北朝时,忏法在中国佛教中已经普遍实行,梁武帝曾是忏法的有力推行者,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是忏法的集大成者,之后忏法…  相似文献   

17.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18.
北宋末年兴起的神霄道教与长生大君信仰兼有政治与宗教双重内涵。作为上清派的传经神,长生大君既与南宫炼度有关,又与东晋时期风行道教的终末论主角——金阙帝君有关,是政治色彩极为浓厚的信仰符号。本文指出,长生大君与宋元间以《度人经》为中心的新生道法(派)的交涉,表现为前者作为一种信仰元素寄寓于后者的身神存思与炼度法事之中,这种寄寓与《龟山玄箓》有一定关联。理清长生大君与宋元新道法(派)的关系,对研究宋元道教史和道教仪式的发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20.
正傩坛戏,也称傩堂戏、傩戏、傩舞,贵州傩坛戏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傩戏的神系、科仪等,都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