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当代基督教神学家尤德尔的基本生平、再洗礼派历史与神学概况以及尤德尔的代表作《耶稣的政治》一书的评介,可以看到脱胎于再洗礼派的反君士坦丁主义思想的尤德尔的和平主义神学乃以"顺服"、"革命"、"合一"与"终末"为基本元素构建而成。"激进"与"革命"的特质让尤德尔的和平主义神学饱含张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2.
处境神学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神学。处境神学的倡导者认为,神学必须是处境的,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的任何神学都是处境的神学。从新约时期之后的神学家们对福音的解释可以知道,他们一直在尝试着从希腊文化来解释福音。比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用的是斯多亚主义,奥利金用的是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用的是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而“后君士坦丁时期”的教会体制反映出的则是罗马帝国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3.
白理明  安静侠 《天风》2013,(1):11-13
信仰与社会接触产生了基督教社会伦理学。尽管丁光训主教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伦理学专家,不过他的神学思想对该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他在生活中,就是他融入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展、形成自己的神学思想。他没有闲暇紧闭在大学图书馆中思考生活而成为一名书斋式的思想家。他常常面对各种困难的伦理问题,以“行动主义神学家”来形容他也许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早期教父学所形成的神学,既有教理神学也有冥契神学,这两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然而,对于奥古斯丁是否是一位冥契主义者,西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争论不休。本文从词源学上分析了"冥契主义"的双重维度,并考察了奥古斯丁两大思想来源中的冥契主义倾向,继而分别从奥古斯丁自传性文本和纲领性文本出发,梳理和解读其冥契体验和冥契主义思想,探寻深陷在其神哲学之中的冥契主义思想,为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遗产提供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7)
正二、神学自觉是神学自信的逻辑前提神学自信与神学自觉是基督教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一体两面,神学理论建构的神学自信必然涉及神学自觉,而神学自觉恰是神学自信的逻辑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教牧人才培养方面的落后,以及信仰阐释上的反智、消极、保守等负面的因素,影响了中国基督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正面因素的表达。肇始于1998年以"济南会议"为标志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是以丁光训主  相似文献   

7.
道德实在论是具有本体论取向的非虚无主义的伦理认知主义形式,其否认了道德命题的真理价值,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强、中、弱模式。与之对应的道德反实在论认为,道德命题的"真"与"假"是无法被认识和确证的。作为一种范式,道德怀疑论主要涉及认识论道德怀疑论、非认知主义和道德误差理论,旨在反道德客观主义,而道德反实在论从内涵上涉及投射主义、语义学的表达主义以及误差理论,特别体现在怪异性论证和相对性论证逻辑上。另外,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实在论同道德虚无主义存在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地说,中国基督新教教会的信仰渊源与美国的奋兴主义和欧洲的敬虔主义密切相关。宗教改革时期高举的"唯靠圣经"、"唯靠基督"和"唯靠信仰"的原则,在中国教会从不会过时。因此,如果不基于上帝的启示,不以圣经作为神学的"规范",就没有中国教会所能接受的神学可言,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神学。尽管神学不可否认会含有一般信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汉传佛教大小乘经论中有关"邪淫"的文献,分析"邪淫"的具体内涵和本质,总结佛教"不邪淫"的基本精神及与当代性伦理的异同。"不邪淫"属于世间因缘法,是佛教依据当时的社会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大众的心理接纳程度而建立的伦理规范。该规范既非神化的性伦理模式,又非罪恶化、工具化的性伦理模式,更非快乐主义性伦理模式。其根本精神与当代性伦理倡导的无伤原则、私事原则和婚姻性爱原则、禁规原则并不矛盾,可以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10.
论伦理理解     
多元主义时代,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同主义、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当代世界,"伦理理解"的文化症候不断涌现,现实、历史与哲学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期待"伦理理解"。伦理理解,包括理解"伦理"与"伦理"理解,二者构成了伦理理解的基本范型。理解"伦理",以伦理学基本问题(义利、名实、群己)的辩证统一,完成对于生活世界、语言世界和实践世界的辩证循环理解;"伦理"理解,以"伦理"理解世界,试图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我们"与"他者"的相互理解。走向当下现实的"伦理理解",从主体性视角就是"类本质"意识的觉醒与自觉而生成的"类主体",从伦理共同体视角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与实践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发展的逻辑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神学最初是以新柏拉图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反理性或超理性的神秘信仰,这一特点在“三位一体”、“基督神人性”和“原罪”等教义的确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到了中世纪中期,安瑟伦试图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寻求同一性,从而开创了对神学教义进行逻辑证明的经院哲学之源端。然而由于这些证明所借助的只是知性的抽象同一原则,它们不仅没有真正克服信仰与理性的对立,而且使得神学形而上学向着经验性方面发展,最终堕入粗鄙浅薄的感性直观中。本文将对这一演变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现代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理性主义盛行与"精神"缺位成为难以化解的时代困惑。完整真切地把握生态主义理论思想的"精神"内核,必须突破"学派""流派"与"思潮"的研究理念,以"出入流派"的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生态主义理论"形态"的研究。历经人类文明初年生态主义的"伦理"形态、近代以来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对峙与冲突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双赢"的学术期待下,生态主义伦理思想在生态演化史上应当继续向前拓展,即向"伦理与道德一体"并辩证互动的形态演化,进而构建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价值生态与生态伦理的"中国形态",这是特殊的民族精神气质,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元命题,文艺伦理问题曾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冷遇。直至90年代末,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方才再次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这也为近三十年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奠定了逻辑前提。这一转向主要表现为核心命题的变更,即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取代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焦点。据此,英美美学界衍生出了三大主流理论派别,即主张伦理缺陷/优点会降低/提升审美价值的"道德主义",主张伦理缺陷会增加审美价值的"背德主义",以及主张两种价值互不干涉的"(适度)自律主义"。这些流派之间互动频繁,多有论辩,共同开创了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新格局。但相关理论也暴露出实证精神匮乏、严密性与自洽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主体""历史"和"国家"是福柯思想中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论题。福柯的反人类学主体主义决定了其采取政治历史主义立场。此种政治历史主义不仅实施"区域批判",构建"反科学"和"反历史",以拯救"边缘知识"和"被征服的知识",还依据战争图式来探索历史-政治场域内权力关系的运作,阐发了以布兰维里耶为代表的、不同于以往哲学-法律话语的历史-政治话语,勾勒了西方生命权力形式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现代演变史,展现了福柯政治历史主义之反普遍主义、反主体主义、反柏拉图主义、反霍布斯主义、反卢梭主义和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创新。现代性批判的重点主要因福柯的思想工作而从19世纪的经济关系转移到20世纪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的“新民”伦理与普世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伦理是一种资产阶级伦理。梁启超吸取西方资产阶级伦理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民"伦理。梁启超的"新民"伦理虽然吸取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观,但与立足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伦理基础之上、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谐的中国式的新资产阶级新伦理,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平 《现代哲学》2000,(3):118-122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诞生的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的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相似文献   

18.
雷思温 《哲学研究》2022,(5):106-117
自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主义系统地整合入基督教神学后,基督教神学与存在论的类比学说就发生了整体性融合。相比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论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这一基督教的“存在论神学”具有更深的危机和张力,并产生了存在论系统中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无法整合的困境。这一困境在14世纪造成了“类比的崩溃”,致使存在的类比学说分裂成两条单义性道路:埃克哈特、库萨等依据神性单义性所建构的一本之路,以及司各脱、奥卡姆等凭借心灵内在单义性所建构的二元之路。这一分裂意味着基督教语境中的“存在论神学”在一本与二元关系上的无法调和,从而塑造了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前提。此外,中世纪晚期发生的这一崩溃还造成了深刻的思想革命与近代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楹 《哲学动态》2005,46(2):23-27
一 在马克思之前,对政治的批判大多是基于道德主义立场进行的.所谓道德主义立场即是指诉诸于抽象的人性原则,以超历史语境的伦理或道德尺度来对现实的、历史中的政治、政治制度进行外在的道德判断与伦理评价.这种以人性设定为价值基石,以完美政治生活为终极目标的政治思维与道德主义的原则,自古希腊的美德伦理政治化、中世纪的神性伦理政治化以来,虽然遭到了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反对,但一直或强或弱地影响、甚至支配着近代以来的政治学家、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成为一种巨大的伦理思维传统,乃至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依然如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