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东正教的起源和传播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之一.由于基督教会内部争夺普世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势力范围和世俗利益以及教义上的某些分歧,于公元1054年公开分裂为西方天主教和东方正教.……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东正教遭到苏维埃政府的压制。随后在三年的俄国国内战争中,大批保皇派东正教人士随落败的白军逃离海外,并于1920年正式成立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最高管理局,由此开始了俄罗斯东正教境内外教会长达八十余年的分裂。而后由于出现了对教会管理权与教区自治等问题的分歧,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内部出现分裂,最终形成以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为中心的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以巴黎为中心但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西欧主教区和以纽约为中心的北美高级主教区。在苏联时期,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得以相对自由地保护和传播东正教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俄罗斯移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随着乌克兰国家走向独立,乌克兰东正教会也开始了争取独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家直接参与教会生活,推动教会独立;国外政治力量公开参与宗教生活,推动承认乌克兰教会独立地位;政府和民间组织为独立派教会提供武力支持;政权支持独立派宗教团体的建立;当局为独立派教会提供宗教场所;国家通过限制正统教规教会,促进独立派教会的发展;独立派教会寻求政治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发展历史来观察宗教内部力量和世俗力量对教会发展的影响。在教父时代,神学和礼仪成为主导各地教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导致了早期的两次分裂。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中,神学和政治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在伊斯兰统治时期,政治力量几乎决定了教会的发展。在近现代社会,神学和政治力量对教会的影响都在持续减弱,而教会的本地化与全球化,教会的规范化,教会间的竞争、对话和合作,则日益成为主题。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东正教历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东正教历史钩沉高崖东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三大主要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之一。东正教于1054年与罗马基督教公开分裂,而单独建立教会,自选教会最高首脑(牧首)及教会机构各级神职人员,在世界上有8个牧首区,9个独立教会,教徒约一亿,在世界...  相似文献   

6.
东正教会的正式名称是东方使徒正教会,主要包括俄罗斯东正教会、东欧各国以早期希腊教会形式而各自建立的东正教会.我在拍摄伯利恒主诞堂和耶路撒冷圣墓堂时了解到,这些"希腊东正教堂"不隶属希腊共和国的东正教会,而是独立的.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的东正教会都是"古老的自立教会".虽有"世界东方使徒正教会联合大会"这一组织,但它仅是一个协调性的联合组织.大会会所在今伊斯坦布尔的FEHER、RUM、PATRIKHANESI、HALIG、ISTANBUL.会所礼拜堂在世界上相当著名,耶稣被鞭打时双手被捆绑的石柱就被移置在此.礼拜堂对外不开放,可能由于我拍摄世界教堂较多,当地人士带我进去拍了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乌克兰的独立,乌克兰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激烈的变化,有着千年历史的乌克兰东正教的分裂是其中尤为典型的事件。东正教会分裂后,乌克兰境内形成了莫斯科牧首区所辖乌克兰东正教会、基辅牧首区所辖乌克兰东正教会和乌克兰"自主"东正教会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延续至今。本文将通过历史梳理,探析导致乌克兰东正教分裂的历史根源和推动因素,并对当前分裂局面可能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界的东正教研究苑一博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系之一。自1054年教会第一次大分裂以来,它曾经是拜占廷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家的国教。直至今天,东正教仍在东欧及近东一带广为流传,并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  相似文献   

9.
1996年5月7日上午9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曼诺夫·亚历山大博士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作了题为“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与国家关系”的学术报告。 他首先介绍了历史上东正教的几次改革,指出俄罗斯文化是一元文化,即东正教文化,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哪里有俄罗斯人,哪里就有东正教。目前俄罗斯即将举行大选,各派政治势力都在积极拉拢东正教会。东正教会对此感到非常为难,一方面教会不是在天空中生活,要与国家协调一致;一方面又不想成为政治家们利用的工具。在斯大林时代,东正教神甫们曾被剥夺公民权,成为社会边缘人,而现在俄国政界却把东正教会置于社会中心,各派都想利用它。鉴于上述情况,东正教会规定:限制教会神职人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个人可以参政、演讲,但不能代表教会。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包括教徒和非教徒,对基督教三大派系究竟有什么区别,不是很清楚。各派系教徒只是对本派的教义、神学、经典、礼仪、节日、神职、教制、教历、教堂等有所了解,而对其他派系的详情就不甚了解。本文就基督教三大派系———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之间的区别,作如下介绍:学过世界史的人都知道,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中心,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东正教是在帝国东部地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帝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民族等方面与西部不同,因而东正…  相似文献   

11.
蔡建伟 《天风》2009,(12):13-15
一说到崇拜礼仪,我们往往会将它与形式主义联系在一起,就会想到主耶稣曾经批评的那些假冒为善、只图形式不向敬虔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甚至有时会想到东正教、天主教会崇拜时那种浩浩荡荡的场面。其实,这些都是对礼仪不正确的理解。本文将简单地介绍礼仪的定义、内涵和功用,以引起大家对崇拜礼仪的正视与重视。  相似文献   

12.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东正教会迅速恢复了自己的最高管理机构,这是教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世俗社会里存在的庞大的宗教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也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目前,俄罗斯东正教会最高管理机构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地方宗教大会、全体主教大会、莫斯科和全罗斯牧首、至圣主教公会、莫斯科牧首区公署和公会机构,以及教会法庭。在很多方面,教会管理机构与世俗管理机构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实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中华东正教会,是俄罗斯东正教在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境遇: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内部斗争复杂尖锐;中俄关系恶化;教会中的人员、经费、教堂情况非常困难。同时,在中国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中华东正教会"特殊之处在于,她的命运是由中俄两国内部的政教关系和中俄两国间的国家关系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中俄关系的阴晴冷暖是决定中国东正教自治之路兴衰成败的主导因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东正教"中国化"的时机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国家的基督教会开始争取摆脱西方传教差会的控制,建立适应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教会,采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体现其民族意识和地方特色。在这些国家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中,产生了以民族传统观念和形式来表现基督教教义与礼仪的种种改革。同时,在这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6.
俄国曾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东正教是它的国教,现在又是它的第一大宗教,它拥有占国民总数一半左右的教徒,教会组织遍及全国89个行政主体。作为一种信仰和道德因素,东正教目前在俄罗斯社会稳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复兴.俄罗斯东正教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戴桂菊)便是我国俄罗斯东正教研究领域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西欧11-12世纪的修道改革与同时代的格里高利改革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天主教教会在11-13世纪改革后的历史格局。作为12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教会人物,改革派修会西多会的领军人物,明谷的贝尔纳穷8年之功,弥合了1130年裂教,维护了教会的统一,捍卫了格里高利七世之后的教会改革成果;同时引入修道改革的属灵原则,以补充格里高利派过于强调法律与威权,而导致作为教会基石的德性与灵修下降之不足,为推动12世纪教会改革继续发展并取得整个世俗社会的支持,提供了神圣性和凝聚力的有力保障。贝尔纳还创造性地扩大宗教教育方式和范围,奠定教宗道德象征共识原则,并主持建设了一个庞大的西多会母子修院系统,在促进修道改革的同时,为改革后的教会提供了最高修道典范标准和足够的优秀属灵人才队伍。贝尔纳对教会改革措施和道德体系建设的远见卓识,对今天宗教文明的发展走向,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祭司的祷文(约17:20-26)表明了主耶稣基督特别关注教会的合一性。但不幸的是,教会的历史竟然是一部分裂史。1054年,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由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在新教自身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分裂。迄今为止,教会仍旧没有达到合一的地步。1999年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签署了一部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一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献——《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有关成义教义的联合声明》。这是双方在迈向合一道路上共同努力的成果。本文尝试对该文献进行解读,从而挖掘教会合一之可能性的模式,以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亚历山大圣西里尔的“合性论”思想是“非卡尔西顿教派”的东方正教会与“卡尔西顿教派”的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在20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对话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是双方分裂10多个世纪以来实现神学和解、重新走向联合的思想基础。本文在考察核心词汇“本性”与“本体”的含义和用法之后,将详细介绍“合一本性”与“合一本体”的神学内涵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分,以便随后分析东方正教会与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在“合性论”思想中实现神学和解的原因,而在最后部分,将探索性地探讨“合性论”基督论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君士坦丁堡牧首授予新成立的乌克兰东正教会(ПЦУ)自主教会地位之后,引发东正教世界各方冲突不断。2019年乌克兰国内宗教冲突此起彼伏,俄乌教会争端加剧,俄君教会纷争范围逐渐扩大,并且世界其他地方东正教会也被卷入其中,东正教世界的统一被破坏。为应对东正教世界的危机,耶路撒冷牧首提议在约旦首都召集全体东正教会议,旨在建立一个沟通对话平台,促使教会纷争各方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