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穆斯林眼中的伊朗伊朗是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摇篮之一,伊朗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片1648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突厥族、库尔德族、俾路支族、鲁尔族、土库曼族、阿拉伯族等民族的近7000万人口。其中98.5%左右的人口是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信奉什叶派,部分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及其所属哈乃斐、沙斐尔、马立克和罕伯里等教法学派。所有各教派的信奉者在伊朗都受到尊重,并且享有完全的自由。此外,在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宗教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组织。在伊朗全国…  相似文献   

2.
马立克教法学派的特点白剑波马立克教法学派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在坚持《古兰经》立法的基础上,还重视将圣训和麦地那传统习惯作为教法渊源,故也被称为“圣训派”,以区别于以“意见派”著称的哈乃斐教法学派。探索马立克学派的特点,对于系...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制度分析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发现",随后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逐渐形成。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与管理学派强调效率性、工具性的管理行为不同,新制度主义中研究的重点就是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其研究角度是组织生存的合理性。该理论研究一直被沿用至今,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组织理论研究学者都喜欢透过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来阐述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  相似文献   

4.
作为认识论研究纲领的贝耶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强 《哲学动态》2005,1(3):39-45
一贝耶斯主义:一种认识论的研究纲领 "贝耶斯主义"(Bayesianism)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学术标签.其最初也是最令人熟悉的含义,是指统计学和决策论中的贝耶斯学派.这一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承认主观概率的存在,并将其作为理解人类的推理和行动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5.
艾布·哈尼法及其教法学派贾保平艾布·哈尼法(700—767)是逊尼派著名教法学家,哈乃斐教法学派的奠基者,位于四大正统教法学派创始者之首,被尊称为大伊玛目。其教法学说在伊斯兰教法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其教法律例以灵活、宽容、适度著称。故迄今为止,全世界有...  相似文献   

6.
格亚斯意为类比,是以逻辑推理的理性方式来演绎教法判断的一种方法,是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之首的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艾布·哈尼法惯用的教法判断方法。这种逻辑推理之法使艾布·哈尼法在启示与理性之间得以行使中正之道,也使得哈乃斐学派成为穆斯林世界流行最广的教法学派。本文从格亚斯原则出发来探析艾布·哈尼法及其学派的法学思想,并从具体的案例判断中管窥哈乃斐教法学派的适应性及其实践性,揭示中国穆斯林将艾布·哈尼法的理性类比、中道和灵活变通的思想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中国化道路尝试。  相似文献   

7.
王冉冉 《管子学刊》2014,(4):127-128
正林存光教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颇富盛名的"刘泽华学派"或"王权主义学派"中较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尤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正如李振宏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权主义学派》一文中所说,林教授"把政治哲学研究学理化而真正提升到哲学的水平"[1]。如所周知,先秦儒、墨、道、法是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四大宗派,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古典的",乃意指他们开创和奠基了四种极富超越且具有恒久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8,(2):43-51
本文据作者2017年11月18日在北大文研院"纪念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口头发言整理而成,述及年鉴派汉学成就、"道德环境"(社会)、文明论及学派形成等,夹叙作者个人在其学术实践中如何体会涂尔干相关思想的启迪。作者指出,涂尔干逝世百年了,但我们的处境(尤其是个体-实利主义和排他的国族主义制造的"氛围")并没有产生根本改变;"重新发现"这位前辈的教诲,学习其思想,对于我们更务实地看现实出现的问题及我们对它担当的责任,都深有启迪。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近现代中国学者的哲学史观及其对古代"变之哲学"的特别关注,审视进化主义及其相关理论如何渗透其中并规范其核心内容、写作框架和分期模式,进而追问哲学是进化抑或是增长的,哲学的增长是否必然遵循某种发展阶段论,科学化与实证化是否可以作为哲学增长的最终目的等问题,由历史的反思而思考哲学与哲学史研究应如何消解进化主义的强烈影响,放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思想观念,转而致思于如何实现中国哲学的常与变、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现代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理性主义盛行与"精神"缺位成为难以化解的时代困惑。完整真切地把握生态主义理论思想的"精神"内核,必须突破"学派""流派"与"思潮"的研究理念,以"出入流派"的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生态主义理论"形态"的研究。历经人类文明初年生态主义的"伦理"形态、近代以来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对峙与冲突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双赢"的学术期待下,生态主义伦理思想在生态演化史上应当继续向前拓展,即向"伦理与道德一体"并辩证互动的形态演化,进而构建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价值生态与生态伦理的"中国形态",这是特殊的民族精神气质,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1.
瓦雷拉等人在1991年出版《寓体心智》一书,开启了认知科学领域内新的解释路径。书中提出把认知理解为寓体行动,引发了认知科学中称为"施行主义"的研究潮流。瓦雷拉等人对传统认知科学的批判,集中在"内在表象"概念和连带的形而上学实在论,他们主张生物在其与环境的共同规定中创造其自己的世界。不少欧陆哲学家对表象主义其实也早有批判,尼采是这一批判的早期代表,他寻求以适用于一切生物之原则来说明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视为施行进路之先驱。  相似文献   

12.
郭婕 《道德与文明》2015,(3):113-118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领域,"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呈现三种面向。围绕"何种传统"、"何种关系"及"何种途径"等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三种面向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原道》2017,(1)
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亚洲主义思潮在文明、文化意义上的总体现象和内在逻辑。不同于作为军事、政治的侵略策略的"大东亚主义",亚洲主义曾经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和"启蒙与救亡"模式相抗衡的"文明论"和"文明国家"的叙事脉络,融合吸收了儒、释、道等东方传统的"虚静""空性"精神,试图逆反"文明/野蛮"的价值判断。本文认为,必须深入剖析部分亚洲主义者在政治选择和文化选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通过章太炎等"亚洲和亲会"的宗旨、京都学派的"绝对无哲学",官崎滔天等人的"亚洲—中国革命"思路,以及周作人、三岛由纪夫、胡兰成等人在宗教、文明和国家之间设置的"亚洲主义转喻链",才能回答以"东方文明自身的现代选择"为旗帜的"亚洲主义"思想,如何会被"帝国主义""国家主义"吸收乃至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学本质的讨论,自古以来便众说纷纭。西方主流观点有"模仿说""修辞说""虚构说"等,中国古典文论有"缘情说"与"文笔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公元前6世纪提出了音乐是对"宇宙谐律"的模仿,但这并不等于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文论就是一种"模仿说"的变体,其内核仍应以"数本论"为主,透过其"数"的概念更进一步地将这一理念延伸到文学范畴,就产生了具有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欧美佛教研究学术史划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20-70年代,是起步阶段,确立了以"佛教文献学"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二、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是成熟阶段,在佛典校勘、佛教考古与思想解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旧英德学派、列宁格勒学派与法比学派;三、二战结束到70年代,是转型阶段,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传统的文献学与哲学研究之余,兼顾适应国际政治需要的"地区研究",在方法上更多涉及佛教的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四、80年代以来,欧美佛教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佛教学术空前繁荣,西方佛教学者置疑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理论预设,探讨佛教与西方社会深度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太谷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心性涵养工夫统称为"圣功"。作为学派北宗的领袖,张积中的"天道观"、"性体论"、"情欲说",乃至其修养方法等,都是立足于儒学立场,在周太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与佛、道二教相融通的产物。张氏提出的"性无善恶"、"分道曰情"、"以性制情"、"以情通性"等观点,不但推动了太谷学派的心性思想由"天命本体"向"心性本体"的转变,而且为"圣功"增添了新的元素:相对于南宗突出"心息相依",北宗的修养工夫更加强调以"上达之情"来涵养性体,并把合理化地抒发欲望视作其"圣功"修养的基础。张积中是学派北宗"本体论"、"工夫论"建构的关键人物。北宗覆灭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张氏的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太谷学派的学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国的启蒙主义运动,对几乎所有的中国著名美学家,包括不同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都起到过不同的"启蒙"作用。尤其是法国启蒙主义"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更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美学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经验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创新给传统知识论领域的讨论提供了许多可贵的借鉴,也带来一些挑战。泰勒·伯吉就主张,新近流行的关于知觉经验的析取主义方案与相应的经验科学研究方法不相容。知识论析取主义的主要倡导者麦克道尔对此给予回应,他认为,伯吉混淆了经验科学与知识论对"解释相关"的不同理解,而自己的析取主义方案可以免于伯吉的诘难。本文通过对这一争论的细致梳理,试图论证麦克道尔对伯吉的回应是不成功的,但知识论析取主义可以基于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理解,与以具身认知为范式的经验科学研究相容。这场争论为我们理解经验科学研究与哲学理论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5,(3):207-216
日本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明治立宪和行宪过程中,日本宪法学产生并出现两种对立价值的分化——神权学派与立宪学派。神权学派的实质是神权国体和皇国史观的政治神学,立宪学派有政治宪政主义与法律宪政主义两种方法。日本二战战败后,在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主导下制定了1947年日本国宪法。在从明治宪法向日本国宪法的剧烈转换中,神权学派被最终淘汰,战后日本宪法学在一系列辩论中建构起政治宪政主义与法律宪政主义两种范式,并且二者的差距在当今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西古典伦理政治哲学领域的德性论传统的各自重要代表,早期儒学和早期斯多亚主义在一种广大无外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宇宙视域下,分别将人类个体的好生活规定为"合乎天道"与"合乎自然",并且提出了"天下仁义"或"世界正义"的命题。不过,由于两个学派对作为宇宙基本运作原理的"天"或"天道"与宇宙之自然以及同之密切相关的人类之自然本性持有不同理解,两种好生活的发展路径——亦即人的自然本性尤其是核心本性的实现方式——体现出一定分野。而无论早期斯多亚主义的世界正义观,还是早期儒学的天下仁义论,既不是规范主义的、他律的,也不是完全利他主义的,乃是一种自我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此外,两个学派对于两种共同体以及两种人类个体身份的区分,也为追求好生活的个体应该如何在凡俗世界中进行非凡俗的慎思与行动,提供了富有洞见的深刻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