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祖统”观念是指以单一线性师承关系为中心的正统性观念,是隋唐佛教宗派观念的核心要素。代传一人的“祖统”与枝繁叶茂的“法统”有明显差别,前者是差序结构的正统观念,后者是平等结构的真理观念。禅宗的树状式世系祖统说融合了“代传一人”与“平等传灯”,既有唯一的正统性建构,又能回避因追求正统而排斥其他支派的情况。唐末五代,随着丛林、禅院的兴盛,寺院成为正统传承的中心与派系的“祖庭”,寺院方丈取得“正法”与“一人”合一的地位,“家系祖统”观念由此出现。  相似文献   

2.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一夫 《佛教文化》2009,(5):26-28
公元1世纪,佛教形成了大乘、小乘两大派别。大乘传入我国后,又分为三论宗、净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前五宗来自天竺(今印度),后两宗为我国僧人所创。南北朝萧梁天监(502—519)年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我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作为主要宗派在我国流传,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后传法慧可,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5.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充分的史实论述了五台山在唐代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纪之初至今近两千年,与佛教毫无接触的文化人、世间人几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即便你认为自己与佛教一点不沾边,佛教文化还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周围,呼吸进你的肺腑,溶化于你的血液,浸润到你的肌体。这就是从事理论研究者常讲的“积淀”。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这文化一同被人们接受,想彻底分清是不可能的。借用一段旧诗,便是“两个泥菩萨,打碎再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也分不得。”分不得便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政治伟人、文化巨人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是一般人所关注的。只从现代来看,人们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就都有对佛教文化的看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领袖为什么这样讲,民众为什么这样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相似文献   

8.
胡应强 《天风》2006,(7):30-34
如果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那么和好神学就是中国宗派后教会的神学思考之一。和好神学源于中国基督教会已经并仍将身体力行的宗派后合一的实践。因此,和好神学也是中国教会从宗派后合一的层面对基督教信仰所寻求的理解。和好神学立足圣经,突出神人和好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中心思想,因此,也是高举圣经权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和好神学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三位一体的神是人神和好、人人和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源头、动力和终极目标;道成肉身的宇宙的基督是一位有志于、也有能力实现神人和好的基督;神更盼望人人成为实现神人和好的有责任且负责任的自我;神人和好也符合教会的本质——团契 (KOINONIA),即指神与人、人与人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和好的生命关系。因此,和好神学主张建立有中国宗派后合一特色的教会论;在终极论上,和好神学更从和好的主题出发,满怀信心地展望,世界的终极不是毁灭,而是到日期满足的时候,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总之,和好神学能帮助中国基督徒树立正确的基督观, 教会观,促进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派后合一,为中国基督教正在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大约在公元4、5世纪时传到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在6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三国传到日本,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和中日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全面发展,中日之间展开直接的佛教交流,中国各个佛教宗派先后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10.
张琴 《中国宗教》2023,(10):64-65
<正>汉传佛教中“祖庭”概念的产生,受儒家尊祖敬宗观念的影响,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祖庭”一般用于指称宗派发源地,以及在宗派发展中有嗣法地位与影响的寺院或道场。“祖庭文化”是指以祖庭、祖师为核心衍生出的思想、典籍、制度、建筑、文艺等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显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特征。江西佛教祖庭文化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互鉴的成果,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 “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这一思想潮流也表现在当时的佛教艺术之中,直观地体现在宋代画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同以佛弟子的身份会聚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正如大家所见,这是一次全世界佛教徒的盛会,所有不同宗派的佛教徒因释迦牟尼佛的神圣教诲而共聚一堂。这种包容所有佛教徒的集会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一百年前则是无法想象的。今天它实现了,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来认识这种现象。我将尽可能简明地追溯一下这一现象的发展史,并说明它对于我们共同未来的意义。内部对话:共存与协作佛教自始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宗教,虽然佛教徒偶尔会对自己内部的不同宗派不太友好[1],但是它从未敌视过其他宗教。正如阿诺德·…  相似文献   

14.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古剡溪沿线,今浙东新昌一带,是佛教中国化转型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区域佛教弘传早、佛教中国化探索较早、佛教思想与中国诗歌文化的结合较早,推动了佛教义理和信仰中国化的进程。剡东初弘:佛教在新昌的传播较早佛教在浙东区域的传播,缺少较早期的文字记载,但考古发掘的陶瓷制品,可说明当时这一区域已有佛教传播,如:在嵊州市浦口镇大塘岭发现的“嵊M101”吴太平二年(257)青瓷器谷仓罐上塑有11个人物,其中右边三人和北面三人,均头戴尖顶小帽,突目、高鼻、口微张,侍立,发掘者判定这六人应是僧人;同在嵊州市浦口镇大塘岭发掘出的永安六年(263)东吴墓三足樽,铺兽之间为三尊盘座佛像;出土于绍兴一带的长22厘米、宽12厘米、厚4.7厘米的佛画像砖,其“佛像饰于墓砖侧面和端面,着长袍,立于莲花台上,有项光。”据铭文记载制于三国时期吴国的“建衡三年”(271)。  相似文献   

18.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可从佛教伦理内涵的旨趣、价值、自觉三个方面得到论证,即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是其人生解脱论,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是其因果报应论,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是其心性论。  相似文献   

20.
心性观念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中,"性"释为"体",指本来具有的不发生变化的本性、实体,即"佛性"。佛性自性本净,然为妄念所染,不能自明,这就需要通过"体"而示道见性。佛教修养佛性,也是从心做起,向内寻找。心不动,自能观照到佛性。佛性本清净,清净即空寂,"空"成为佛教修养的最高追求。但是"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却使"空"境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气质,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也就具有了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